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解讀德國文學名著

解讀德國文學名著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1180649
賴麗琇
五南
2015年4月17日
133.00  元
HK$ 126.35  






ISBN:9789571180649
  • 規格:平裝 / 324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文學小說 > 翻譯文學 > 德國文學











      一板一眼的德國人一向以思想強健著稱,德意志人在冷峻的外表下,其深藏的激情有如海底湧動的暗流,在文學領域裡震古鑠今,劃時代的名家輩出,有如一個路標指引著人類朝向完美的境界邁進。



      本書以生動的文筆,介紹如:歌德、席勒、華格納、雷辛、湯瑪士•曼等文學家的生平,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主題思想及讀後的理解與體會,帶領讀者邁入德國文學的殿堂。 






    自序:德國文學枯躁乏味嗎?

    德國文學與跨文化溝通之關聯性



    I.中古世紀德國騎士文學


    前 言

    一、騎士文學產生的歷史背景

    二、騎士制度

    三、騎士精神

    四、騎士文學

    (一)騎士敘事詩

    (二)宮廷抒情詩

    (三)英雄詠史詩

    結 論



    II.細說路德與德國語言及文學之關聯

    前 言

    一、路德其人其事

    二、宗教改革的時代背景

    (一)宗教方面

    (二)政治方面

    (三)經濟方面

    (四)思想方面

    三、宗教改革的始末

    四、宗教改革的影響

    五、路德與現代德語

    結 論



    III.雷辛與其平民悲劇《艾米莉亞•加洛帝》

    前 言

    一、雷辛的悲劇理論

    二、簡介德國第一部平民悲劇

    三、性格導致悲劇

    結 論



    IV.從歌德作品中看其感情生活及臺灣讀者對他的認識

    一、歌德與婦女──從歌德的情感生活看其「作品」

    前 言

    歌德的情感際遇與作品的產生

    結 論

    二、臺灣讀者對歌德的認識

    前 言

    (一)歌德接近中國思想的作品

    1.詩歌

    2.小說

    3.戲劇

    (二)在臺灣的歌德中譯本

    結 論



    V.德國文學的浪漫主義始末及其影響

    前 言

    一、浪漫主義源起於德國

    二、德國浪漫主義之流派

    (一)耶拿浪漫派

    (二)海德堡浪漫派

    (三)柏林浪漫派

    (四)士瓦本浪漫派

    ?三、浪漫主義在文學上的貢獻

    ?結 論



    VI.從童話反思我們的兒童文學及安徒生的「藝術童話」

    一、「格林童話」與我們的兒童文學

    前 言

    (一)有關《格林童話》及其作者

    (二)「格林童話」的評價及德國對「格林童話」的重視

    (三)兒童文學的重要性

    (四)「格林童話」在中國出版的情形及其影響

    (五)我們要創作自己的兒童文學

    結 論

    二、格林的「民間童話」與安徒生的「藝術童話」之比較

    前 言

    (一)「民間童話」和「藝術童話」的區別

    (二)有關「安徒生童話」之作者

    (三)安徒生「藝術童話」裡的崇高美學

    (四)安徒生「藝術童話」的評價

    結 論



    VII.華格納及其樂劇裡的現實與浪漫

    前 言

    一、華格納的生平

    二、華格納的樂劇與作品簡介

    (一)漂泊的荷蘭人

    (二)唐懷瑟

    (三)隆恩格林

    (四)特里斯坦和伊素爾德

    (五)紐倫堡的名歌手

    (六)尼布龍根的指環

    (七)帕齊划爾

    ?三、反映浪漫與現實的樂劇

    ?結 論



    VIII.中、德愛情悲劇的探討

    一、史篤姆的《茵夢湖》與沈從文的《邊城》之比較

    前 言

    (一)作者簡介

    1.特奧多爾•史篤姆

    2.沈從文

    (二)作品內容大綱

    1.《茵夢湖》

    2.《邊城》

    (三)兩部作品之比較

    1.作者創作背景

    2.環境描寫

    3.小說主題及風格

    4.作品情節比較

    5.人物形象比較

    6.寫作手法比較

    結 論

    二、凱勒的《村莊裡的羅密歐和茱麗葉》與孟稱舜的《嬌紅記》之比較

    前 言

    (一)作者簡介

    1.哥特佛利德•凱勒

    2.孟稱舜

    (二)作品內容大綱

    1.《村莊裡的羅密歐和茱麗葉》

    2.《嬌紅記》

    (三)兩部作品之比較

    1.作者創作背景

    2.小說主題及風格

    3.作品情節比較

    4.人物形象比較

    5.寫作手法比較

    結 論



    IX.「藝術」與「生活」──湯瑪士•曼作品之主題

    前 言

    一、湯瑪士•曼對於存在於「藝術」與「生活」間之爭執的看法

    二、〈小佛立得曼先生〉一文之內容及評析

    結 論



    X.從戰爭的殘酷談「廢墟文學」──以波歇爾特及波爾之作品為例

    前 言

    一、作者簡介

    (一)波歇爾特

    (二)波爾

    二、對慘無人道的戰爭之批判

    (一)戰爭本身

    (二)戰爭的影響

    結 論



    XI.德國短篇敘述作品賞析

    前 言

    一、「英雌救國」──評波歇爾特的〈袋鼠〉

    (一)〈袋鼠〉文章欣賞

    (二)評析

    二、「飢餓見真情」──評波歇爾特的〈麵包〉

    (一)〈麵包〉文章欣賞

    (二)評析

    三、「真理的代價」──評波爾的〈巴雷克的天秤〉

    (一)〈巴雷克的天秤〉文章欣賞

    (二)評析



    XII.波爾的時評性小說

    一、評波爾的小說《緘默的婚姻》

    (一)小說內容簡介

    (二)戰爭後的沉默:評波爾小說《緘默的婚姻》

    二、波爾的小說《九點半的撞球》與德國近代史的回顧

    前 言

    (一)小說內容簡介

    (二)人物與歷史事件的影射

    (三)象徵與主題

    結 論



    XIII.德國文學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前 言

    一、父系結構下的女性

    二、簡述德國女性自主情況

    三、文學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一)忠 貞

    (二)復 仇

    (三)犧 牲

    (四)贖 罪

    (五)執 情

    結 論

    閱讀德國文學及「教」與「學」之省思






    中古世紀德國騎士文學



    前? 言




      德國的歷史與建國在文獻上的記載肇端於名王卡爾大帝 ( Karl der Grose,西元748年至814年 )。他統一日耳曼族中各種不同的部落,建立第一個日耳曼大帝國。關於它的文學記載則始於9世紀之初,當時的文化傳播者為住在會院裡能讀能寫的天主教會士,他們多以改編聖經故事、寫作祈禱文和宗教頌詩、訓詞與論文為主,此為早期所謂的宗教「心靈文學」。後來拉丁文成為宮廷學者專用語言,按照古代拉丁文學的慣例,文學詩歌題材也可以參斟塵世的事情,從而產生「俗世文學」。中古世紀早期 ( 第5至第10世紀 ) 的文學仍然操縱在會士手中,但此時封建制度的規模已漸呈雛形,有一服役於皇帝宮廷中的貴族──武士階級出現,這些受過書寫訓練的武士們自成一個集團,其所創作的文學作品即通稱的「騎士文學」 ( Ritterdichtung ),又稱「宮廷文學」 ( Hofische Dichtung )。



      騎士文學 ( 約1150年至1250年 ) 產生於12至13世紀時的封建制度最興盛時候,為德國文學第一個巔峰時期,其作品在後來的各文藝思潮中仍一再被引用或予以改寫,成為文學中豐富的素材之來源。騎士文學顧名思義所歌詠的對象皆為騎士,作者也為騎士出身,因而在其鼎盛時期就順理成章的從早期會士階級手中接過這項擔當文化與文學的重要任務。



      封建組織是中古世紀流行於西歐的一種社會狀態,而「騎士階級」即戰爭者,在如金字塔般層層封建組織中的地位,套一句當時12世紀流行的社會觀念是居於剝奪者──「會士」之下,與勞動者──「農民」之上的。封建制度規定擔任作戰任務的武士必須具有勇武、豪俠、忠君、愛國的各項美德,遂使騎士制度在堅固細密的封建組織中有其不可動搖的地位,並贏得了「封建之花」的美名。




    其 他 著 作
    1. 鋼鐵德國:難民潮下的危機與轉機
    2. 讚歎,德意志
    3. 這就是德國:柏林圍牆倒塌後的富國之路
    4. 德國人入門(2版)
    5. 德語語法:規則與練習
    6. 德國人入門
    7. 德國史(上)
    8. 德國史(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