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
在蔣經國先生的年代,父親宜武公歷任國民大會秘書長十年、兼任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十三載,曾負責擔任三次總統、副總統的選舉工作,民國六十七年的第六任是蔣經國、謝東閔,七十三年第七任是蔣經國、李登輝,民國七十九年的第八任是李登輝、李元簇;由於輔選非常成功、表現突出,父親對台灣民主憲政的奉獻,予人以政治人物的印象,殊不知黨政工作只是他的兼職。
民國二十五年父親畢業於北平朝陽大學政治經濟系,歷經八年抗日戰爭、四年國共內戰期間,十二年政府財經的歷練基礎,民國三十八年元月受聘於僑務委員會,主導華僑經濟工作前後二十四載;離職後適逢我國退出聯合國,島內人心惶惶,父親憑其過去僑界人脈,又肩負使命,奔走東南亞、美、歐等地籌募資金,創立了世華商業銀行,前後工作二十八載。在家人眼中,他超過半世紀推動的華僑經濟,才是本職;對台灣經濟的貢獻,因為僑務外衣的掩飾,不易為人查知,隱而未顯。
狄爾泰(Dilthey)說,歷史事件的意義,只有在走完、全幅時間的歷程後,才能彰顯。國府遷台之初,經濟蕭條、年年負債、國庫虛空、外匯拮据;父親半世紀推動華僑經濟 ,引進僑資企業,帶動了六○、七○年代中小企業的萌芽,才有後來各地「加工出口區」的設立,讓台灣從農業經濟,成功地轉型發展、生根茁壯,促進了今日台灣繁榮,父親默默的耕耘,誠然是重要的推手;也印證了他對海外華僑資本、經濟力量整合的遠見。
父親著作頗豐,五十年來有關華僑經濟與金融論述,擇其要者凡十六篇,依其發表年代編排,使讀者能走回時光隧道,了解當時台灣經濟發展的背景、問題、與因應對策。更有幸李又寧教授,於家父晚年作了口述歷史訪談,讓一些關鍵性、實務性的問題解謎;父親在政府財經體系之外,於僑委會既無權、無責、又無錢的單位下,在此處境如何另立門戶引領華僑資本,匯成當時台灣經濟發展的主流,不能不讚嘆父親之睿智與高瞻遠矚。
本書精選了九篇有關僑務方面懷舊憶往的文章,父親追憶前輩、長官、朋友的風範、軼事、與對國家的貢獻。另外十四篇追思紀念文,各人從不同的交往角度,重塑起父親的形象栩栩如生。其中楊粵秀(林再藩)、周君銓、楊振萬、都是與父親共事數十載,甚或幾達半世紀的工作夥伴,分別完整記錄父親在僑委會、世華銀行、與國民大會的事蹟與貢獻。世姪輩中周亞特、高承恕,為周書楷先生與高信先生的公子,與父親接觸時間或長或短,兩代情誼,讀之令人動容。至於紀念蔡文華、與蔡紹華的紀念文,更可看出父親與華僑間的互動,推心置腹、肝膽相照的革命情感!
最後感謝華僑協會總會陳三井理事長的指導與概允出書。父親離世匆匆十三寒暑,至今個人才完成心願,為父親出本傳記,讓華僑經濟力量對台灣建設的貢獻,公諸於世。何宜武引進僑資建設台灣,由農業經濟轉型為輕工業經濟的成功;進而對外貿易開始出超,外匯有了累積,揭開台灣發展史上不為人知的一面。
何邦立 謹識 中華民國103年10月21日華僑節於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