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比利戰爭【完整新譯本】
  • 定價117.00元
  • 8 折優惠:HK$9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愛上美味養生素【暢銷修訂版】

愛上美味養生素【暢銷修訂版】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5853556
王靜慧
原水
2014年11月22日
117.00  元
HK$ 99.45  






ISBN:9789865853556
  • 叢書系列:Family健康飲食
  • 規格:平裝 / 148頁 / 19 x 26 cm / 普通級
    Family健康飲食


  • 飲食 > 食譜 > 素食












    吃素無負擔 吃素很健康





    【作者序1】這一餐,就吃素! ◎王靜慧(慈濟香積志工)─10

    【作者序2】素食是一套完整性的健康飲食! ◎劉詩玉(花蓮慈濟醫學中心營養師)─11

    【前言】健康,從素食開始! ◎《人醫心傳》編輯群─12

    【特別說明】營養分析導讀 ◎劉詩玉(花蓮慈濟醫學中心營養師)─17



    第一單元

    我愛健康美味素


    愛上素食的3大理由

    科學素食觀◎裴裴(台北慈濟醫院一般醫學科主任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22

    健康素食觀◎高聖博(花蓮慈濟醫學中心婦產科主治醫師)─25

    養生素食觀◎曾慧文(大林慈濟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27

    吃素之前的10個迷惑

    Q1什麼是素食?─28

    Q2素食可以吃的食物有哪些?─29

    Q3吃素會不會吃進一些農藥或寄生蟲?─30

    Q4出門在外如何健康吃素?─32

    Q5吃素不會變胖嗎?─33

    Q6不吃肉,營養可以均衡嗎?─34

    Q7生機飲食與素食不一樣嗎?─35

    Q8生病治療期間吃素會有抵抗力嗎?─36

    Q9素食適合每個人嗎?─37

    Q10黑心食品充斥,如何分辨黑心素食呢?─38



    美味素食的15個祕方

    調素燥 香椿素燥/五香素燥─39

    調醬料 羅勒醬/紅麴醬─40 五味醬/堅果和風醬─41 甜辣醬─42

    醃拌菜 百香果醃青木瓜─42 米釀醬蘿蔔/米糕醬蘿蔔─43

    醃大頭菜/韓國泡菜─44

    熬高湯 牛蒡高湯/番茄湯/四物湯─45



    第二單元

    12大養生素主題


    醒腦 增強記憶力、頭好壯壯、腦筋清晰

    ◎ 連靜慧、劉詩玉(花蓮慈濟醫學中心營養師)

    涼拌蓮藕─50 吐司起司捲─51 豆腐漢堡─52 

    蘋果秋葵咖哩─54 金針腰果湯─56 鳳芹花果─57

    明目消除眼睛疲勞、眼睛保健

    ◎ 林玉真、陳燕華、劉詩玉(花蓮慈濟醫學中心營養師)

    護眼生蔬捲─60 亮眼彩蔬燒─61

    番茄蔬果盅─62 舒眼木瓜西米露─63 

    護心預防動脈硬化、降低膽固醇、強化血管

    ◎ 劉詩玉、陳燕華(花蓮慈濟醫學中心營養師)

    紅糟─66 紅麴米糕(甜)─67 紅麴油飯(鹹)─68 紅糟豆包─70 

    桂花仙楂茶─71 豆豉苦瓜─72 脆脆小點─73

    洛神花凍─74 竹笙蓮心湯─75



    養肺潤肺、清肺、強化支氣管

    ◎ 陳靜怡、劉詩玉(花蓮慈濟醫學中心營養師)

    糙米燕麥黃豆粥─78 柿餅飯球─79 雪泥壽喜鍋─80 紅燒菱角─81 

    養肝消除疲勞煩躁、滋補精神體力

    ◎ 劉詩玉、連靜慧(花蓮慈濟醫學中心營養師)

    淮山捲─84 五味素九孔─85 炒水果─86 

    枸杞巴戟味噌湯─88 活力飽滿蔬果汁─89  

    健脾胃幫助消化、避免胃酸過多、消脹氣、防便祕、排宿便

    ◎ 童麗霞、劉詩玉(花蓮慈濟醫學中心營養師)

    涼拌龍鬚─92 小米粥─93 花生豆腐─94

    白木耳蓮藕─95 紅燒冬瓜─96 

    補腎益氣補血、滋陰補腎

    ◎ 范鳳鈺(花蓮慈濟醫學中心營養師)

    四神營養湯─100 杜仲冬草栗子湯─101 炒鮮蔬─102 

    黑豆炸醬─104 紫米豆皮壽司─105  

    提升免疫力預防感冒、抗過敏

    ◎ 連靜慧、劉詩玉(花蓮慈濟醫學中心營養師)

    淮山沙拉─108 彩椒花束─109 仙楂椰果綠茶凍─110 

    高纖燕麥捲餅─111 五味香茄─112 羅勒香菇─113 



    更年期保健抗憂鬱、補充鈣、養顏美容

    ◎ 陳靜怡、江純、劉詩玉(花蓮慈濟醫學中心營養師)

    紅紫薯泥球─116 黑芝麻涼麵─117 牛蒡炒彩椒─118 

    什錦白菜─119 滷百頁豆腐─120 

    補血改善手腳冰冷、強化虛弱體質

    ◎ 范鳳鈺、童麗霞、劉詩玉(花蓮慈濟醫學中心營養師)

    補血紅鳳菜─124 蘋安鮮果片─125 茄汁蘿腩─126

    桔醬雙筍─128 素燥炒酸江豆─129  

    安眠寧心安神、助好眠

    ◎ 連靜慧、劉詩玉(花蓮慈濟醫學中心營養師)

    絲瓜煎蛋─132 巴西蘑菇蘿蔔湯─133 清蒸南瓜─134

    冰山雪蓮─135   

    體重控制飲食均衡、健康減重

    ◎ 陳靜怡、劉詩玉(花蓮慈濟醫學中心營養師)

    涼拌西芹─138 蘑菇清拌花椰菜─139 十全十美─140 

    枸杞澎湖絲瓜─141 什錦菜根鬆─142






    作者序1



    這一餐,就吃素!

    ◎王靜慧(慈濟香積志工)




      素食是當前很新盛的流行,只要「肯做」、「會做」,吃素便不是一件難事。現今社會怨憎氣如此沉重,戒殺是多麼重要!慈悲就不需要奪殺生命、食骨肉,讓我們當下就好好一起來學習,如何用素食做出道道香噴噴的菜餚。



      上天賜給我們的食材本來就有天地之氣、甘味、美味和甜味,只要善加發揚利用,就可做出美味的素餚又可吃出健康。



      例如蛋白質普遍存在於豆類、蔬菜、葵花籽、芝麻等,可就個人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將菜色靈活調配、變化,讓每天都能吸收營養。



      另外,維生素可分兩大類,一為水溶性維生素如維生素C、維生素B群;另一類為脂溶性維生素,像是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維生素K。普遍存在於各類蔬菜、水果中,如胡蘿蔔、豆類、花椰菜、奇異果等。



      礦物質可於洋蔥、西瓜、花生、大豆、香菇、紫菜等食材中獲得。而膠質則普遍存在黑白木耳、蒟蒻、秋葵、山藥、菇類等食材。



      只要將這些食材搭配得宜,相信吃素不僅可以吃得健康,更能吃得美味,為家人洗手做羹湯更是一樁美麗又溫暖的藝術,所以讓我們從這一餐,就開始吃素吧!



    作者序2



    素食是一套完整性的健康飲食!

    ◎劉詩玉(花蓮慈濟醫學中心營養師)




      在佛教醫院擔任營養師後,才發現素食是這麼健康、簡單而天然的食物,會使心靈無物欲,且能常懷感恩心的飲食文化。



      其實,素食的推廣讓大家都很明瞭素食對人體的益處,能減少慢性病的罹患率。但是說到要執行素食似乎就很排斥,調查大部分原因包括主婦不知如何烹調素食,或粗食淡飯看起來沒胃口,甚至認為吃豆類食物會飽嗎?有營養嗎?



      所以讓我們起了一個念頭,撰寫以最簡單的素食食材所呈現的食譜,讓素食慢慢融入我們的日常飲食,試著嚐嚐食物的天然原味,豆腐的豆香味、綠色蔬菜的青草味、海帶的海洋味、菇類的木頭味等,是重口味調味料所無法取代的美味。而這點其實很難衛教民眾的,只有在自己或家人生大病時,才會警覺平日飲食習慣是否需要修正,試試素食也不錯的想法,但是,只要願意嘗試修正平日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就已經踏出一大步,如放棄油炸食物!常在衛教活動上指導父母親一重要觀念,正確的飲食習慣是從小培養的,孩子是延續父母親的飲食習慣長大的!甚至每日運動習慣亦是!



      醫院營養師面對住院病患,很難說服素食才是生病時最優的飲食選擇,還是會存有吃豆腐怎麼會夠營養的錯誤想法。其實,此時身體功能已損傷,豆腐沒有肉類所含的動物性油脂,卻有足夠營養素,較不會再造成身體負擔,故住院病患伙食還是要以清淡簡單為宜。不只是需要衛教病患,還要衛教醫療人員及醫院行政人員,加以宣導清淡簡單的飲食才健康,而素食正是一套完整性營養的飲食。



      素食文化可教育我們的心靈,試著感覺素食帶來的真、善、美,會覺得現在的人生才是幸福的!



    前言



    健康,從素食開始!

    ◎《人醫心傳》編輯群




      在台灣每五個兒童就有一位過於肥胖,胖小孩的比率高達20%,不僅大大超出10%的全球平均值,更讓胖小孩躋身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新高發病族群。為什麼吃得好、對身體這麼「禮遇」,餐餐魚肉不缺的飲食習慣,反而讓健康不告而別?在我們自己和孩子大口嚼肉的同時,真的知道吃進了什麼嗎?是提供身體器官「所需」?或是造成「所累」?



      葷食太多,危害身體健康

      

      在1989年,拯救地球組織(Earth Save)便歸結數十年來的科學研究報告,提出許多不宜吃過多肉類的數據證明。例如,美國男性覺得吃動物食品才有男子氣概,但研究顯示,每天吃肉類、蛋、奶的男性比吃很少或完全不吃的男性,得攝護腺癌的風險高3.6倍以上,男子氣概的代價似乎不小。



      而另一份研究中指出,在美國65歲的肉食女性,骨質流失的比率高達35%;但在同年齡、茹素的女性,平均骨質流失卻只有18%。深究其醫學上的原因,人體一旦攝取過多的蛋白質,會致使鈣質流失,就會導致骨質疏鬆症和腎臟衰竭,而美國這樣的病例至少有上千萬人。吃肉不僅導致骨質疏鬆症和腎臟衰竭,甚至還和癌症有關。一份針對十二萬二千名美國護士的研究即指出,每天吃肉的婦女,罹患大腸癌、直腸癌的機會,比每月吃肉少於一次的婦女高出25倍!



      為了遠離致命疾病,專家、營養師、媒體大力鼓吹蔬菜水果對身體的助益,像是「天天五蔬果,癌症不找我」,現代人也逐漸認同多吃蔬果的好處。



      素食飲食已超過兩百年的歷史



      回顧素食的浪潮,十九世紀中期,現代素食運動便有逐漸興盛的風氣,於1889年成立的素食聯盟(Vegetarian Federal nion)其後在1908年由國際素食聯盟(IVU)接手,該組織不僅整合全球的素食團體,更是大力推動茹素的風潮。在1982年的美國,素食人口九百萬人,目前已超過一千四百萬人。總人口達六千萬人的英國,則有四分之一的素食人口。在台灣,素食人口也超過二百萬人。在茹素人口增加的同時,全球素食人口的平均年齡層也正在逐漸下降中。



      你知道嗎?其實許多知名的人物都是素食者。身材窈窕的美國女歌星瑪丹娜、性格的老牌影星保羅.紐曼、達斯丁.霍夫曼、電影蜘蛛人裡身手矯健的男主角托比.麥魁爾,與發明相對論的愛因斯坦都是素食者,而醫者典範的史懷哲也是茹素者。此外,許多身體機能絕佳的頂尖運動員也都是素食者,包括美國職棒大聯盟全壘打王漢克.阿倫(Hank Aaron) 、網球名將金恩夫人(Billie Jean King)等。關於素食的一項趣聞是,日本職棒西武隊在1981年賽季墊底後,於1982年換上新的監督,新教頭的第一道命令就是全體隊員吃素,為此別人嘲笑他們是「吃草的獅子」,結果他們在1982及1983連續兩年得到全日本職棒冠軍。



      許多民眾將素食的動機歸因於宗教因素,然而從以上名人們的吃素原因來看,見證到素食者的健康,應該也是促使葷食者改吃素的重要原因,因為他們認真地聽進了身體內各個器官的召喚。



      數十年來,全世界關於素葷食營養與臨床影響的研究論文已非常豐富而扎實,《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等國際知名的專業醫學期刊中,不時都會出現新的研究驗證。每一份新報告出爐,就讓我們多了解一點身體器官對於營養的選擇性,也為素食的健康性多添一分。



      至今已茹素二十年的大林慈濟醫院院長,同時也是心臟外科權威的林俊龍醫師,在著作《科學素食快樂吃》書中序言裡道出他在美國開始茹素的機緣──「在我的臨床經驗中,罹患狹心症、心肌梗塞,或做過冠狀動脈氣球擴張術,甚至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的病人,幾年之後,甚至於在短短的半年、一年之後再復發……」林俊龍院長深深感受,「就這樣,我開始對心臟血管疾病的預防,作深入的探討,才發現導致心臟血管疾病的許多危險因子,……了解到飲食是預防血管硬化最重要的一個因子以後,便開始在醫學文獻上蒐集資料,才又發現新鮮的蔬菜水果,尤其素食是最健康的飲食方式。」



      高纖維在腸胃道扮演的角色



      素食不是只有對心臟血管疾病有益,對於消化道系統更有直接幫助。花蓮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主任胡志棠醫師提到:「全世界都知道,吃肉(特別是紅肉)、醃漬、不新鮮的肉品,容易罹患消化道癌,包括胃癌、大腸癌。」他更提到:「日本人愛吃肉、海鮮,胃癌的比例是全世界最高。」



      早在1971年,柏基特(Denis Burkitt)博士就提出了葷食與大腸癌的密切相關。纖維素是造成大便殘渣非常重要的來源。柏基特博士注意到高纖維食物只需大約20∼30個小時即可穿過消化道,但是低纖維、高脂肪的食物卻需要80∼100個小時才能穿過消化道,長時間處在腸道中的高脂肪食物,不僅會造成更大量的細菌生長,更將人體中的膽鹽轉化為致癌的毒素,不斷累積在人體內。



      胡志棠醫生說:「我們腸胃科醫師,一百位中有九十位會攝取大量的蔬菜水果。我自己每天有90%都吃蔬菜水果,每餐有三盤青菜;這樣排便才會通暢,不會便祕,毒素才不會累積在體內。」



      素食可降低癌症罹患率



      科學實證顯示,素食者比葷食者癌症發病率低20∼40%。植物性飲食,包括全穀類、豆類、蔬菜及水果,有保護人體降低罹患癌症機會的作用。例如,黃豆含有具抗氧化作用的異黃素,可阻止及避免大腸癌、口腔癌、肺癌及肝癌的發生。



      不吃葷食的好處可是不少,不可能得狂牛症,減少沙門氏菌、大腸桿菌中毒機會,防止糖尿病產生,免疫系統增強,而且肉類蛋白質囤積體內所引起的痛風、關節炎問題在素食者身上也很少發生。



      花蓮慈濟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裴馰一年前開始吃素,問起他吃素的原因,他這麼回答:「抽菸,會得肺癌。你還會抽菸嗎?」全家都熱愛足球運動的裴馰醫師,改變飲食習慣吃素,「最主要是為了自己身體健康,因為所有的論文研究結果都告訴我『素食是對的!』。第二個原因則是環保,為了節省地球資源,為了下一代著想。」



      素食是資源環保的行動



      以肉類為主的飲食習慣,對環境造成了毀滅性的衝擊。要種出1磅的小麥需要約25加侖的水,但要養出1磅的肉品卻需要2500加侖的水,足足是小麥的100倍。美國中部地區的地下水,是飲用水的主要供應來源,但光是為了養牛的用水,就足以使得水源快速枯竭。而且,養牛所需的土地面積是栽植蔬菜、水果和穀類的20倍。



      諷刺的是,為了讓人吃1磅的動物蛋白質,必須給動物吃21磅的植物蛋白質。以美國為例,如果一年少消耗10%的肉品,就可以釋放出1200萬噸的穀米給人類食用,這個食物量可以餵飽六千萬人。素食者既兼顧了身體的健康,發現還能夠愛護地球,何樂而不為!



      不吃肉,營養怎麼足夠?



      對於罹患消化道癌症的患者,胡志棠醫師都會建議病人:「避免吃肉,尤其是煙燻、烤的,多吃新鮮蔬果、五榖,含纖維質高的食物。」當然,病人第一個反應都是:這樣營養夠嗎?胡志棠醫師簡單而肯定地回答:「肉類提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但是有細菌感染、化學成分在裡面。而素食,並不會有營養不均的問題,只是沒有飽足感。」當然,胡志棠醫師會順道送給患者一個禮物,那就是跟他們說:「要運動」。



      吃素也要均衡飲食



      從所有的科學研究我們得出一個結論──素食幾乎可以和健康劃上等號。但是卻須遵循基本的飲食原則,如果沒有聰明吃素,健康可能還是會漸行漸遠的。



      肝膽腸胃科的門診接觸到的素食者,最大的問題是脂肪肝比例偏高。



      胡志棠醫師得到的答案,可能是素食者容易餓,就會攝取很多的澱粉類食物、過多的熱量,脂肪就累積在肝內,所以導致肝發炎,接著肝纖維化,持續幾年下來,可能就會造成肝硬化。而劉詩玉營養師也提到,無論是素食者或葷食者,同樣都要注意油脂攝取量。



      心臟內科住院病人,多半是高血壓、高血脂,還有就是糖尿病併發心血管疾病,而患者年齡通常在五、六十歲以上。負責照顧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營養師陳靜怡說:「一些阿嬤說,『我沒吃什麼肉,怎麼還會有這些毛病?』透過飲食評估之後,我們才了解,原來是纖維吃太少、飯吃太多,還有的阿公阿嬤聽人家說吃水果好,就一次吃一堆,聽人家說喝鮮果汁好,一次也喝太多。」她提到,在慈濟醫院,營養組會告訴患者,「素食的三大原則是天然、新鮮、粗糙,還有,最重要的是運動。」



      準備好吃素了嗎?



      素食所呈現的不僅只在於不吃葷,對於「養生」的觀念也要正確。妥善的規劃飲食、了解每日攝取的營養成分,並用心的關照、愛惜身體,像是素食者通常比較長壽,就是因為除了均衡飲食之外,素食者會選擇更健康的生活型態。有人問:可是,吃葷食習慣了,怎麼能一下子改變?就像裴馰醫師在臨床上會「因材施教,循序漸進」,他給新陳代謝科病患的建議是「第一步,先不要吃肥肉。第二步,不要吃肉。第三,在烹調時,保持蔬菜的新鮮度。」陳靜怡營養師則建議:「先每個禮拜有一餐吃素,然後再每天吃一餐素。」聽起來一點都不難,又能長保健康,找個朋友一起吃一餐素吧!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