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台灣信義會台北真理堂主任牧師 楊寧亞
上帝真光下,一場公開的解剖手術
我百分之百肯定,本書是來自上帝的先知性信息,是上帝對廿一世紀教會發出的巨大雷鳴。我也百分之百相信,本書會在嚴肅看待信仰一事的每位基督徒內心,引起巨大騷動:喜歡的人會感到本書是他們渴求已久的信息,帶給他們安慰、鼓勵,使他們大得振奮;不喜歡的人會感到懷疑、恐懼、憤怒,不敢相信基督徒出版社竟然出版這種書。
作者把教會歷史攤開,對異教文化如何影響耶穌基督的教會,作了嚴謹、全面、深入的研究。我們像是觀看一場公開的解剖手術,看著他一一指出身體中哪些部分其實是假造的、被置入的、不應該有的,恍然大悟地了解到,為何這人活力不足,身體的彈跳能力不如預期。作者判斷真偽的能力並非不容質疑,有些地方值得進一步討論,但是大體而言,這場解剖確實是由聖靈發動,在上帝真光的引導下進行的,教會可以放心地根據本書來為自己好好做個身體檢查。
為了幫助大家更準確地領受這個先知性信息,我在這裡提出三件很重要的事情,預備大家的心。分別是作者對於教會建造的信念,以及他寫作本書的態度。
首先,真正的教會乃是以耶穌基督並祂釘十字架為中心的教會(見哥林多前書二:2),開端是十字架,目標是高舉十字架,過程也是倚靠十字架。不曾經歷過十字架的人,無法建造真正的教會;不曾經歷過十字架的人,會建造出假的教會。假的教會以人為中心,開端是人,目標是討人的喜悅,倚靠的也是人的力量。馬丁• 路德區分十字架神學與華麗神學,前者可以建造出真正的教會,後者造的是假教會。這也是作者的信念,他說:「我們寫作這本書只有一個用意:讓基督在祂的教會中成為一切的中心、至高無上的元首。我們必須在正確的基礎上重新建立一切。……除此之外,都是徒勞。」(見274 頁)
其次,會堂建築、儀式傳統、組織制度、菁英領導,雖然普遍存在,卻沒有一個是真教會的必要元素。真正的教會以十字架為中心,由一個個經歷過十字架的人以生命連結而成,他們的臉孔雖然個個獨特,卻擁有一顆共同的心臟,那就是耶穌,他們的血液也彼此流通,這個人從主那裏領受到的恩賜,藉著這流通的血液,服事了那個人或更多人的需要。血脈相通,肢體彼此建造,每個信徒都在這個有機的生命共同體當中,都有角色、都有功能,而且每個角色都重要,每種功能都不可少。
這種「信徒皆祭司」的信念,馬丁• 路德在改教時傾全力恢復,這個信念也貫穿本書所有篇章。一個萬民皆祭司,繽紛蓬勃、活力充沛的有機生命共同體,不是單單讓幾萬人坐滿會堂建築,就會自動出現的;即使是人類當中最優秀的腦袋,也規劃不出一個制度來複製她,甚至連用來維持,也都不可能;而若沒有十字架,即使是世界上最有恩膏的領袖團隊、最精心設計牧養架構,也激勵不出來。至於自稱是教會,卻只看重追求ABC(Attendance, Building, Cash)者,即使會友人數再多、會堂建築再大、奉獻收入再驚人,還是徹底失去教會的本質了。
「信徒皆祭司,教會為一有機生命共同體」的真理在當代教會中經常被傳講,卻很少被真正相信。我們還是非常倚靠會堂建築、儀式傳統、組織制度、少數人領導。特別是少數人領導這件事情,我們實在需要深切反省。初代教會的傳道人從事的是使徒性的事奉,他們前往各處傳福音、植堂(腦子裏出現會堂建築了嗎?不,他們是根本沒有會堂建築的教會),他們在牧養上幫助地方教會,卻不是他們的主任牧師,他們不固定受薪於地方教會,在基督身體中的地位也沒有比其他人更高。在初代教會,每個人都單單尊主耶穌為主,祂是教會的實質領袖,而不只是精神領袖,是每個信祂之人都可以真正經歷到的,又真又活的主。
最後,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我非常欣賞作者面對教會缺失和軟弱的態度,那是一種蒙恩罪人對待罪人的態度,充滿包容、忍耐和憐憫。他揭發當代教會與真教會之間的差距,看似無情,但是我看得出來,他對教會非常有情。看出教會的缺失之後,不愛教會的人會生氣、論斷、不再事奉。作者卻不是這樣,他依然投身在教會建造的實際工作中,致力於活出真正的教會生活,活出真正愛的團契。並且在忙碌的事奉中,深入洋海般的文獻,將隱沒的歷史慢慢梳理清楚,為我們寫就本書。如果他不愛教會,何必費心?以他的能耐,轉去隨從世界豈不更快?雖然制度化的教會離真正的教會那麼遠,他卻依然感謝他所成長在其中、滋養他生命早期的那個制度化教會。如果他不愛教會,怎麼可能心存感謝?主張推翻一切、砍掉重練,豈不更乾脆?包容、忍耐、憐憫,這是作者的態度,也應該是我們的態度。
過去兩千多年,教會遭異教文化滲入,令我們感到不勝唏噓。但是,我們在搖頭嘆息之餘,可不要忘了,現在的教會依然在這樣的光景中,而未來,未來依然有未來的試探,罪人組成的教會將難免還是會跌倒。然而,我們卻不要灰心,更不要丟棄她。她是基督的新婦,新郎不知道祂的新婦病了嗎?當然知道。祂卻依然接納她、愛她、尊榮她,依然引頸期盼迎娶她的那日。那我們又怎麼能丟棄她呢?再說,這病了的教會正是我們建造起來的,我們若是丟棄她,另起爐灶,事情不是一樣嗎?我們乃是要緊緊地與耶穌基督連結,緊緊地倚靠祂的十字架,在鋪天蓋地的污穢中,盡可能脫離玷污、皺紋等類的病,盡可能趨近於聖潔沒有瑕疵的新婦(見以弗所書五:27)—上帝既然這樣指示我們,就表示這是可禱告、可成就的。
末了,我還想提醒大家,雖然本書屢屢提到初代教會的美好,作者並無意以初代教會為建造教會的標準。基督徒往往對初代教會有一種憧憬,幾乎把她等同於伊甸園,其實,初代教會也是一群罪人的組合,必然有她的缺失和軟弱,她也只是那看不見的真教會的影子而已。是的,真教會是看不見的,她建造在上帝的話之上,之內,之中。馬丁• 路德也這樣說過:「哪裡有上帝的話,那裡就有真正的教有機會與作者面對面交通,我要很深地感謝他,為我自己,也為所有在這真理難尋的末世中,依然有熱情建立真教會的主工人。如果我有機會與作者面對面交通,我要請他為我們再寫一本書,告訴我們,在做錯了這許多事之外,歷世歷代的教會在異教文化環伺下,難能可貴地做對了哪些事情,好讓我們格外懂得珍惜,格外知道要好好傳承下去。
台灣信義會台北真理堂主任牧師
楊寧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