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如果旅行不只是旅行,那是什麼?
我坐在曼谷家中的書桌前,收到一張出版社編輯寄來的圖片檔案。打開來一看,是我與林輝在國際書展的對談活動海報,題目是「旅行不只是旅行」。
林輝跟上田莉棋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他們兩位原本都從事新聞相關工作,都辭職去環遊世界旅行,林輝寫了一本書叫做《旅行在希望與苦難之間》,上田莉棋則寫了《辭職旅行的意義》。
他們都來自香港,也都不屬於香港。
林輝的父母是印尼華僑,上田莉棋的父母則分別來自日本和台灣,但是他們的身份認同,卻是絕對與香港的血脈連結在一起的。否則林輝只會頭也不回的去旅行,不會繼續留在香港參加各種社會運動,從保衛天星碼頭、皇后碼頭、到反高鐵、反政改等等。上田莉棋也不會自找麻煩,起一個只有香港華人才看得懂、念得出的筆名「孖田」。
「身份」這件事情,平常生活中似乎無關緊要,但是對一個旅行者來說,卻訴說著一個關於「旅行者的身世」。
巧合的是,我所認識在世界上喜歡旅行的人,往往像林輝或上田莉棋那樣,來自於血液中原本就流著旅行基因的家族,他們對於「移動」的思考,對於如何得到更好的生活,讓自己進化成更好的人,有更深刻的思考。
至於一個來自世世代代不曾移動的家族,當然也不代表就沒有旅行的DNA,而是如果要將隱性的旅行基因表現出來,比顯性的旅行者需要更大的動力。比如一個來自荷蘭或是比利時的年輕人,意識到當自己在富裕安定了很長時間、安定而美好的家鄉,已經找不到讓生命熱血沸騰的理由時,只好需要藉由「出走」,到一個生活條件不如家鄉的地方,期許自己透過旅行,變成一個更有趣的人。
香港的辭職旅行趨勢,似乎也宣告了一個安定時代的結束。
但是在這個人人都在旅行的年代,我們為什麼還要看別人的遊記?自己買張廉價航空的機票去旅行不就好了嗎?
遊記的魅力,絕對不僅僅在紀錄膚淺的吃喝玩樂。
人只有在對一件難解的事情著迷時, 人生才會顯得有趣;也只有在追尋著難解的答案時,旅程才會展現魅力。就像我時常跟朋友開玩笑說的:
「當一個人的臉書上,每天只有好吃的東西值得po文時,這個人的生命就出了很大的問題。」
因為真正的警訊是:「難道今天沒有發生比吃拉麵更有趣的事情了嗎?」
旅行者跟一般人的區別,在於旅行者「一定要去沒有一定要去的地方,一定要做沒有一定要做的事。」
上田莉棋到中南美洲做動物保育志工,肯定不是都出自於「需要」,也跨越了台灣人、日本人、香港人的狹隘身份,而是進化到更深的自我追尋、自我實現,努力探索作為一個人類,對於大自然、生命尊重的答案。
就像我向不認識林輝的朋友形容林輝的旅行:
「一個香港時事專欄作家,不會因為旅行到馬來西亞,就正巧遇到住在吉隆坡的緬甸撣族難民。真正影響人生的,不是我們在做什麼,而是我們的生命本質是『誰』。」
知道自己本來是誰雖然重要,但透過與世界交手的經驗,在世界上重新定義自己的身份,對我來說更加重要。
作為一個旅行者,我們確知旅行,從來就不只是吃喝玩樂而已。在旅行的路上,我們互相分享、交換故事,成為別人故事中的一部分,然後繼續各自追尋。
因為旅行,從來就不只是旅行而已。
褚士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