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一段文學情緣——序丘彥明《人情之美》
丘彥明一九七?年代後期進入《聯合報• 聯合副刊》當編輯的時候,舊民國的一批著名文人東渡臺灣已三十年,都步入暮年歲月,例如二?年代末就嶄露頭角的魯迅弟子臺靜農教授、三十年代參加《新月》的葉公超大使、多次和魯迅筆戰因此日後名字進入《毛選》的梁實秋教授等。而四十年代末才開始寫作的文藝青年也都邁向花甲,例如散文家吳魯芹教授、歷史小說家高陽先生。
算是這一群民國文人的弟子輩的作家,這個時候風華正茂、備受文壇矚目;例如大學時代就創辦《現代文學》雜誌的小說家白先勇先生、在《現代文學》發表譯作的綠色生態作家孟東籬先生、在《現代文學》以本名陳平發表少作的旅遊作家三毛女士、在《現代文學》發表第一篇小說的王禎和先生等。 與白先勇和孟東籬不同,臺灣花蓮土生土長的王禎和沒有任何老民國、舊大陸的記憶,但唸花蓮中學的時候,得周作人弟子、北京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業的郭立誠老師介紹,罕有地知道當時鮮為人知的張愛玲,曾自行搜羅張愛玲的小說來研讀;早年未發表的作品,據其生前自述,當刻意模仿張愛玲(這一點亦得王禎和兄花蓮中學同窗、臺北洪範書店主持人葉步榮先生旁證),由是種下日後熱情接待張愛玲的因緣。
也是因緣際會,丘彥明進入《聯合報• 聯合副刊》的時候,正值經濟起飛、政治開始寬鬆,副刊銳意革新,力謀擴大版圖,爭取讀者。由於臺灣長期戒嚴,又有不能開辦新報、原有報紙限定張數等箝制,報紙的主要戰場很自然由新聞版轉移至沒有太大掣肘的副刊。留學英國、曾任東北行轅新聞處處長的余紀忠先生創辦的《中國時報》(原《徵信新聞報》),安排青年詩人高信疆(高上秦、高歌)出主《人間副刊》。信疆兄上任後推動新議題、提倡新文類(如報導文學)、發掘新作家、鼓勵新創作(開辦文學獎),令到另一大報《聯合報》力謀反攻,禮聘自美返臺的原《幼獅文藝》月刊主編詩人?弦(王慶麟)先生出掌《聯合副刊》。據?弦親述,當年飛機抵達臺北松山機場時,信疆兄搶先接機,馬上直奔《中國時報》大本營,連同余先生全力遊說,甘詞厚幣之餘,另加住宅安排,務求?弦能「陣前起義」。臺灣兩大報當時戰況之激烈於此可見。
?弦重言諾,不願臨時反戈,脫身後還是到《聯合報》 主持副刊,由是丘彥明才會成為他最得力的副手。彥明的主要工作就是和老作家及中生代聯絡。這種聯絡和今天的年輕編輯發個短訊大不相同。書信必定手寫,深入瞭解作家的背景和作品不可或缺(不然拉稿時豈能言之有物),逢年過節定必致意,有時候更免不了代辦一些瑣事(尤其是海外作家);經年累月,老輩作家和彥明的關係自然變成一師半友,不少中生代作家更是一輩子的朋友。
一九八三年《聯合報》全盛時期,王惕吾老董事長頗思回饋社會,?弦主張辦一份大型文學刊物。在王老先生支持下,一九八四年秋《聯合文學》月刊創刊,?弦出任社長兼首任總編輯,彥明自此又多一重擔;到一九八六年年底,更接任總編輯,至一九八八年年初赴歐休息進修為止。離臺前更獲臺北最高行政當局的年度最佳雜誌主編金鼎獎,替她這段編輯生涯劃下完美句點。
彥明這本書所記載的雖祇是她十多年編輯生涯中特別珍惜的一些情誼,但卻為文壇記下舊民國老文人的晚年風釆,也為當年中生代作家的崢嶸歲月留下寶貴的記錄,因此意義絕對遠超一己人情之美,而是文學史的一手材料。彥明這一段文學情緣,我有幸在港、臺、美三處越洋或在地參與,也就不揣淺陋,略為勾勒當年脈絡,以便今天的讀者。
鄭樹森(美國加州大學榮休教授、香港科技大學榮休教授、嶺南大學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