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尋找優秀的城市經營者
我對佳龍君的印象始自1990年3月的野百合學運,當時他是參與學運代表性的學生領袖,而我接受了他們提出的民主改革訴求。後來他於耶魯攻讀博士期間,回台進行論文研究,並且前來訪問我。看到印象中野百合學運的青年,在我面前侃侃而談民主的理念以及對台灣民主轉型的分析,令我感到十分欣慰,也對他留下深刻印象。後來他回國後,我找人延攬他進入國安會工作,他也一直扮演稱職的幕僚角色,可以說是一位優秀的部屬。
十年前佳龍首次南下競選台中市長失敗後,我一直在注意,看這位年輕人是否有因為敗選失志,或者如許多政壇後輩一樣,競選失敗了就離開,回頭去走比較容易的路。很難得的是,佳龍十年來一直深耕在台中,投入基層經營,不僅沒有離開,反而是更加用心在準備做好一位市長的功課,堅持走一條困難而與眾不同的政治路。
個人因為從前擔任過台北市長的關係,深知要管理好一個城市,絕非簡單的事情,除了要走進民間、深入基層,更需要經營市政正確的理念與遠見,以及執行力與魄力。在看完佳龍所著《城市行動派》一書的內容後,除了感受到他對台中市政深刻的用心與思考外,也與我過往治理城市的經驗有相當契合之處。
我認為一座城市的治理,首要的便是市政工作一定要從「管理」,進步到「經營」的觀念,從企業經營的角度,以便民利民為依歸,才能達到提高政府效率、增進市民福祉的目的。一個優秀的城市經營者,一定要認知到城市是屬於全體市民,不是市長一個人的;市政建設也不單獨是市政府的事,全體市民都有發表意見的權利。成功的市政經營,必定要結合全體市民的智慧,才能成就一座偉大的城市。
我觀察佳龍十年來在台中的經營,由下而上,從最基層民眾對政府的需求開始,提出他規劃的願景與市政藍圖,並且以經營的理念來思考政府應有的作為與行動,正與我強調的「以民為本」不謀而合。而在《城市行動派》這本書中,佳龍提出種種為市民謀幸福,提高生活品質,重視社會福利,推動創業與就業,活化城市經濟等等主張,正是我所說的「經營市政」理念的實踐。
更重要的是,近年來我投入關心地方發展與治理問題,由我推動台灣第一次民主化的經驗,深知台灣的民主若要鞏固,就必須深化到地方自治的層次,進行第二次民主改革。這也就是去年我應佳龍之邀,至台灣智庫舉辦的大台中發展高峰會演講指出的,政府決策必須在地化,中央將錢、權、人下放給地方的意旨。佳龍在《城市行動派》書中揭示的理念,包括均衡台灣的區域發展以及在改革中央地方分權的思維下,推動台中的市港合一與重新進行都市規劃等等,正是二次民主改革理念落實在地方治理的具體展現。我相信若是他有機會治理台中,不僅是對推動二次民主改革有莫大的助益,也能讓台中成為台灣新一波國家改造運動中代表性的城市,並且為台灣創造一個新的「中核心」,解決長久以來區域發展不均的問題,為台灣尋找新的出路。
我曾經在論領導者條件時指出過,一個好的領導人必須要有捨得隨時放棄權力的覺悟,因為不管是國家還是城市的領導者,只要在位久了,難免有包袱,因此領導者必須始終保有謙卑誠實的態度,面對時代更迭、新血接替的挑戰。我在2000年第二次總統民選時,選擇不再爭取連任,主因也在此。如今佳龍經過十年準備,交出《城市行動派》這本內容豐富、切實可行的治理藍圖,我認為也該是為台中注入新活力、思考城市經營者替換的時候了。
台灣前總統 李登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