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多元鑲嵌的臺灣日治時期家族法:從日治法院判決探討國家法律對臺灣人之家及女性法律地位之改造

多元鑲嵌的臺灣日治時期家族法:從日治法院判決探討國家法律對臺灣人之家及女性法律地位之改造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2555903
沈靜萍
元照出版
2015年3月01日
167.00  元
HK$ 150.3  






ISBN:9789862555903
  • 叢書系列:法律研究.基礎法學-法律史
  • 規格:平裝 / 264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法律研究.基礎法學-法律史


  • 社會科學 > 法律 > 概論











      本書透過總督府覆審及高等法院之相關判決要旨,再輔以「日治法院檔案」之地方法院相關判決,梳理彙整出日治時期國家法中之臺灣人家庭成員關係、家之組成、分家與繼承之規則、婚姻當事人之權利義務關係以及被承認的各種婚姻型態具體規範等之內容,對於整個日治時期臺灣人身分規範進行整體而有系統的描繪,使讀者能清楚看見日治時期所謂「舊慣」或「習慣」內涵之變遷與流動性,以及臺灣人身分法從傳統中國法過渡到近代西方法架構之軌跡。





    推薦序�王泰升

    出版致謝

    序 言

    摘 要

    Abstract



    第一章 序 論


     第一節 問題意識與研究緣起�1

     第二節 文獻回顧�9

     第三節 研究方法及架構�19

     第四節 章節安排�24

     第五節 名詞定義�25



    第二章 日治時期傳統中國法與明治民法的交會

     第一節 問題意識與研究緣起�33

     第二節 日本政府接收前之臺灣漢人家族習慣�35

     第三節 傳統日本家族法原理及明治民法之家制度�57

     第四節 日本殖民統治下臺灣人家族法之規範體制�72

     第五節 小 結�91



    第三章 日治法院判決中的臺灣人家制度

     第一節 家長與戶主�94

     第二節 收養與繼嗣�104

     第三節 分家、家產分析與繼承�115

     第四節 小 結�126



    第四章 日治法院判決中的臺灣人婚姻制度

     第一節 正式婚姻�130

     第二節 妾�147

     第三節 招 婚�153

     第四節 養 媳�159

     第五節 小 結�166



    第五章 臺灣日治時期家族法的多元鑲嵌性格及其影響

     第一節 舊瓶裝新酒的舊慣:多元鑲嵌模式下對於「家」

         之內涵改造脈絡�169

     第二節 多元性格之家族法對於女性之定位�175

     第三節 小 結�180



    第六章 結 論�183



    附 件

     一 總督府覆審、高等法院關於戶主、分家之判決要旨彙整�191

     二 總督府覆審、高等法院關於收養繼嗣之判決要旨彙整�207

     三 總督府覆審、高等法院關於婚姻之判決要旨彙整�219



    參考文獻�239






    推薦序



      以臺灣為主體的法律史研究,在走過草創的階段後,陸續有利用新史料、做更深入探究的作品問世。靜萍獲得臺大法律學院傑出博士論文獎的這本論著,正是其中之一。



      靜萍就讀臺大法律學系時,即對臺灣法律史有高度興趣與研究熱忱。進入同系碩士班後,更提升了在臺灣法律史領域的研究能力。其碩士論文「百餘年來臺灣聘金制度之法律分析──兼談臺灣女性法律地位之變遷」,當年就得到彭明敏文教基金會的肯定,獲選為臺灣研究法律類最佳學位論文。之後再進入臺大法律學院博士班專攻法律史,雖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擔任司法院大法官助理,但也一直累積包括日本法律史在內的專業學識,並念念不忘以新史料,深化我們對於臺灣法律史的認知。



      本書是靜萍在博士階段的具體成果與貢獻。在此,透過對於大量日治時期法院判決的解讀,梳理並彙整出日治時期國家法在身分事項上重要的規範內涵。由於日治時期國家立法上,就臺灣人身分事項係規定依「舊慣」或「習慣」,故其具體規範內涵尚須透過有權解釋機關之認定。欲追問有關日治時期臺灣人身分法的具體內容究竟為何,即須先找出臺灣總督府法院在判決中所實際確立的規範。因此靜萍使用了總督府覆審及高等法院之相關判決要旨,再輔以《日治法院檔案》中各地方法院的相關判決,整理出國家法上的臺灣人家庭成員關係、家之組成、分家與繼承之規則、婚姻當事人之權利義務關係,以及被承認的各種婚姻型態具體規範等等。本書對於整個日治時期的臺灣人身分規範,進行整體而有系統的描繪,且詳細引註判決年代與字號,已在臺灣身分法史的研究上寫下嶄新的一頁。讀者亦得以清楚地看見日治時期所謂「舊慣」或「習慣」在內涵上的變遷與流動性,以及臺灣身分法從傳統中國法過渡到近代西方法架構的軌跡。



      靜萍進而在本書提出了「多元鑲嵌」模式,以及在此之下女性所處法律地位的觀察。其認為日治時期法院,確實將近代西方法及明治民法的相關規範、概念,加入原本以傳統中國法為內涵的臺灣人身分規範之中。日治時期臺灣人身分法因此形成同時兼具近代西方法、明治民法與傳統中國法三種元素的「不中、不西、不日」的多元鑲嵌型態。在此一多元鑲嵌模式下,不但可解析出統治者眼中「文明化�現代化改革」的侷限性,尚可從女性被國家法賦予的權利內涵,所呈現出的片段性與不完整性,瞭解儘管統治者以現代化之名,引進以個人主義、自由主義為基礎的「進步的」近代西方法元素,但實際上並未對臺灣女性在國家法體系中的屈從與客體化地位,帶來結構性的變化。



      本書豐富了臺灣法律史的內涵,也展現靜萍對於日治時期法律史料的研讀、分析及詮釋的能力。確實是一本值得細讀的好書。




    國立臺灣大學講座教授

    王泰升

    2015年3月18日於臺北自宅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