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塔瑪拉.德.藍碧嘉(Tamara de Lempicka,1898-1980)是1920年代裝飾藝術(Art Deco)中最耀眼出眾的女畫家,更是現代藝術的重要藝術家。
1898年,藍碧嘉出生於波蘭華沙的富裕家庭,原名塔瑪拉.柯斯卡,父親在法國貿易公司擔任律師,母親出身上流之家並曾留學國外。十二歲時,母親請了一位知名畫家為她畫像,然而藍碧嘉不願坐於椅上供畫家畫像,所以強迫其妹雅德利安擔任模特兒,她也畫了妹妹的肖像,她的固執與自信年幼即表露出來。十三歲時,她隨寵愛她的祖母前往義大利,首度發現自己對於藝術的熱情。
1914年,藍碧嘉十六歲時因反對母親再婚而前往暫居於姨母史黛法位於俄國聖彼得堡的家中。同年她與高大帥氣的律師塔德烏什.藍碧基陷入熱戀,兩年後結婚,冠夫姓改名為塔瑪拉.德.藍碧嘉。
1918年,她與夫婿為了逃離俄國十月革命戰亂,一同移居法國巴黎。然而塔德烏什持續失業,女兒綺賽特出生,藍碧嘉開始向立體派畫家安德烈.洛特(Andre Lhote)、那比派畫家牟里斯.德尼(Maurice Denis)學畫,並希望能以繪畫為生。柯蕾特.維特畫廊替她售出多幅油畫,此時她接觸到獨立沙龍、秋季沙龍畫家,這一交友圈也使她得以重拾奢華生活。
1920年代的巴黎,戰爭推翻了一切的生活秩序,人們為了忘卻戰爭的苦悶,沉迷於享樂,陷入一個混亂的時代,這時代被稱作「咆哮的二○年代」(Roaring Twenties)。巴黎成為許多新奇事物聚集之都,藍碧嘉周旋於沙龍與派對之間,她令人驚豔的繪畫作品加其美貌,使她獲得「美貌新銳女畫家」的高度評價,很快在社交和藝文圈出名。
1925年,藍碧嘉參加巴黎的第一屆國際裝飾藝術(Art Deco)展,並於杜樂麗沙龍與女性畫家沙龍中展出,獲得當時主流時尚雜誌《哈潑時尚》的佳評。同年她前往義大利觀摩繪畫大師名作,並舉辦個展,為德國時尚雜誌《女士》繪製封面〈彩色跑車中的塔瑪拉〉,後來此畫成為她著名的代表作,此作以女兒綺賽特為模特兒,同時也投影了藍碧嘉自己年輕時代的模樣在內,描繪被優美服侍包住身軀的女性,曲線畢露,精神抖擻地邁步上街。
1928年,她三十歲時與塔德烏什離婚。同時認識收藏家拉爾沃.庫夫納男爵。翌年,藍碧嘉成為庫夫納的情人,並得到一間位於梅尚街的公寓。
1939年,她與庫夫納同往美洲進行長期旅遊。洛杉磯的保羅.蘭哈特藝廊舉辦藍碧嘉個展。她與丈夫庫夫納定居比佛利山莊,開始積極收藏戰時藝術作品。1943年遷居紐約,這個年代,抽象主義繪畫崛起,藍碧嘉也轉向抽象畫創作,摒棄早期作品鮮亮的官能色彩,而代之以清純恬淡的自然色調作畫。
1962年,庫夫納死於心臟病。翌年,藍碧嘉移居休斯頓,女兒綺賽特開始操持母親大小事物。1966年,她六十八歲時,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舉行「1925年代」特展,包含藍碧嘉作品,再次掀起一個裝飾藝術的風潮。1980年,藍碧嘉撒手塵寰,她的女兒綺賽特遵循母親遺願將其骨灰以直昇機撒至波波卡特佩特火山口中,為她如同戲劇一般的傳奇人生畫下句點。
藍碧嘉的代表性風格,是筆調帶有濃厚的裝飾性圓潤線條,畫作中運用大量的燦爛原色系,呈顯出「咆哮的二○年代」之絢麗與奢華。她在法國巴黎、美國好萊塢等地成名,周旋於上流社會間,出色的絢麗彩調廣獲青睞,席捲了歐洲,成為當時藝壇的閃亮巨星。她對流行時尚的敏感亦是作品得到高度評價原因,直到今日,她的作品仍對於時尚界有著莫大的影響。
撰文�何政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