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特色
- 完整呈現風箏的各個面貌。
- 風格與筆調也較為活潑。
內容簡介
放風箏!風箏是一種飛行的藝術,融合美術工藝、民俗傳統、休閒運動等多項特質。早期風箏的用途多在傳遞訊息、測量距離,或者是為了鍛鍊身體的體育運動,甚至,風箏也被賦予消災、解厄、祛病與祈福等意涵。而今,更吸引人的是風箏的藝術性與休閒功能,風箏的造型、設計與色彩,不管是傳統的、創新的、豔麗的或樸素的,都能讓人驚豔不已;而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只要一片草地,透過一根細線的牽引,就能讓夢想與創意翩翩起舞,翱翔在蔚藍的天際。
本書作者以活潑的筆調,搭配精彩的圖片與手繪稿,完整呈現風箏的各個面向,內容分為五個單元:
一、傳說篇。關於風箏的傳說與緣起,例如楚漢相爭時,項羽大軍是怎麼被「風箏」擊垮的?張良如何乘著風箏,調戲自己的妻女?
二、科學篇。關於風箏的科學與技術面向,富蘭克林是不是因為放風箏差點被電死?風箏為什麼會飛?放風箏是不是一定要有風?(室內風箏)風箏線要綁在哪裡才恰當?
三、類型篇。介紹各式各樣的風箏,包括曹雪芹風箏、山東濰坊(鄭板橋)、浙江哨箏、硬翅、軟翅、載人風箏(泰國巨蛇,頭部9*7m,長1km,重128kg)、多人操縱的特技風箏。
四、風俗篇。介紹各國的風箏特色,包括韓國鬥風箏、日本浮世繪風箏、馬來西亞月箏、英國軍事風箏等。
五、節慶篇。介紹各國風箏節,包括山東濰坊(世界風箏之都)、法國、泰國、香港、美國華盛頓、芬蘭、智利。
附錄並包括風箏的世界記錄、台灣各地風箏節的介紹(台北石門、宜蘭冬山、南投埔里)、與風箏DIY。
作者簡介
陳世賢,曾任坪林茶業博物館副館長,現任世界宗教博物館推廣部主任,中華民國風箏推廣協會理事,第一、二、三屆台北縣石門國際風箏節活動主持人。著有《茶業博物館週年慶特刊》、《心領神會---體驗世界宗教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