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2002年開始,我擔任整合醫學的醫師,參與了許多患者的治療。透過這項經驗,我開始對現代的日本醫療抱持一種想法。
生病的原因,都是患者自己製造出來的。這是我一貫的主張。不論是小小的不適、生活習慣病或癌症都一樣。不過,幾乎所有的患者,都不會關心生病的原因。大家都抱持一種心態:「原因無所謂,我到醫院是希望醫師處理現在這個不適或疾病。」用一個不好的方式形容,這完全是「臨時抱醫腳」。
我常會請患者思考自己為什麼會生病,希望他們自主選擇治療的方式。因為放著根本的原因不管,就算治療或藥物暫時醫好身體,不適感還是有可能再度找上你。
不可思議的是,日本人對於醫療沒有思考為什麼的習慣。如果是工作或興趣,大家會積極收集資訊,自己去作判斷;不過一旦生病,大多數人都會對醫師言聽計從。明明是自己的身體、自己的人生,這樣也未免太奇怪了。
除了跟醫師或醫院的來往方式,大家只要聽到某種食材對身體好,就會全力關注,遇到流行的健康法就會跟著照做,不會確認其根據。這也是日本人不可思議的特性。
至今無條件當作是常識的養生法,可能和生理學的看法背道而馳,甚至不合常理。你曾經這樣懷疑過嗎?
比方說,思考一下感冒時的對應方式吧。
一感冒就吃藥會好得比較快。發燒了最好趕快退燒。大多數人都對此深信不疑吧。不過,感冒的機制有兩種。一種是疾病本身的症狀,另一種治療疾病的抗病毒免疫反應。
感冒發燒,很可能是因為抗病毒免疫反應。熱度升高,免疫力也會跟著提高。因為淋巴球在和感冒病毒戰鬥,發燒狀態下淋巴球比較容易發揮作用。這時,如果用感冒藥抑制抗病毒免疫反應會如何。身體好不容易快康復了,退燒反而會讓感冒時間拉長,更別說是早日康復了。
當然,如果會影響到工作,那也不是不能吃藥。不過服用前,要有感冒會比較慢好的心理準備。明明吃了藥,過了一個星期或十天病都沒好,這是理所當然的,請大家先認知到這一點。
另外,發燒時冰敷會讓身體舒服。不過冰敷不會讓感冒快好。發燒時感冒的人會很痛苦,不過病毒也一樣痛苦。
感冒沒食慾也要吃飯,這也是一種錯誤觀念。感冒基本上是病毒感染。病毒會侵入喉嚨,或支氣管等上氣道引發不適。吃了飯之後,血液會集中在腸胃進行消化吸收。於是會如何呢。淋巴球會隨著血液移動到全身,來到上氣道的淋巴球數量也會因此而減少。
感冒時會沒食慾。我認為這也是一種抗病毒免疫反應。身體主動降低食慾,以不進食的方式,讓血液集中到上氣道。水分是必須的,但感冒時不需要勉強進食。
八十四歲壽終正寢的貝原益軒,在《養生訓》中提到:「身體不適時別進食,等好轉了再吃。」正是這個道理。
還有許多人認為,抗生物質對感冒有效。這很明顯是個錯誤。對病毒有效的抗生物質,基本上不存在。何況,抗生物質還會一併殺光我們體內的細菌,以及能增加免疫的腸道好菌。換句話說,使用抗生物質會破壞免疫系統,讓感冒好得更慢。
日本呼吸器學會和日本感染症學會也明白表示,不推薦使用抗生物質,因為抗生物質對感冒無效,而且無法預防二次感染。然而,實際到了醫療現場,還是會有醫師開抗生物質給患者。
理由在於,醫師沒有診斷感冒的能力。萬一不是感冒,最後病毒引發了肺炎,醫師可能會因為沒做好適當處置而挨告。這是醫師的想法。肺炎會致命,不過感冒死不了,把兩者的風險放在天平上一秤,最後開的就是抗生物質。這裡的風險不是病患的風險,而是自己會不會挨告的風險。這只能算是防禦性醫療了。
患者也把抗生物質當成神話,以為抗生物質對什麼都有效。所以才會發生這樣的狀況。
光看感冒這個例子,裡頭就有許多的誤解或深信不疑。這也是當我們生病時,不會用自己的大腦去思考為什麼的原因。
我常告訴患者,希望他們對自己的疾病,能有像醫師一樣的知識。更進一步說,我甚至希望患者能有一套自己的養生習慣,讓自己不會生病。
趁健康的時候思考疾病。然後決定剩餘的人生該怎麼生,該怎麼死。請將本書介紹的41種方法,當作是一種啟發吧。
川?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