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新文學運動,自從民國六年在北京的新青年上由胡適陳獨秀等發動後,至今已近二十年。這二十年時間,比起我國過去四千年的文化過程來,當然短促值不得一提,可是他對於未來中國文化史上的使命,正像歐洲的文藝復興一樣,是一切新的開始。牠所結的果實,也許及不上歐洲文藝復興時代般的豐盛美滿,可是這一群先驅者們開闢荒蕪的精神,至今還可以當做我們年青人的模範,而他們所產生的一點珍貴的作品,更是新文化史上的至寶。
這二十年時間,大約可以分做兩個不同的時期:從民六(一九一七)的發難到民十六(一九二七)的北伐,從民十六的北伐一直到現在。前一時期的新文學,貫穿著「文學革命」的精神,到北伐成功,便變了一付面目。這後一時期的新文學,至今還在繼續發長中,我們既不能隨便替他作結束,為事實上便利計,就先把民六至民十六的第一個十年間,關於新文學理論的發生,宣傳,爭執,以及小說,散文,詩,戲劇諸方面所嘗試得來的成績,替他整理,保存,評價。在國內一部分思想界頗想回到五四以前去的今日,這一件工作,自信不是毫無意義的;而且供給十年百年後研究初期新文學運動史者一點系統的參考資料,也是我們所應盡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