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蘇志燮的每一天 2008-2015 So Ji Sub’s History Book(紅色溫度 收藏版)
定價200.00元
8
折優惠:
HK$160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找回台灣經濟正義與活力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980162
朱敬一
天下雜誌
2015年2月04日
93.00 元
HK$ 74.4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863980162
叢書系列:
天下財經
規格:平裝 / 224頁 / 25k正
天下財經
分
類
商業理財
>
經濟/趨勢
>
兩岸經貿
同
類
書
推
薦
變量Ⅱ:推演中國經濟基本盤
全球化變遷與兩岸經貿互動:策略與布局
境外公司反避稅:台商當前面臨的最大難題與困境
台港澳互動變局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機遇與挑戰
為甚麼又是中國
內
容
簡
介
經濟政策如跑馬燈,兩兆雙星、鮭魚返鄉、三業四化…..
但簽了ECFA,為什麼經濟還在保二、保三中掙扎?
降稅吸引回台灣投資,為什麼工作機會不見增加,卻眼見房價大漲?
台灣經濟如何能兼顧正義與發展?如何重建活力?
目
錄
推 薦 序 厚實經濟,爭取時間 翁啟惠
推 薦 序 經濟改革與創新,台灣不能再落後 蔡瑞胸
各界推薦
自 序 改變台灣,要如此這般
PART I 認清當前經濟問題
1 台灣經濟困境在轉型不順
2 「自由化、國際化」,錯把維他命當解藥
3 全球化,台灣能迴避嗎?
4 融入世界市場缺乏戰略
5 混淆實質就業與紙上金融
PART II 減稅阻礙轉型,且災難重重
6 台灣所得分配,逐年惡化
7 糟蹋稅改契機,財政敗壞
8 房價飆漲,源自降稅與熱錢
9 活絡世代流動,不該降遺贈稅
PART III 產業創新,應有策略布局
10 產業政策失敗,原因為何?
11 鼓勵青年創業,該怎麼推?
12 產業政策,要如何形成?
13 生技產業規劃,理念是甚麼?
14 FTA 與產業策略,該緊密結合
PART IV 台灣需要脫胎換骨
15 經濟創新,要先行政革新
16 經濟變革,從觀念變革始
序
推薦文1?? ?
厚實經濟,爭取時間 翁啟惠? 中央研究院院長
朱敬一院士的新書《找回台灣經濟正義與活力》,對台灣的經濟發展方向與策略,有非常敏銳的分析與評論,是值得一讀的著作。
這一本書雖然只有四萬多字,可是它討論的層面相當廣。朱院士在本書最後總括了15 條,基本上已經將全書的論點作了一個簡要的綜述,並且說明:厚實經濟,才能為台灣爭取時間。以下是本書的幾點特色。
第一,朱院士採用了長程的觀點,可以看出許多台灣經濟發展表層下的真象,他強烈提出台灣經濟所面臨的不是「景氣」好壞的問題,而是產業能否從「效率型經濟走向創新型經濟」的問題,並對創新型經濟提出他獨到的看法。第二,朱院士用系統的眼光檢視台灣當前的經濟,揭露許多人們討論台灣經濟時的迷思、對問題的誤判,以及錯置的解決方案。第三,朱院士提出若干鮮明的觀點,譬如「台灣已經走到了效率經濟的盡頭,必須要往創新經濟邁進了」、「過去數十年政府上了跨國租稅競爭的賊船,盲目地推動減稅」、「關鍵在於經濟轉型,要將台灣目前大多數的跟隨型企業逐漸轉變為創新型」、「『自由化、國際化』是維他命,不是解藥」,而是在全球化的趨勢下,台灣創新經濟應有的政策與策略才是關鍵等等。第四、朱院士以嚴肅的態度檢討回顧台灣經濟發展過程中,應該負起責任的官員,落實「為歷史負責」的精神。第五、朱院士一身兼具「內」、「外」兩種觀點。朱院士以經濟學家出任國科會主委,恐怕是各國少有例子。如果經濟學家是「外」、實際經驗是「內」,那麼他的從政經驗(內),也讓他對台灣經濟該如何轉型以至創新,有了相當深入的了解,也才知道目前政府所推FTA 的盲點在哪裡。他對我國長期以來稅制不公及「台灣接單,海外生產」之現象造成所得分配及就業和薪資乃至貧富差距持續惡化之問題,都有深刻的分析及論述。
在詳細論述我國目前所面臨之各種嚴重問題之後,朱院士嚴肅地提出我們必須「重新思考產業政策」。從目前失敗的產業政策中,探究其失敗之原因,以避免重蹈覆轍。政府更應廣納產學界意見,深思我國未來之產業政策,也應集中有限之人力、物力及其他資源發展適合我們且有相對利基之產業。進而使我國之經濟能在「結構轉型」及「創新經濟」中順利脫胎換骨,而對未來有更樂觀之榮景及期待。
最後,朱院士指出經濟之榮景,根基於「經濟之創新」,而經濟創新要從「行政革新」及「觀念變革」開始。淘汰過時的各種法令、規章,檢討各種不合時宜之制度,確實有效提升行政效率,建構一個有利於創新經濟之「生態系統」,而能讓產業之軟硬體,包括人才、研發、營運、新產品及新製程等之潛能、活力得以有效的發揮出來。並強調在這動態而快速變遷且競爭激烈之全球經濟環境中,政府之行政革新、對策及效率,要能即時因應並迅速調整。否則,要期待台灣經濟在未來能大展鴻圖,可能機率渺茫。
朱院士敏感而富經驗,他的文筆俊俏、犀利、幽默、風趣,見解深刻,常以妙喻引導讀者深入了解經濟現象。所以這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讀的好書。
推薦文2?? ?
經濟改革與創新,台灣不能再落後 蔡瑞胸? 芝加哥大學商學院講座教授、中研院院士
過去台灣是亞洲四小龍的經濟龍頭,如今卻總是落後。面臨國際經濟瞬息萬變的潮流,台灣困境讓許多深愛台灣的人擔憂扼腕,不知所措。自由市場是芝加哥大學經濟學派追求的目標,主張有競爭才有進步,但競爭必須在公平的前提下進行。競賽前,選手要被訓練,要被培育。比賽時,對的策略和能幹的掌舵人是成功的關鍵。朱敬一院士是頂尖的經濟學家,也是國內少數受到世界一流經濟學家們「含諾貝爾獎得主」強力推薦與肯定的經濟人才。他以親身入閣的經驗加上多年來辛苦專業研究,勇敢挺身而出,為台灣經濟把脈,句句肺腑真言,對症下藥,讓人佩服。
診斷病因:朱院士不改其直言大炮的特色,苦口婆心,例舉許多過去錯誤的政策,直接點名負責的官員,也不客氣的指出經濟學者們的迷思。這是愛之深、責之切的表現。處處用實例來強調經濟策略與唯才適任的重要性及其深遠的影響力。時時叮嚀我們台灣沒有本錢空轉,世界經濟一直在前進、不會等台灣,立即改革,迫不及待。我們有很多「政治人物」(politicians),但缺乏「領導人」(leader)。一位好的領導人擁有前瞻性的眼光,有能力執行和辯護所提出的經濟政策。「自由化,國際化」人人可提,但我們的政府官員為什麼不能好好解釋為何服貿「利大於弊」?耐心且真誠地說服擔心服貿的百姓?進而提出配套來幫助受影響的弱者呢?服貿不能為簽而簽,政府推動過程粗糙,欲強行通過又不為人民把關,難怪失信而政策無法推動。
處方箋:朱院士提出創新經濟是台灣經濟轉型的藥方。政府必須行政革新,提升行政效率。當政者必須唯才適用,禁止酬庸。政府必須承擔責任帶領百姓共創創新經濟的環境,提升科技研發,增加人才培育和就業機會,永續經營。政府的財稅政策必須讓人民有感,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杜絕圖利少數。
這是一本重振台灣經濟的好書、朱院士引用豐富資料為佐證,經由他風趣的比喻和簡明易懂的手筆,讓人耳目一新,摒棄過去刻板空洞的理論,讓讀者深刻瞭解到經濟問題所在和找出解決方法。他不但提出對的方針,也提出執行的步驟。希望所有關心台灣的人都能細讀這本書,期昐台灣經濟快速地走出新氣象,再一次展現經濟奇蹟!
自序?? ?
改變台灣,要如此這般
自2011 至2014 年,我有3 年時間借調到政府部門服務,1 年任科技政委、2 年任國科會主委。這3年期間,讓我對個別的科技產業有了非常多的了解。這個難得的經驗,使我能跳脫一般經濟學家習以為常的「貨幣、財政、降息、刺激」等傳統總體經濟政策工具,而開始思考更根本的、更「個體」的、更深入的科技產業基礎。這3 年的科技環境歷練,對於經濟學家而言是極為少有的,也漸漸讓我對台灣經濟「轉型」,建構出一套想法,並由此檢視傳統經濟政策之不足,或是錯誤。
在2014 年3 月太陽花學運、以及同年年底九合一選舉投票之後,有學者指出,台灣由以往藍�綠、統�獨的立場劃分,逐漸形成貧富、階級的對立。這樣的「典範移轉」再與台灣經濟轉型不順參照,就凸顯出問題的嚴重性。如今,許多在任或卸任的官員還是在力推FTA、貨貿、服貿等自由貿易的協定,卻未能得到廣泛民意的支持,這是一種困境。另一方面,台灣的產業結構似乎一直在吃孫運璿�李國鼎時代留下來的老本,未有突破,這是另一種困境。這兩極的困境必須要面對、解決,而解決的策略方向,又必須要有一套論述基礎。這本小冊,就是把這樣的論述彙整呈現,希望能對我所心愛的土地,做出一些貢獻。
這本書除結論外一共有15 章,內容大概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論述當前台灣經濟的問題是轉型而非景氣。由於轉型是要從台灣原來的「效率經濟」翻轉為「創新經濟」,所以要花相當的篇幅去解釋什麼是創新經濟,以及其與傳統效率經濟之不同。用白話文來說,所謂創新經濟,就是讓整個經濟社會有一波波推出新產品、新製程、新應用、新營運模式的動能;而效率經濟則是在既有產品、既有製程、既有應用、既有模式之下,尋求效率的改善與成本的降低。但是,當越南、中國大陸等低要素成本國開放市場之後,台灣廠商拚效率就再也拚不過他們。於是,台灣廠商有的將工廠移往中、越,有的轉而要求政府降稅,以稅金減少來幫助他們節約成本。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下,一群沒有判斷力的政治人物與財經官員就逐漸把台灣推上了「減稅救經濟」的賊船。本書的第二部分批判過去數十年政府盲目地推動減稅、替企業節省成本等不當政策,最後不但救不了經濟,也搞壞了財政、惡化了分配、飆高了房價,終至失去了年輕族群的信賴。第三部分在論述創新經濟時代應有的政策方向,分析以往的產業政策錯在哪裡、為什麼失敗?而以後的產業政策該怎麼走、要注意哪些方向。
台灣有許多朋友關心國家的前途、憂心台灣的經濟;他們看到了社會的問題,也隱隱然知道,過去數年台灣的政府政策有些「不對勁」。但是感覺不對勁是一回事,要提出系統性的批判又是另外一回事。本書試圖把許多人隱然覺得有問題的諸多面向勾串連結,一則建構一套比較完整的論述基礎,二則也順此理路提出解方。為了方便更多元的年輕讀者閱讀,在天下雜誌編輯群的協助下,此書也提供了將近40 則的「小辭典」,希望能有助於不同專業背景讀者的理解。
本書初稿完成之後,曾經與朋友討論發表的時機與做法。在11 月底九合一選舉之後,內閣總辭加上馬英九辭去黨主席,使得台灣政局相當動盪。一則執政黨的權力結構還不明朗,二則修憲、改內閣制等呼籲又形成新的拉鋸,三則執政黨與民進黨在未來一年顯然還有頗多爭執與對抗。朋友說:這樣紛亂的局面,好像不太適合發表一本正經八百、討論經濟政策的書。
幾經思考,我想還是別管那麼多了。台灣已經太習慣捨本逐末,太習慣把經濟、民生議題屈居政治議題之後,太習慣因為權力算計而妥協掉實質面的人民福祉。今天之所以台灣經濟情況如此令人擔心,部分原因,不就是研議經濟政策的人做了太多虛浮的政治考量?政治權力是「他們的」算計,但是民生福祉卻是「我們的」未來。因此,本書所談經濟政策的訴求對象,不是政客,而是人民。我希望人民能夠有自己的經濟政策思考理路,而政治終究應該走進這個理性,而非理性陷入政治的漩渦。
2 年前當我在國科會主委任內處理二林科學園區產業轉型時,有立委兩度包10幾輛遊覽車包圍國科會施壓、不准我做「產業調整、環境友善」的轉型。幾經折衝,到林益世卸任行政院祕書長之後,國科會的轉型方向才終於成功。而我從那次事件,也才真正體會,自己對於台灣、乃至一個自己從來不曾去過的彰化小鎮,竟然有如此疼惜、關懷的情感。這份情感真的難以名狀,似乎自己想像就是那片土地的一份子。二林轉型之後,我在報端為文以記,寫下一首自己常哼的歌詞如下;寫這本書時的心情也是如此。
Ive dreamed of Eden all my life
I find it more and more each day
Now everywhere I go across the land
I stand so proudly in the sun and say
I am home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