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1
了解來龍,才能掌握去脈
歷史評論家 公孫策
?
一個巨變時代正在進行中,它的外在型態是全球化,它背後的驅動力量則是數位傳播。
?
前一波的全球化,起於十五世紀的大航海時代,中間經過工業革命加持,藉由各種代替勞動力的機械推波助瀾,形成了今天的世界,卻也留下了諸多紛爭的源頭,這正是本書記載的內容。
?
全球化的實質意義是「距離被重新定義」,原本遠隔天涯的地方,突然發現它「近在咫尺」。就如本書前言所指出的:「彈指之間就能取得全世界的訊息」、「用幾乎免費的工具,與位於地球另一端的朋友聊天」,於是「世界的規模縮得比S號更小」——距離被「網路」重新定義。
?
當天涯已近在咫尺,世界上發生的任何事情,都將對我們的生活造成影響,只是影響大一點或小一點的分別而已。而那些「國際紛爭」無疑是比較大的影響因素,所以,為了「應變」,我們不能不關心、乃至掌握這些「看似無關」,實則「切身相關」的國際消息。
?
然而,世界那麼大、突發事件那麼多,實際距離我們又那麼遠,我們從何了解?
?
這,就是本書的價值所在。
?
如前所述,世界各地的紛爭都有其源頭,我們若能明白其「來龍」,就比較能夠掌握它可能的「去脈」。而本書正是了解所有「來龍」的絕佳參考書。
?
我在本文的開頭即提到,今天世界變化的催動力量是「數位傳播」。有別於傳統的報章雜誌,數位傳播把訊息推得更遠、更廣,不再受限於特定的媒介。想想,ISIS(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al-Sham,簡稱ISIS或IS,中譯為伊斯蘭國,主要活動地區是伊拉克與敘利亞)對美國、歐洲進行的「非對稱戰爭」,跟美國年輕人「攻占華爾街」有什麼共通點?這兩件事明明看來風馬牛不相及,可是都用到了同一個武器:網路。
?
也就是說,不論世界哪一個地方發生的紛爭,只要是「弱勢卯上強勢」,你可以肯定,弱勢一方必定用上網路武器,藉此壯大聲勢、凝結力量,讓所有的人都看見。而且,數位傳播造成的「點對點連結」,能夠讓全世界的弱勢在網路上集結,然後「團結」對付強勢一方。然而,那些仍屬於「國對國」形式的紛爭,就不適用這種遊戲規則。
「巨變」未必是「劇變」,基本上,它是一點一滴,卻持續數十百年的漸變。可是,會造成我們重大衝擊的「劇變」一旦發生,所帶來的影響將是驚濤駭浪。你現在可以從容地從書架上取出本書翻閱,就代表了你了解其「來龍」的開始,若能掌握其本質,肯定有助於你預測其「去脈」,也就能夠處變不驚了。
?
本文作者公孫策,專欄作家、歷史評論家,擅長借古諷今文章。著作有:《英雄劫——春秋時代南方三國的恩怨仇》、《大對決——秦末真假英雄的權謀與爭霸》、《黎民恨——王莽篡漢到光武中興的人心離變》、《夕陽紅——百位三國英雄勾勒成敗興衰》、《跟康熙學策略》、《水滸傳教你職場生存術》、《西遊記教你職場不敗術》等十餘本書籍。近年致力於「五度空間」寫作,也就是不單寫歷史,而是人文史地融會,特別注重進入歷史情境,體會人物心境。
?
推薦序2
全球化發展下,誰還能置身事外?
《亞太防務雜誌》總編輯 鄭繼文
?
在歷史的長河中,戰爭一直是常態,有人甚至認為「人類的歷史是一部戰爭史」。這樣的論述是否真切?其實見仁見智,但誰也無法否認,戰爭是人類歷史中很重要的部分。歷史上的每一場戰爭,對於我們的政治、軍事、經濟、工藝、文化,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
就舉過去的二十多年為例,軍事力量強大的蘇聯在一九九一年解體,長達四十四年的東西冷戰也正式結束。雖然人類終能擺脫核子大戰的毀滅性威脅,但隨之而來的,卻是世界各地層出不窮的區域性武裝衝突,甚至是多國性的現代化戰爭。
?
從一九九○年伊拉克揮軍占領科威特,而爆發的第一次波斯灣戰爭開始,到目前多國部隊聯手對抗「伊斯蘭國」的反恐戰爭,包括中東、南歐、高加索、南亞、非洲等,區域性戰爭從未間斷,所謂的「世界和平」始終未能實現。
?
更值得注意的是,存在於許多地區的各種矛盾與紛爭,未來都極有可能升級為軍事衝突。就以我們身處的東亞地區為例,「朝鮮半島」和「台灣海峽」是國際公認的衝突熱點,近年中、日、台三邊的釣魚台主權糾紛,以及南海的南沙群島主權爭議,引發了中、日在東海的機艦近距離接觸,以及中國與菲律賓、越南在南海上的摩擦,加上區域外力量的介入,都為區域和平增添隱憂。
?
上述的區域性衝突成因複雜,包含政治、經濟、領土、民族、宗教,甚至意識形態,但不論原因為何,其產生的影響往往是全球性的,世界各國都難以置身事外。
?
油價的變化即為最典型的案例,當中東、北非等產油地區爆發紛爭,就會導致國際原油供應短缺、造成油價上漲,全球的老百姓更因為油電、物價飆升而跟著受害、荷包變得越來越薄;而恐怖主義盛行,各國加強了機場、港口的通關檢查,搭飛機就得經過更繁複、更費時的檢查,這些都是世界性紛爭影響我們生活的鮮明案例。
?
世界經濟現正快速朝向全球化發展,各地的武裝衝突與紛爭讓每件事都變得息息相關,既然躲不掉,那不如正視它。你手上這本大是文化出版的《世界紛爭現代史》,由日本經濟新聞社編著,精要、且系統性地介紹全球各區域的紛爭。雖然其中關於「東亞地區」的論述大多站在日本的立場,與中國、台灣的觀點略有不同,但見解精闢、對事件的分析很有深度,透過日本人的視角觀看世界紛爭,或許不失為更宏觀的角度。
?
誠摯地向各位讀者推薦本書。
?
本文作者鄭繼文,逢甲大學工業工程系畢業,現任軍事期刊《亞太防務雜誌》總編輯。自一九九○年起任職於多間軍事雜誌社與出版社,曾任《全球防衛雜誌》編輯和主編、《軍事連線》創刊總編輯。除了在雜誌期刊發表文章之外,亦有個人著作《世界主戰車年鑑》、《幻象家族作戰飛機》、《女武神之舞》,合著作品則有《Su-27側衛家族戰鬥機》、《國軍武裝》等。經常列席兩岸三地電視媒體,擔任軍事評論員與談話節目嘉賓,發表專業軍事評論。
?
前言? 世界便利了,但也變得更難和平了!
?
我們所生活的二十一世紀,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時代?人們可以坐飛機到全世界各地旅行。連上網路、按下滑鼠就能取得全世界的訊息,用幾乎免費的通訊工具(如LINE、Skype等)與位於地球另一端的朋友聊天。和過去相比,現在的世界變得十分便利。
?
曾三度獲得普立茲獎的新聞記者湯馬斯.佛里曼(Thomas L. Friedman)在他的暢銷書《世界是平的》中,提到一場從西元二○○○年前後開始發展的新型全球化變革時,曾表示:「世界的規模縮得比S號更小,同時全球的競技場也變得更加平坦。」
?
在二十一世紀,我們擁有無數的方法,可以隨心所欲地和世界上各個角落的人交流、溝通。那麼,想必從此以後就可以過著和平、毫無紛爭的生活了,不是嗎?
?
很遺憾,就現狀來說,這個目標仍相當遙遠。
?
二○○一年九月十一日,發生了「九一一恐怖攻擊」,徹底地改變了這個世界。美國紐約世界貿易中心的雙子星大樓,遭到伊斯蘭激進派組織成員挾持的民航機衝撞,犧牲了將近三千條人命。回顧歷史,直至一九四五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二十世紀時,人類一共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說二十世紀是「戰爭的世紀」也不為過。沒想到二十一世紀才剛開始,我們就被迫面對一個無可迴避的現實,即恐怖組織VS.整個國家,這種「非對等戰爭」的興起。
?
當時,美國總統小布希所領導的政權,在九一一恐怖攻擊後進攻阿富汗和伊拉克,對恐怖分子宣戰,一頭栽進永無止境的對抗中。之後接任的歐巴馬總統,於二○○九年在捷克的布拉格發表歷史性的演說。在這場演說中,歐巴馬承諾推動「無核武世界」,也因此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
之後四年,世界局勢又是如何發展呢?伊朗沒有放棄開發核子武器,與以色列之間的對峙日益加劇。二○一一年推翻中東、北非各國獨裁體制的「阿拉伯之春」興起之後,利比亞等獨裁政權相繼垮台,但部族之間的對立反而更加激烈。在敘利亞,支持政府與反政府的兩派人馬持續對立,國家陷入長期內戰,激進組織「伊斯蘭國」日益擴張,更使全世界陷入恐慌。二○一三年,北非阿爾及利亞的天然氣相關設施,遭到伊斯蘭武裝勢力攻擊,十名日本人受到牽連,甚至因而喪命。
?
回過頭來看東亞。二○一二年,日本沖繩縣的釣魚台列嶼(按:日本稱之為尖閣諸島)與島根縣的竹島問題所引起的紛爭,使得日本與中國、韓國的關係持續惡化。在中國,新疆自治區和西藏問題難分難解解,中國當局卻仍意圖染指東協各國的合作關係。就連台灣,除了至今仍隔著海峽和中國對峙,近來也和菲律賓發生不少海上衝突。
?
世界多處依然持續對立、陷入紛爭。想看懂這些問題,必須先仔細審視各地方的歷史背景與現狀,希望本書能助各位一臂之力。本書的前身為日經文庫《Basic世界紛爭地圖》的第三版,於二○○○年五月發行,這次重新出版,加入了當時尚未發生的「敘利亞」、「占領華爾街運動」等項目;最大的特色在於增加了「世界紛爭現況補充」,以知識庫的方式,說明如「貿易摩擦」、「專利紛爭」等「非武力形式」的爭端,涉及議題範圍更廣泛。其中一部分取自日本經濟新聞早報國際頭版新聞,並加以修改而成。執筆者為日本經濟新聞社負責報導國際新聞的駐外記者們。相信讀者讀完本書後,必能對現代局勢更加了解。
?
日本經濟新聞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