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
難以複製的大清王爺 恭王府管理中心主任 孫旭光
一五○年前的一八六○年九 月,英法聯軍的隆隆炮聲將大清王朝的咸豐皇帝趕到熱河「狩獵」,而咸豐則將京城的爛攤子丟給了自己的弟弟 時年二十七歲的恭親王奕訢。幾天後,攻入北京 的侵略者悍然將號稱「萬園之園」的圓明園付之一炬。臨危授命的奕訢親歷了種種恥辱,與英法兩國簽訂了《北京條約》,以割地賠款的代價使內憂外患的帝國有了 難得的平靜。
可能恭親王本人也沒有想到,在此後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裡,他將會在大清王朝扮演一個極為特殊的角色。在歷史浪潮的顛簸中,恭親王站到了舵手的崗位上,極力維持著大清帝國這艘破敗的巨輪緩慢前行,直至心力交瘁。
回顧起來,恭親王奕訢的一生確實具有濃厚的傳奇色彩。先是在與咸豐的儲君之爭中功虧一簣,被封為恭親王後不久便受到咸豐的猜忌和排擠。經過與外國交涉的 歷練,勇於任事的奕訢開始奠定自己在政壇的地位。咸豐死後,他抓住機遇,同慈禧共同發動辛酉政變,控制了中樞機關,總攬清朝內政外交,成為權勢顯赫的鐵帽 子王。作為清廷貴族中難得的有才識者,恭親王奕訢幾乎一手導演了隨後三十年間的王朝改革,可謂當之無愧的「總設計師」。從總理衙門到洋務運動,從近代海軍 到近代教育,使本已痼疾纏身的王朝居然出現了頗具聲勢的「同光中
興」,可謂厥功至偉。
遺憾的是,在錯綜複雜的權力鬥爭中,奕訢始終無法擺脫慈禧太后的陰影,不得不一次次在宦海沉浮中掙扎,最終抱憾辭世。但是歷史不會忘記奕訢,他的時代抱負和政治智慧至今仍值得後人思考。
十九世紀後半葉,西方列強的政治、經濟、軍事方面都處於急劇發展時期,中華帝國卻裹足不前。清朝軍隊雖然屢屢在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面前蒙羞,但多數士大夫仍然頑固地沉浸在天朝大國的舊夢中,無事則空談氣節,有事則顢頇畏縮。
即使貴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恭親王,也是在極為艱難地實施滿腔抱負。事實證明,在其一生的改革努力中,奕訢幾乎無時無刻不受到保守勢力的牽掣。他首先 必須在權力鬥爭的夾縫中謀生存,然後才能小心翼翼地為王朝謀發展,其代價便是個人命運的幾番沉浮以及朝野輿論的毀譽參半。正如本書作者曾經感慨的:「儘管 恭親王早已獲得了『鬼子六』的雅號,被人們貼上了自由派的標籤,但是,除了蔡壽祺之類投機鑽營的舉報者外,從來沒有任何一個持不同政見者對他的人品及政治 品格有過懷疑。這種穩健的政治手法,使恭親王在關鍵時刻,既能推動改革不斷前進,也能掩護激進的改革者從反對的聲浪中逃生。」
歲月如 煙,那位曾經書寫了一段傳奇的恭親王已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不過他的府第倒是在歷經滄海之後得以保存。如今,在風景秀麗的北京什剎海西南角,有一條靜謐悠 長、綠柳蔭蔭的街巷,當年門前車水馬龍的恭王府就坐落在這裡。作為現存清代王府中保存最完整的建築,恭王府已成為中外聞名的旅遊景點。具有諷刺意味的是, 雖然近些年來這裡的遊人如織,但絕大多數看客都是為著恭王府曾經的主人著名權臣和珅而來的。現代的人們往往會對虛構的電視劇趨之若鶩,卻對真實的歷史漠然 置之,這恐怕要算恭親王奕訢的又一重悲哀了吧。
著名學者侯仁之先生曾說「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在浮躁喧囂的今天,又有多少人能 真正體味這其中的含義呢?從這個意義上講,作為現今恭王府的管理者,我由衷欽佩雪珥先生非凡的歷史見地。雖然雪珥自稱為非職業歷史拾荒者,但他多年來始終 以獨特的視角致力於中國近代改革史的研究,成果斐然,其已出版的《大東亞的沉沒》《絕版甲午》及《國運一九○九》等作品均引起了熱烈反響即是明證。在雪珥 看來,恭王府曾經的主人。
恭親王奕訢堪稱是中國近代改革的源頭。正是基於這種認識,他本人曾多次前來恭王府實地搜尋資料,憑弔歷史,最終寫成本書,為我們展現了一代親王在那個雲詭波譎的年代中的颯爽英姿和痛苦無奈……
毫無疑問,恭親王的傳奇堪稱中國近代史上的絕版,但我希望像雪珥先生這樣的傑出研究永遠不會絕版。
二○一○年八月於恭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