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比利戰爭【完整新譯本】
定價117.00元
8
折優惠:
HK$93.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這不是太陽花學運:318運動全記錄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5794347
晏山農
允晨文化
2015年3月01日
167.00 元
HK$ 133.6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865794347
叢書系列:
當代叢書
規格:平裝 / 416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當代叢書
分
類
社會科學
>
社會議題
同
類
書
推
薦
我們,長期抗戰中:第一線護理人員的疫情觀察誌
少年
自灰燼中綻放:一場名為八仙塵燃的震撼教育
我對抗跟蹤狂的七百天戰爭
兒童與我:乘著歌聲翅膀的小兒外科醫師
其
他
讀
者
也
買
公共知識分子 第七期:太陽花學運專號
壓不扁的玫瑰:一位母親的318運動事件簿
受縛的神龍:太陽花學運後的民主反思
太陽花學運後的兩岸關係與南臺灣
這些太陽花學生教我們的事:24堂街頭上的民主課
革命的做法:從318太陽花看公民運動的創造性
內
容
簡
介
這本書可說是第一本全面從歷史入手,按照時間和空間脈絡書寫的318運動全景圖。另外也罕見地詳細比較新舊媒體在這段時間交鋒的優勝劣敗,以及不突兀地刻畫各角落的公民身影。值得強調的是,我們企圖多角度貼近,全方位觀照這場運動,更不迴避運動期間的內外衝突。雖然在眼前的司法追殺壓力下,許多訪談細節未能現諸白紙黑字,但並不影響讀者對這場運動的深刻理解。或許一段時日過去,檔案逐漸解密,島嶼真正天光,讀者再回來閱讀本書時,會看出更多這裏那裏點到為止的故事細節,但這並不影響故事脈絡與結局。
目
錄
總論。黯黑中的發光體
命名的偶然
服貿是什麼?為何要反?
反服貿紀事
實質問題端賴法律程序來紓解
作為主體的學生
憤怒之火從何而來?
鳥瞰三一八全景
時間。驛站的巡禮
前夜(317)
混沌期──群英異音(318 ─ 323)
氣爆點(323 ─ 324)
回穩期──狼煙再起(325 ─ 330)
收尾期──遍地開花(331 ─ 410)
餘燼
空間。掙扎與權力展演
故事的泉源
議場內
議場外
媒體。一場挑戰主流媒體的運動
一場挑戰主流媒體的運動
新而有力的批判武器
八仙過海的電視媒體
給誰抱抱的報紙
兩個世界 兩種組織
肖像。沒有臉孔的人
同志:如果有一天
奴工:守門人的焦慮
匿名:我真的不是什麼特務
大帝:下半身思考社運
零貳:只有北上沒有南下的夜行巴士
結語。
幾個霧團的撥除
三一八的影響
三一八如何定位
後紀
序
【出版緣起】☉賴秀如(想想論壇主編)
《想想論壇》決定要出版一本跟318運動有關的書籍,是早在去年那殘酷的四月還沒結束的時候。當時我們只想著二十年後,今天出生的孩子要如何認識、理解那群衝進立法院議場和行政院大樓的年輕人的初衷?
有人說,2014年的318運動傳承了1990年野百合世代的精神。現在20歲的年輕人要怎樣正確認識和理解他們出生之前的野百合學運呢?許多人腦中想到的,不是《憤怒的野百合──三一六中正堂學生靜坐抗議記實》一書,就是《台北學運:3.16-3.22》這本。
但現在是網路時代,要認識、理解甚至是省思318運動,問Google大神最快。不只《想想論壇》網站已經有多篇精闢分析,新聞媒體從報紙電視到網路也鋪天蓋地大篇幅報導。緊接著,跟318運動有關的書籍如雨後春筍,幾乎以一個月一本的速度上市。甚至我們自家的年度精選《想:想想論壇選輯II》一書也理所當然地編列了318運動專題。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什麼?為什麼還需要(殘酷地砍樹造紙)出版這本書呢?我們在編寫這本書的時候,總是再三詢問自己,然後翻閱所有文字和圖片之後,又堅定自信地告訴自己:有需要!
又或者精確一點兒地說:我們想要。若要更精確地說,應該是:我們試著要。我們試著要把這段歷史寫到位,寫正確,寫給那些真的想要知道真相的人看。
本書的作者晏山農曾經畫龍點睛地道出:「目前已經出版的書刊,不管是談個人心得或論述,都預設全世界所有人都已經知道318運動的全貌,但實際上並非如此。」的確,你隨機問個路人知不知道去年的這響春雷?大家都會說:知道。但為什麼春雷響起?答案就未必相同。
這本書可說是第一本全面從歷史入手,按照時間和空間脈絡書寫的318運動全景圖。另外也罕見地詳細比較新舊媒體在這段時間交鋒的優勝劣敗,以及不突兀地刻畫各角落的公民身影。值得強調的是,我們企圖多角度貼近,全方位觀照這場運動,更不迴避運動期間的內外衝突。雖然在眼前的司法追殺壓力下,許多訪談細節未能現諸白紙黑字,但並不影響讀者對這場運動的深刻理解。或許一段時日過去,檔案逐漸解密,島嶼真正天光,讀者再回來閱讀本書時,會看出更多這裏那裏點到為止的故事細節,但這並不影響故事脈絡與結局。
今年二月,紐約客(New Yorker)雜誌慶祝創刊九十週年,有篇回顧文章中提到該刊專訪美國總統歐巴馬。大學時代就是校園刊物主編,歐巴馬深懂箇中滋味地對紐約客雜誌說:「人生苦短,我們無法在這短暫的時間內改造整個世界。但我覺得我們所做的諸多決定至為重要。」「終究,我們都是一則長篇故事的某個段落,」,歐巴馬說:「我們只是試著要把自己的段落給寫對。(We just try to get our paragraph right.)」
儘管兩岸服貿協議該怎麼簽,至今仍是個未解的政治議題,但2014年的三一八運動,已經是台灣當代大河小說的重要段落。把這段落給寫對的第一步,就從正名開始。沒錯,「這不是太陽花學運」的靈感,來自傅柯解析的馬格立特名畫「這不是一支煙斗」。當四位作者和一群編輯七嘴八舌討論的時候,梁秋虹一倡議,馬上全體「啊!對了」,就這麼決定。這種靈光乍現,在2012年夏天和另一群人敲定《想想論壇》這個名字的經驗非常類似。
但接下來的是一連串(以下省略三十萬字)的訪談寫作與編輯過程,這過程需要感謝的人太多:感謝四位作者與許許多多受訪朋友的協助;感謝小英基金會諸位董事與主管們的耐心與支持;感謝《想想論壇》全體夥伴(尤其是小天使李牧?)的辛勞與努力;更感謝允晨出版社以廖志峰為首的「苦主們」跟我們共度這段旅程。現在,我們可以很驕傲地向各位報告,我們很努力「寫好這個段落」了,鞠躬。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