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都市更新」一詞在我國從公共政策領域的時髦用語轉進為法制下的法律專業概念,迄今不過十餘年。而都市更新條例自1998年制定生效以來,有將近十年之久幾無成功案例,有心推動或參與都更程序的公、民營組織與利益團體對於都更法制內容多所疵議,修法呼籲時有所聞。由於都更條例本質上是一部程序性規範,修法的方向理所當然地朝著有利於都更程序之開啟與「有效率」進行的方向發展,從2000年到2010年十年間,都更條例便歷經了八次修改,與法定程序之設計密切關聯的「都更權力結構」──都更事業實施者、都更同意戶、不同意戶、地方政府間的權力關係──逐漸產生隱微的變化,有利於「都更市場」發展的法制、經濟、政治條件也慢慢聚足,2008年都更條例第七次修法前後的都更案數量已明顯增多。
然而,在光鮮飄揚的都更旗幟下,卻往往隱藏了無數社會幽暗面。幾乎每件都更案都在縱橫交錯的各種價值與利益之衝突、糾葛、算計下,進行情、理、法的血淚交戰。2011年底開始占據各媒體版面並引發全民關注的「文林苑都更事件」雖可說是我國有史以來最大的都更抗爭事件,但絕不是第一件都更爭議案例,更不是一個偶發事件。其牽動社會與民眾關懷的鉅大能量,一大部分正根源於十餘年來悄悄轉變並扭曲的都更權力結構。而文林苑都更抗爭事件爆發後,各種媒體之報導與討論雖多,但嚴謹且全面的法學探討文獻卻極其有限,以宏觀制度面為反思檢討者,更為罕見,片面且略顯偏頗的主張一時甚囂塵上,不但導致都更法理的模糊化,也為我國都更政策發展帶來相當大的衝擊。
本論文的問題意識與研究關懷正發韌於此。作者深切感受到都更議題的多重社會效應,選擇立於法理與制度分析層面,宏觀且深入地研究解析都市更新制度模式、結構性問題與實踐難題,圖能正本清源地掌握都更法理與法制問題脈絡,並嘗試提出有效的解決方向與建議。此外,本論文也以相當大的篇幅,完整收錄並分析我國都市更新法律相關資料及文獻,並全面性的探討我國都市更新之司法判決、實務見解及實際運行態樣,對於掌握我國都更法治實況頗有助益。
法學研究應契合時代脈絡,法律人更負有以法學知識回應當前重要社會議題的使命。就關心都更法理與實踐議題者來說,本論文提供了相當值得參考的思考、批判素材與論點,自此角度觀之,本論文無疑是值得肯定的。對於一個青年法律人來說,這本初試啼聲之作自有許多尚待精進之處,但整體而言,仍屬瑕不掩瑜,值得推薦。
得見此本碩士論文獲得臺大法律學院傑出碩士論文獎的肯定並得以出版專書,身為陪伴作者創作本論文的指導教授,實感與有榮焉,也衷心期盼這本專論能觸發讀者對都更法理與法制議題更多、更深入的省思與對話。這對一個法學研究者來說,應該就是最大的鼓勵與精神報償。
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教授
蔡宗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