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日本人也不知道的日本語3:敬語、人物對話、書信書寫、文化歷史……學會連日本人都會對你說「讚」的正確日語
定價87.00元
8
折優惠:
HK$69.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茫霧島嶼:臺灣戲劇三種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0435672
邱坤良
印刻
2014年12月31日
150.00 元
HK$ 127.5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860435672
規格:精裝 / 320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分
類
藝術設計
>
戲劇
>
戲劇總論
同
類
書
推
薦
戲曲學報 第26期
戲曲新繹境:傳統、創新、跨域
進擊的台劇:故事×技術×IP放大,瀚草與合影視如何打造影視台流,走向世界!【隨書附贈《這些年的台灣影視得獎作品》別冊】
某種認可:五部劇作(2017-2020)
歌仔戲音樂載體之研究(外二論)
內
容
簡
介
邱坤良為臺灣重要的戲劇史學者及劇作家。本書收錄邱坤良的三部大型劇作文本:《紅旗.白旗.阿罩霧》、《一官風波》、《霧裏的女人》,寫於1996年到2011年,皆取材自台灣近代史事件:霧峰林文明在彰化縣衙被斬——「壽至公堂」,及其母戴氏「京控」,大航海時代尼古拉一官的海上集團之興起與沒落,林家下厝後代林祖密父子死於非命的家族史料。三種不同劇場形式手法,同樣精準捕捉到台灣漢族移民在「國族認同」發展上的關鍵時刻,與不同態度。迥異於一般歷史劇按照時間鋪敘,製造重返歷史現場幻象寫法,邱教授以精準的選材,游動的視角,間接的側寫,提點而不催眠,讓觀眾、讀者自行從中解讀並建立自己的史觀。
目
錄
序 非關懷舊:當代與歷史的辯證─邱坤良的歷史劇 紀蔚然
《紅旗.白旗.阿罩霧》
劇場的臺灣歷史在哪裡?
《紅旗.白旗.阿罩霧》本事
《一官風波》
尼古拉的選擇─《一官風波》演出構想
《一官風波》本事
《霧裏的女人》
人的傳奇─霧峰林家的價值
《霧裏的女人》本事
文集 關於臺灣戲劇三種
有時星光�有時月明 平路
紅旗白旗出烏溪 邱坤良
美學的真實或歷史的真實——看《紅旗.白旗.阿罩霧》 鍾喬
本土劇場臺灣旗——《紅旗.白旗.阿罩霧》的啟示 呂健忠
觀念的背離─看臺北藝術大學的《一官風波》 劉彥君
作為歷史記憶裝置的劇場——談邱坤良的戲劇作品 林于?
霧峰林家與臺灣人命運——寫給《霧裡的女人》 林乃文
後記:邱坤良的臺灣史三部曲 林乃文
序
序
非關懷舊:當代與歷史的辯證 邱坤良的歷史劇 紀蔚然(臺灣大學戲劇學系教授)
值得一提的是,邱坤良的歷史三部曲既不為任何觀點背書,也不是老生常談的「鑑往知來」;它們所呈現的歷史觀是開放的,因此戲劇裡「以前的臺灣」和現實中「當今的臺灣」之間的關係不是簡單的因果,而是複雜的辯證。換言之,相較於一些歷史書或某種意識型態對於某段歷史的「定位」,作者秉持的態度卻是那段歷史的「難以定位」:以認同這個議題為例,過去的和現在的同樣棘手,而且過去的認同甚至比現在的認同還要錯亂。
《紅旗.白旗.阿罩霧》以林文明曾因驍勇善戰而官拜副將為始,以他受騙至衙門、血濺公堂為終,描述一段霧峰林家的故事。然而,作者著力的重點不是林文明的「冤死」,而是從兩個糾結的面向呈現移墾時期的臺灣:當時的移民或因自身利益、或因家族恩怨而引發不斷的械鬥和大規模衝突;另一方面,這些家族也因眼前立場,一會兒插著紅旗造反,一會兒插著白旗與官方並肩作戰,導致清廷得以平亂之名而進行分化之實,而夾於其中的無辜老百姓為了保命,只能隨時備好紅旗與白旗,但看風向如何輪轉。因此,這齣戲的重點不是個人或家族的悲劇,而是時代的悲劇;它的著眼點不只是政治與認同的錯綜紛繁,而是「人性的貪嗔癡怨。」宗教的氛圍瀰漫全劇,但媽祖所代表的慈悲在部落主義的驅使下已蕩然無存,甚至原本神聖的宗教儀式也淪為殺戮場景。
《一官風波》把時間往回拉得更遠,距今400 多年的十七世紀,但劇中福爾摩沙的處境和當今臺灣的處境卻有幾分貼近:商人無祖國、商業無國界、政商勾結、黑道漂白、跨國企業的唯利是圖等等。誠如作者所言,此劇的「目的不在還原歷史,也不是要提供觀眾『知古鑑今』的想像空間。確切地說,應該就是面對現實社會的直接反射。」 劇中主要人物尼古拉一官(鄭芝龍)周旋於各方勢力之間──明朝、荷蘭、英吉利、日本──除了擁有一時的戰鬥實力之外,他的主體是空的,以致他所有行動、所有選擇都和當下的存活有關,甚至他最終「棄明投清」導致遇害身亡的選擇也是基於利益考量。較之《紅旗.白旗.阿罩霧》,這齣戲所涉及的身分政治更加混亂:每個人物都具有多重身分,例如開酒館的蝴蝶是住在呂宋的明國人,又如威廉是為荷蘭東印公司效命的瑞典人。其實,所謂多重身分即是無身分,因為當主體沒有倫理實質時,這些人物畢竟只是永不靠岸的海上漂流物罷了。
雖然兩劇的時間設定相隔數十年,《霧裏的女人》彷彿《紅旗.白旗.阿罩霧》的「續集」;然而,無論在內容與形式、在主題深化與藝術手法等方面,《霧裏的女人》已遠遠超越了前集。
《紅旗.白旗.阿罩霧》的敘述結構有個加框設計(framing device);亦即,故事雖以林文明的悲劇為主線,但序幕與終場都是林戴氏為子喊冤的場景。如此安排導致三個效果:首先,一旦觀眾得知內情之後,林戴氏口中的「冤情」不免帶著戲劇性反諷的意味;其次,和傳統用法不同,此劇的加框設計不是為了將全劇的視野侷限於框架之內,反而是為了在框內與框架之間拉出辯證張力,致使框裡的內容逸出了框架的形式之外;其三,林戴氏的觀點是片面的,而非全面:加框是劇作家使用的障眼術。
《紅旗.白旗.阿罩霧》主要以男人的觀點述說著霧峰林家的故事,而林戴氏這個女性角色對情節走向絲毫不起任何作用。然而,《霧裡的女人》則是以三代女人的觀點──靈芝、麗珠、曉晴──再敘一段霧峰林家的離奇遭遇。如此一來,認同與身分的議題就更加剪不斷、理還亂了。光是男人已經夠複雜了:林光烈身為臺灣人,先是日本子民,後來因理念而選擇成為中華民國國民,最後卻受軍閥及其黨羽陷害而死;林光烈之子睿明先是加入國民黨,參加抗日聖戰,爾後又加入蔣中正的滇緬遠征軍,之後回到臺灣卻因二二八事件被槍斃。女人這邊也很曲折。林光烈之妻靈芝的祖先是滿州正黃旗人,而睿明之妻麗珠原本是印尼華僑。睿明遇害後,麗珠先是避走香港,爾後來到中國,卻因身分特殊而受到共黨的批鬥。第三代曉晴自小生長於臺灣,但因父親睿明是二二八「叛亂分子」、母親是「親共匪諜」,使得她的婚事屢屢受阻而終身未嫁,成為貨真價實的「林家的女人。」但「林家的女人」又代表什麼呢?《霧裏的女人》彷彿臺灣近代史的濃縮,藉此劇作家提出一個問題:即便個人具有倫理實質,在黨同伐異的鬥爭下、在時代悲劇的激流中,個人的主體性能發揮多少作用?
質疑、發難、詰問,而沒有結論。這是藝術可貴的地方:它不受狹隘的意識型態綁架,也不為任何既定的想法背書。開放視野、辯證精神、藝術實驗──邱坤良的三部歷史劇不僅為我們提供很好的示範,在此類型裡仍然一枝獨秀。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