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舊城區的藝聲 × 異生:城中藝術街區

舊城區的藝聲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8500143
財團法人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
田園城市
2015年3月18日
140.00  元
HK$ 119  






ISBN:9789868500143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7 x 21 x 1.7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藝術設計 > 設計 > 創意美學 > 文化創意產業/經驗











      「城中藝術街區」位於台北市中華路一段與延平南路之間的舊街廓,距離繁華熱鬧的西門町僅需步行5分鐘,基地位置過去屬於台北市舊城中區,在歲月的催化下,街區房舍大部分已老舊窳陋並閒置多年,以一種傾頹腐朽的姿態緩慢消逝,等待重生。



      2010年初,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開啟「城中藝術街區」計畫,由母體企業忠泰建設提供街區內閒置房舍,讓藝術協會與創作團體進駐,藝術群聚效應在此發酵醞釀,直到2012年3月計畫落幕,一個為期兩年的跨領域實驗共生網絡、國際在地交流的藝文平台,在此孕育而生。



      本書收錄當時13個進駐團體的訪談,並邀請專家學者撰文,試圖呈現更多分析視角,期望在計畫結束後的今天,重新回溯藝文生產的現場,為城中經驗尋求完整的註解。



      都市果核計畫



      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自2010年起開始推動「都市果核計畫」(Project UrbanCore),整合城市中閒置的舊有空間,使其成為藝文創意領域工作者的培養皿。以「UrbanCore」為名,就是為象徵這些原被遺忘的都市(Urban)角落,能夠觸發都市新一代生命走向茁壯,如同被啃食殆盡的果核(Core)在新的養分澆灌下萌發生機。



      「都市果核計畫」是一個遊移式的長期藝文耕耘計畫,利用富群聚性、啟發性、輻奏性的閒置空間,鼓勵藝術、設計、建築及相關創意工作者進駐或合作,打造利於創作能量匯集與交流的平台。透過基地的轉換,希望使這樣的能量跳脫有形建物的生命期限及空間侷限,連結更多參與者,持續地向前滾動蔓延,讓每個城市角落,都能透過微小的種子結出風采各異的果實。





    序──後聚落的城市想像

    李彥良�財團法人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



    緒論──舊城區的藝聲 × 異生



    【實驗發聲】

    UrbanCore Gallery

    UrbanCore Cafe & Bookshelf

    MOT/ARTS 藝術七門町

    台灣設計師連線

    都市再生跨域交流中心URS 89-6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視覺藝術協會

    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

    C 實驗室、廢墟建築學院

    台灣攝影博物館預備館

    豪華朗機工

    台北當代藝術中心

    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

    河床劇團

    黑眼睛跨劇團



    【解讀視角】

    從文化意識角度探究藝術如何介入閒置空間


    陳永賢�台灣國際錄像雙年展創辦人



    公共生活的振興與藝術群聚治理

    蘇瑤華�台北藝術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國際學程兼任助理教授



    從Gallery到Gathering──

    城中藝術街區的臨時社群與及時論壇


    徐明瀚�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博士生



    第四屆臺北藝穗節在城中藝術街區

    張吉米�第四屆臺北藝穗節Taipei Frank Festival策展人



    城市之鏡:「朗讀違章」的讀與解

    阮慶岳�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教授



    藝術能量與空間代理

    黃瑞茂�淡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兼任系主任



    從城中藝術街區實驗,期待公共性的新模式

    龔書章�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副教授兼任所長






    序──後聚落的城市想像

    李彥良�財團法人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




      一群屋舍的集合不等於一座聚落,屋舍之間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是否真正連結起一組彼此依存的網絡,才是決定「聚落」成立的關鍵。2010年3月到2012年3月之間,在許多參與者的彼此交織、共同作用下,「藝術聚落」曾經成為這座舊街區面向台北的新介面,我們希望,城中藝術街區帶給台北的啟發,將是一種對城市價值的全新理解方式。在計畫結束的兩年後透過本書進行回顧,街區的兩年經驗成為基金會與團隊成長歷史中的重要過頁,因為時間的沈澱,其後續影響更顯現出清晰的脈絡。



      對基金會而言,「都市果核計畫」讓我們從藝術的末端結果,走進藝術創造之前的世界,它與過往「明日博物館」系列展演的差異在於:都市果核計畫執行期間,一切人、事、物與環境之間的發酵過程,將會比其最後產出的實體成果更重要。除此之外,「城中藝術街區」是一個讓我們將暫時性、游移性的展覽策劃經驗,著地至固定場域的嘗試;它從與單一作品、特定創作者的接觸,進入到與更廣域的環境、群眾相關的狀態,而且不只是在創作理念的抽象思維上,是在真實的生活層次。不可諱言的,這種議題層次的擴張增加了運作的難度,基金會就在眾多繁複的問題上,逐步培養起自身作為一個溝通平台的角色知能,以整合街區中不同參與者的價值落差與個別需要。



      建築本業的特性,決定了基金會在空間資源上的優勢,因此「空間」得以成為城中藝術街區挹注創作者的資源。在過往,私人企業所推動的藝術贊助有許多精彩的案例,但城中藝術街區是一個截然不同的典型,其中的差異性不只是來自挹注物件的不同,關鍵在於,基金會在運作這樣一個藝術聚落時所抱持的信念,仍然是建立在我們對城市環境的核心關懷上。也就是說,街區推動的藝術群聚,除了提供城市創作能量一個穩定發展的場域外,更期許引起人們對城市空間的更多想像。



      這正是為何,城中藝術街區的邏輯不是企業「贊助」創作者的單向關係,而是不斷追求一種由創作者、外部參與者與基金會三方網絡化合作的伙伴關係,因為城市生活質地的塑造不會只靠物理空間,不同社群共同參與的過程是不可或缺的,於是,人們各種形式的交流一直是城中藝術街區最重要的風景。



      雖然,城中藝術街區在推動過程中,經常需要面對因本業而被外界套用的刻板印象,影射為製造企業利益的工具,但在價值的衝突與調適之間,街區也成為基金會與不同社群初步邁向彼此認識的中介場域。每一個重要價值的建立,的確都需要漫長的溝通與理解過程,面對外來的質疑,我們希望以長久的行動來自我證明,因為唯有對理念的身體實踐,才可能使美好想像成為可見的未來。




    其 他 著 作
    1. 環南的餐桌:365天的市場旬味[共三冊]
    2. 市場歲月:新富町庶民生活的軌跡
    3. 2007─2017 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
    4. HOME 2025:想家計畫:預見未來,開啟家的定義
    5. 後都市的共生 × 共創:中山創意基地URS21
    6. 代謝派未來都市 Metabolism: The City of the Fu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