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1
神馳天地
「一個風雨交加的秋夜,我用床單裹住二十個月大的外甥羅杰,冒著雨絲,在漆黑中抱著他到了海灘。在我們視界模糊之處,海浪滔天般的襲來。不絕於耳的隆隆與咆哮聲中,隱約地許多白泡沫狀的東西迎面撲來。」這是一位畢生關心環境的作家瑞秋.卡森的文句,是她秉持幼兒環境教育要靠直接接觸自然之信念,而主張的?蒙方式。
接受萬物以及對萬物保持新奇感是孩童的天性與天賦人權。兒童在自然中很容易融入環境,而忘了自身的存在。我記得有一次帶著三歲的兒子在陽明山公園的一個噴泉邊玩耍。我一個不留神,他已栽進池裡。幸好,我及時發現,把他拉了起來,他似乎噎進了幾口水,但沒有驚慌或不適的樣子。我驚訝地發現,水與空氣對幼兒似乎是再自然不過的東西。
然而,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只看重自然界有形的物質,忽略了自然無形的所給予的心靈服務。更不幸的是,因而養成懼怕自然裡陌生的環境與不常見的種種東西。一旦我們和自然疏離,在某些時空裡,我們便不敢在自然裡獨處,而無緣吸收自然的菁華。這個結局正可能會導致,如華萊士.史特格納所說的:「我們可能會失去人之所以為人的某些特質」,甚至如愛德華.威爾森更擔心的:「人類失去適應環境與演化的能力,邁向滅絕之路。」
於是,大部分的國家知道環境教育的重要性,紛紛頒布了《環境教育法》。然而,環境仍然日益惡化,物種還是不斷消失。其中原因既多且複雜,不過全是歸因於「人」的問題。科學教育雖然製造了精通自然學與有技術的科學家,但,由於缺乏哲學與心理學的教育,我們依然維護不了環境與生命的多樣性。
有一位有心人,在過去四十年來,設計了許多教導人如何與自然互動的活動,扭轉了大家對愛護自然的觀念與做法。許多人遵照他的方法去做了之後,改變了人對環境的感知,從此感受到自然力的奇妙與博大。這個聞名全球的環境教育者約瑟夫.柯內爾,也是本書的作者。
柯內爾教導孩童如何親近並分享自然。他的《與孩子分享自然》一書,於一九七九年付梓以來,已是數百萬環境教育者用來教導孩童體驗自然的最適用的範本。這回在《來自天地的感動》一書裡,柯內爾設計了十五個給成人的自然體驗的活動。
這本書是以哲學與心理學為根據的論述,如何讓自然的旁觀者成為自然系統的一部分。柯內爾把「心流理論」放到他設計的活動中,使得人的精神能進入忘我的高層次中,真正愉悅地體會自然的大力量。人必須頓悟自然的奧祕,有如高僧得道,有如教徒與他的神並行,始能真正享受自然的菁華。這不是很容易達到的境界,也不是一蹴而成的學習。如果你不斷的切實而反覆地力行柯內爾的心靈活動設計,或許能進入「與自然心流」的境界。爾後,你不必親臨森林,只要腦中升起森林的圖像,就可以與森林心流了,而得到一種與自然成為一體的昇華之樂。
其實,在我們日常的活動中不乏可產生心流的情境。當人們聆聽交響樂或彈奏樂器時全神灌注、練習書法或篆刻時心無旁騖、吟詩時陶醉、欣賞畫作時旁若無人,這些皆是心流效應的表現。這些活動將人從現實中抽離出來,完全投入所從事活動的情境。這種心流的培養可作為柯內爾所說的「與自然心流」的入門功夫。他引導我們處在自然環境時,如何做到全心投入與集中思念,逐漸摒棄雜念,而達到忘我、忘記身處何處與何時的境界。
與自然心流所引發的喜悅是終身的福份。一旦有了與自然心流的體驗,便擁有個人終身享用自然菁華的通路。
靠著這本書,讓我們好好嘗試與自然心流的祕笈,提升我們的心靈層次,內化愛護自然的本能,享用人之所以為人的特質吧。
金恆鑣
本文作者為: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