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
這本書涵蓋了我對建築物、打造住宅、與生活相關的設計理念。我從孩提時代就對建築物充滿熱忱,當上建築師之後也經手了多達200件建案,因此想趁此機會將想法轉化為文字,與大家分享我這些年的經驗與體會。
「艱澀的問題及專業事項交給建築師處理就好了!」、「只要呈現出的設計符合我的需求就好了!」各位讀者在規劃住宅時,或許都會抱持這樣的心態。從設計師的角度來看,也非常慶幸能夠獲得業主的全心信賴。但是,若您能更深入地瞭解設計師的思考邏輯、設計時選用各種素材&形狀的背後原因,就會覺得規劃住宅相當有趣。
我會介紹建造房屋時應具備的基礎建築知識,也會提及個人獨創的想法。第一章將著眼於該如何決定住宅最原始的型態;第二、三章則會介紹一些有趣的規劃手法,協助您打造出明亮通風、冬暖夏涼、與鄰近地區&住宅良好結合的永續住宅。
第四章將參考傳統住宅,介紹自古流傳下來的建屋智慧。
我的老家位在山形縣中央,是該地區最後一棟茅草屋頂住宅,但是30年前已經改建成現代宅第了。茅草打造的屋頂最怕遇到下雪,外觀也顯得很落伍,孩提時代的我,看到別人家的鍍鋅瓦楞屋頂,都不由得心生羨慕。
但是長大成人後,我意識到以往受我嫌棄的住宅,其實凝聚了老祖宗的智慧,當時的羨慕心態不過是「別人有的我也想要」罷了。舉例來說:寬敞的玄關土間與乘涼處、可以調節室內空氣的屋頂窗戶等,都能夠增添居住舒適度。其中,玄關土間不僅可用來穿脫鞋,還可進行家事中最重要的調理工作、修繕農具、執行耕作前的準備工作、迎接客人等。穿越土間走上架高地板,即可看見供全家團聚的圍爐。因此,身兼工作與社交功能的土間,就像現代的客廳一樣擁有多元機能,能讓孩子們在此與鄰居、親友交流,慢慢學會人際相處之道。
反觀現代的住宅,為孩子打造個人房,似乎已經成為理所當然的事情。也因如此,他們時常關在「封閉、隔離、使人煩躁」的獨立空間裡,逐漸與家庭、社會脫節,變得連最親近的家人都難以溝通。
「家是子女的搖籃」,是我為本書立下的主題之一。我希望能夠喚醒眾人對傳統住宅智慧的重視,為社會帶來正面力量,減少使孩子變得孤僻的居家環境。
儘管我為本書設立了各種主題,但是追溯根源,會發現它們擁有同一個目的。我認為,住宅只是「物品」,身處其中的住戶才是最應該珍視的,因此設計師在規劃住宅時,不應一味地追求設計感,打造出僅有同業才會讚賞「真出色!」的住宅。而應講究日常生活的需求,讓不懂設計的人也能夠由衷發出讚嘆:「好棒的家!」如此一來,才能營造出真正幸福的居家生活。
因此,我非常希望各位能在規劃住宅時,藉由這本書瞭解設計師們在設計時的思考模式。
2013年春 ?野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