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格雷的五十道陰影I:調教(電影封面版)
  • 定價127.00元
  • 8 折優惠:HK$101.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貝葉裏的說書人:尋訪佛經與文史的故事

貝葉裏的說書人:尋訪佛經與文史的故事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0529951
林伯謙
台灣商務
2015年5月01日
117.00  元
HK$ 99.45  






ISBN:9789570529951
  • 叢書系列:單行本
  • 規格:平裝 / 312頁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單行本


  • 宗教命理 > 佛教 > 佛教經典/解說











      佛經裡許多故事,在文人的生花妙筆下常又別樣出新,甚至還影響了西方世界的童話故事,當我們讀到這些異代同風、種種神似的故事時,心靈仿佛也踏上了一段豐實的旅程。



    本書特色



      ★第一本充滿佛學知識涵量、佛教文史故事討論的敘述小品。

      ★為琳瑯滿目的佛學文史筆記,作一次收穫滿行囊的閱讀。

      ★叢林教育、雲水沙門的必備讀物,行腳文學的口袋書。





    自序──文化的融合

    佛經──故事的海洋 ?

    鬥法?????????????????? ?

    四位花美男的人生

    施術噀水

    長星竟天

    淨土初祖何時共結蓮社

    清溪廟神的故事流變

    談陸凱〈折梅寄范曄〉

    《高僧傳.道生法師傳》「下食」的解讀

    袁粲的孤獨

    獨善與兼濟?????????????????????????? ?

    後身勿生帝王家

    彈指           

    「崔浩」與「崔皓」          

    從「偷婆」說起?????????? ?

    南朝僧祐《出三藏記集》的成書年代

    善妒的郗皇后???????????????? ?

    劉孝標注《世說新語注》的時間

    蕭綱的字和惠洪的籍貫

    駢體與譯經體

    《大正藏》的句讀?????????????? ?

    貞直高僧海順與〈三不為篇〉???? ?

    《全唐詩》收錄唐僧義淨求法詩的問題

    北宗七祖大照和尚寂滅於何處?

    安禪制毒龍??????????? ?

    丑角祖師爺

    熊羆守翠微?????????? ?

    崑崙奴?????????????? ?

    無因畫得志公師?????? ?

    麗牲有碑,刻在廟門

    牛僧孺與李賀故事的同質化

    賈島的「推敲」??????????? ?

    權臣的末路

    後周世宗柴榮之死

    宋太祖趙匡胤復佛三則傳聞

    世情兩面觀??????????? ?

    饅頭與餕餡???????????? ?

    不可不慎的「標點」

    訛傳的史實

    黑風吹船             

    鞋&針線寄情????????? ?

    狂心未歇和凶兆徵驗

    戲說鬼提頭

    鬼話無頭

    息壤

    古木中的禪定僧

    打脊              

    言談與寫作?????????????? ?

    高僧與名僧???????????????? ?

    一段口述歷史說分明

    相逢頭白莫惆悵  

    「毛髮紺綠」仙或鬼?        

    荼毘???????????????????????? ?

    真實與虛幻?????????????????? ?

    白地明光錦,裁為負版?

    護夫奇女子 

    為一部佛書興建的「清州古印刷博物館」

    應作如是觀






    自序



    {文化的融合}




      瞬息萬變的世代,不時有新穎的發明闖入生活中,有時懶得跟進,甚至內心還抗拒變化的快速,但時代浪潮一波波,逐漸將抗拒的心理稀釋消解,於是慢慢轉變成接納、轉變為認同。在我們的生活中,常因為不了解而產生誤會、憂懼或對立,也因為認識、熟悉而多一分體諒和包容;對於不同文化彼此的交會、衝擊、磨合與容受亦如是。



      佛教傳來中國,先是依傍方術,後又附託玄學,從而扎根茁壯,到兩晉南北朝,上自帝王將相,下至販夫走卒,各階層遍佈信佛皈依的三寶弟子;然而儒釋道之間的競合關係依然代代承續,歷史上一些道學家與文學家費盡筆墨唇舌的攻訐撻伐是文鬥,著名的「三武之禍」則是雷霆萬鈞的暴力鎮壓,佛教在適應本土風俗民情之餘,也挺過無數驚濤駭浪,同時將思想文化與巧妙技藝滲透到社會各領域,如同著鹽水中,渾然無跡卻有了鹹味;又如芝朮蔘桂合成丹藥,交互玄用,匯為一股不可或缺的精華,豐富整個民族的內涵,再也難以動搖。



      平日時常閱讀古籍,不經意就讀到異代同風的神似故事,例如擅長彎弓射獵的飛將軍李廣傳奇,《史記》說:「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



      弓箭是古代重要兵器,李廣射石,可以想見臂力強大,舉世稀有,但箭鏃穿石,難免讓人懷疑有無可能?然而《韓詩外傳》也記載:「昔者,楚熊渠子夜行,寢石以為伏虎,彎弓而射之,沒金飲羽,下視,知其為石。」另外在北周時期,大將李遠甚得宇文泰親遇,《周書》記載:「(遠)嘗校獵於莎柵,見石于叢蒲中,以為伏兔,射之而中,鏃入寸餘。就而視之,乃石也。太祖(宇文泰)聞而異之,賜書曰:『昔李將軍廣親有此事,公今復爾,可謂世載其德。雖熊渠之名,不能獨擅其美。』」顯見射石佳話不是空前絕後。



      再看《後漢書.郭泰傳》記載孟敏「客居太原,荷甑墮地,不顧而去。」孟敏肩挑蒸食用的瓦器行於途中,瓦甑不慎摔破,孟敏毫不吝惜,看也不看,繼續前行。名士郭泰見了好奇問他,孟敏說:「瓦甑已破,視之何益?」



      如此放得下的決斷力,無獨有偶,在李肇《國史補》卷上也記澠池道中,有車載瓦甕,堵在狹隘山崖路上,當時冰雪濕滑,進退不得,等候通過的車馬大排長龍,到了天黑仍莫可奈何。有位同樣要經過隘路的劉頗,見隘道堵塞,趨前探知原因,便問車上瓦甕值多少?並以等值的絲綢償還,隨即命僮僕斬斷車繩,推瓦甕於崖下,車輕始得行進,隘道死結也因劉頗的當機立斷而疏通。



      像這種相似的故事,南宋孫奕《示兒編》中記載不少。《示兒編》不僅在卷十二〈兩伏波〉提到海寧令王約作〈忠顯王廟記〉稱馬伏波;瓊州守李時亮作廟記又稱路伏波,姓馬、姓路,究竟誰是誰非?原來漢代有兩位事蹟類似的伏波將軍:「前漢伏波將軍邳離(侯)路博德,武帝時討南越相呂嘉之叛,遂開九郡;後漢伏波將軍新息(侯)馬援,光武時討交阯二女子側、貳之叛,遂平其地,則是二人皆有功於南?。」而卷十六〈事類〉,更列舉一大串雷同的例子,如:「三輔吏士東逆更始,見劉秀,皆喜曰:『不圖今日復見漢官威儀!』(《通鑑.漢淮陽王紀》);桓?伐秦,民爭持牛酒迎勞,曰:『不圖今日復?官軍!』(《通鑑.穆宗紀》)。楚昭奚恤之對秦使,以子西、子敖、子高、子反為寶(劉向《新序》);齊威王之對梁?王,以檀子、盼子、黔夫、種首為寶(《史記.田敬仲世家》)……。」



      中華民族歷史久遠,史事偶然相近,還不算稀奇,我寫過〈訛傳的史實〉,也收在本書中,內容談到大魚吞舟,其實謝肇淛《五雜組》、馮夢龍《古今譚概.荒唐部》、景星杓《山齋客譚.海魚》、慵訥居士《咫聞錄.海中巨魚》皆有舟入魚腹的敘說;王立〈入大魚大蛇腹生還故事的佛經文化淵源〉認為此一母題於印度史詩和中古漢譯佛經中可找到淵源;然而文化的遇合像是長江大河,在奔赴大海的過程不時匯納細流而更壯大,文化交融衍變的程度,也會讓人大吃一驚!我們看到《舊約聖經.約拿書》也說:「耶和華安排一條大魚吞了約拿,他在魚腹中三日三夜。約拿在魚腹中禱告耶和華─他的神……。耶和華吩咐魚,魚就把約拿吐在旱地上。」所以入魚腹而生還的故事也不僅見於佛經了。



      既然人可以在魚腹中,當然也可以處在人腹內。我另外在〈佛經—故事的海洋〉提到梁代吳均《續齊諧記》的〈許彥鵝籠〉,故事裡的書生就可以吐出女子,女子又能吐出男子,這其實淵源於三國時期康僧會譯《舊雜譬喻經》卷上〈梵志吐壺〉,而在吳均之前,晉人荀氏《靈鬼志.外國道人》便見引用;晚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卷四〈貶誤〉已發現源頭來自佛經:「釋氏《譬喻經》云,昔梵志作術,吐出一壺,中有女子與屏,處作家室。梵志少息,女復作術,吐出一壺,中有男子,復與共臥。梵志覺,次第互吞之,柱(拄)杖而去。余以吳均嘗覽此事,訝其說,以為至怪也。」



      魯迅於《中國小說史》評論此事說:「魏晉以來,漸譯釋典,天竺故事亦流傳世間,文人喜其穎異,於有意或無意中用之,遂蛻化為國有。」所以後來像《大唐三藏取經詩話》猴行者打敗化為白衣婦人的白虎精,但白虎精未伏,猴行者便作法讓虎精肚中生出千萬獼猴,開口吐之不盡,直到肚皮破裂;《封神演義》九十二回則寫楊戩被梅山豬精朱子真現出原形一口吃去,楊戩便在豬腹作怪,迫使其現形走到周營跪伏受斬。



      然而人的身體畢竟不小,所以故事敘寫,有時還會變成另一種樣態的進入。在東晉僧伽提婆譯《中阿含經》卷三十〈降魔經〉,就有魔王化為「異形」入尊者目連腹中;晚唐裴鉶《傳奇.聶隱娘》聶隱娘得到女尼真傳,也是化為蠛蠓,潛入劉昌裔肚腸;《西遊記》五十九回說到孫悟空向鐵扇公主借調芭蕉扇,也是「變作一個蟭蟟蟲兒」,隨茶沫進入鐵扇公主肚裡。



      佛經故事與《舊約》的「入魚腹」關係到底如何還很難說;但佛經故事確實也影響西方。丹麥安徒生(1805—1875)撰寫童話,被翻譯超過百種以上的語言,其中「國王的新衣」,其原型早見於南朝慧皎《高僧傳.鳩摩羅什傳》裡:「如昔狂人,令績師績綿,極令細好。績師加意,細若微塵,狂人猶恨其麤。績師大怒,乃指空示曰:『此是細縷。』狂人曰:『何以不見?』師曰:『此縷極細,我工之良匠,猶且不見,況他人耶?』狂人大喜,以付績師,師亦效焉,皆蒙上賞,而實無物。 」



      這個〈虛空細縷〉的故事,本是因為鳩摩羅什來到中土宣揚大乘空宗,他那堅持小乘有法的師父盤頭達多非常氣憤,不辭遠道而來與他辯論,便說有一位狂人請織工織布,織工織得非常細緻,狂人還嫌太粗,織工一氣之下指著空中說:「這是最細緻的了!」狂人看不見,反而高興付錢給織工。織工食髓知味,一再故計重施,都獲得富貴人家的賞賜,但實際根本空無一物!



      盤頭達多藉此比喻空法不可信,堪稱是高明的譬喻師,卻不料故事像滾雪球般演變,居然傳到遙遠的北歐,變成裁縫師替國王紡織剪裁只有智者才看得見的名貴新衣。



      所以迥異的文化難免會有隔閡,而一旦交互融合,世界也將變得更繽紛多彩。



      我喜歡聽故事,兒時還未入學,早晨起來就跑到隔壁岳先生家,跨坐在岳先生肥厚大腳板上聽故事。詳細的故事內容已經無法追憶,但聽故事的美好印記仍然歷歷在目。多年來,我從事學術研究,走傳統考據的路線,見到佛經、文史掌故有許許多多逸事趣聞,令人目不暇給,嘆為觀止,便默默記在腦海中,醞釀多年而寫成本書。



      本書收錄的各篇,是我在擔任學系行政工作和教研之餘,抽出時間來完成,每篇多少都有個人考證的心得,在此要感謝許多善知識成就這本書:起初是滿觀法師、林美惠副總編輯的引薦,才得以結識《人間福報.縱橫古今版》主編覺涵法師,法師特別開闢專欄,讓我有揮灑的空間。幾年來斷斷續續成篇,篇幅雖不長,也累積一定數量,如今行政工作卸下,有較多餘暇可以整理文稿,於是又費些時日作一番修補。承蒙商務印書館葉幗英經理的鼓勵並惠允出版,也感謝系上黃婉郁同學與劉好殷小姐為本書繪圖,所畫的每幅圖都饒富趣味,不著一字,卻有會心一笑的感受,年輕活潑的生命力,讓本書增添不少亮點。



      我曾到過梵剎林立的五臺山,在鎮海寺內瞻仰乾隆五十一年建造的十五世章嘉活佛舍利塔,塔側祈福殿前有對楹聯寫著:「事可利人皆德業;文能益世即文章。」這副聯語同見於晚清思想家魏源在南京別墅的湖干草堂書齋,是作:「事以利人皆德業;文能益世即文章。」只一字略有歧異,但不妨礙聯語的整體精神;而我也期許書中涉及思想文化的融會互通,有利人益世的棉薄之功。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