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可以改變世界,我要撤除所有的炸彈,我要滿足所有的飢者,我要收容無家可歸者,我要讓所有人同享自由!
但是我不能拆除炸彈,我沒辦法消除世上的飢荒,我對於失去家園的人無能為力,我也無力使所有的人得到自由!
我之所以不能是因為我只有一己之力,等我長大而且變得堅強以後,我將找到其他跟我一樣志同道合的人們,我們要合力促使人類都能獲得自由,我們將一起改變這個世界!
一首不知名的詩,出自年僅11歲的巴勒斯坦小孩所寫,在以、巴雙方衝突仍然激烈的當下,無辜小孩殷切道出對戰爭的無奈與和平的無限期待。
長年為和平奔走、努力的「臺灣促進和平文教基金會」,在去年八月間深入中東戰區,實地走訪以色列、巴勒斯坦,紀錄沿途點滴故事,拍攝多張珍貴照片,為國人呈現台灣觀點,是從美國CNN所看不見的樣貌;本書深入介紹這個台灣人足跡罕至的土地上,把火藥庫的真實、感人、深刻、動容的一面,透過一篇篇小故事滲透出來,提供讀者重新思考戰爭與和平的意義。
但願透過本書,能為身在戰爭恐懼之下的無辜百姓,找到和平的希望、眼淚的方向。
在作者上這片烽火大地前夕,以巴正陷入新一輪的激烈衝突之中。
2000年9月,以色列總理夏隆強行登上位於耶路撒冷的伊斯聖地聖殿山,造成雙方更緊張的衝突對立;緊接著,以色列又包圍位於蘭瑪拉(Ramallah)的阿拉法特總部,強硬切斷阿拉法特與外界的聯繫,卻仍然無法嚇阻巴勒斯坦人前仆後繼的自殺攻擊。
隨著美國總統布希宣佈要徹底消滅恐怖份子與邪惡軸心,2001年10月攻打阿富汗為反恐戰爭拉開序幕,接著又攻打伊拉克的獨裁政權海珊,以巴緊張情勢也成為全世界媒體的注目焦點。布希在得不到安理會主要國家的支持下,重提以巴和平進程與支持巴勒斯坦建國方案,企圖換取阿拉伯世界對美攻伊的支持,以巴問題牽動中東乃至國際局勢的重要性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