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蜜的死亡氣息》環繞著一場「死亡」展開敘述,而「死亡」也是文學家最鍾愛主題之一。死亡的陰冷黑暗,並沒有驅散大家對於死亡的好奇。例如托馬斯曼的《魂斷威尼斯》(Der Tod in Venedig),描寫老藝術家在追逐青春的掙扎過程中與死亡搏鬥,與對比的,是生命與青春的美好;在東方,日本傳統中,「死亡╱切腹」則是一種榮耀的象徵。人們不厭其煩地描述死亡,重現死亡,甚至讚美死亡,死亡探索的另一面,卻是對於生命的驚訝。傳統民間傳說大半以「出生」開場,但也有許多精彩的故事是以死亡開始的。例如英國導演大衛林區(David Lynch)的《雙峰》(Twin Peaks),一開場就是一名少女的死亡,視覺上是一個依然美麗的少女臉龐,但已經失去了生命的色澤,臉上還長出了屍斑。《甜蜜的死亡氣息》也是類似的故事開場——一個倒臥在血泊中的年輕女屍,一個尚存著青春形貌的赤裸肉體,四周還飄散屍體上的香水氣味。
在墨西哥傳統中,死亡是一種「美」。每年十一月初是墨西哥「死亡聖節」(Dia de los Muertos),在地人擺上鮮花、蠟燭,和死者的照片。他們把自己裝扮成骷髏,一面唱歌跳舞,一面享用亡者麵包,街道上充滿了五彩繽紛的骷髏玩具,飄散著蠟燭和金色萬壽菊的香味。死亡,對於墨西哥並非黑暗或腐朽,反而充滿著生氣與歡愉,在此脈絡下,「死亡」和「生命」就像一對兄弟,死亡也彷彿是生命的延伸。《甜蜜的死亡香氣》的小說名稱便帶著墨西哥特有的死亡觀,死亡是甜蜜的,死亡並非腐朽、終結,死亡也有一種不同於生命的「氣息」。
二十世紀中葉,拉美魔幻寫實主義小說家擅長暗喻和誇飾的手法,並於文本中穿插神話和怪譚,再融合人物的獨白、夢囈及潛意識,藉此經營怪誕情境,書寫社會紛擾、經濟剝削、獨裁政體等議題,創作出如《總統先生》(El senor president, 1946)、《百年孤寂》(Cien anos de soledad, 1967)等經典之作。到了二十世紀末,雖然拉美民主制度步上軌道,但社會依舊貧富懸殊,階級衝突和政治抗爭之類的議題依然方興未艾,題材更擴及黑幫暴力及販毒走私,錯綜複雜的社會環境與人際關係儼然迷宮一般,提供小說家更豐富的創作泉源,而不再執著於經世大業,反而著墨於小人物以及社會底層的故事。
吉勒莫•亞瑞格(Guillermo Arriaga),一九五八年生於墨西哥城,為墨西哥小說家、電影編劇及導演。他的第一部作品《奇優迪納騎兵中隊》(Escuadron Guillotina, 1991)於一九九一年出版;三年後,《甜蜜的死亡氣息》(Un dulce olor a muerte, 1994)問世。由於作品的戲劇張力強,不僅小說作品如《甜蜜的死亡氣息》被搬上大銀幕,他更直接投入電影編劇行列,與墨西哥知名電影導演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Alejandro Gonzalez Inarritu)合作,完成有「死亡三部曲」之稱的系列影片:《愛是一條狗》(Amores perros, 2000)、《靈魂的重量》(21 gramos, 2003)和《火線交錯》(Babel, 2006)。另外,吉勒莫•亞瑞格並與湯米.李.瓊斯(Tommy Lee Jones)合作,於二○○五年出品《馬奎斯的三場葬禮》(Los tres entierros de Melquiades Estrada, 2005),該片不僅於當年獲得坎城影展最佳劇情獎,湯米.李.瓊斯也榮獲最佳男主角。
一樁預先張揚的復仇計畫,不由令人想起賈西亞.馬奎斯的《預知死亡紀事》(Cronica de una muerte anunciada)。每個人都知道陷阱已設好了,唯有獵物不以為意,而一步步踏入死亡。甜蜜的花香,激起滿懷溫柔;死亡的氣息,挑起滿腔焦慮,不論獵人、抑或獵物,均難逃命運的擺布。吉勒莫•亞瑞格藉味道寫下高潮迭起的鄉野風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