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 定價64.00元
  • 8 折優惠:HK$51.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不只是怪,可能是病了:認識日常生活中的精神病

不只是怪,可能是病了:認識日常生活中的精神病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570165
劉震鐘
心靈工坊
2014年10月17日
80.00  元
HK$ 68  






ISBN:9789863570165
  • 叢書系列:Mental Health
  • 規格:平裝 / 192頁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Mental Health


  • 醫療保健 > 疾病百科 > 精神科












    在病與非病之間,沒有明顯的分隔線

    不妨先以寬容的心去理解:「啊!原來也有這樣的人」

    一旦發現徵兆,就需要精神科醫師的鑑別與治療,

    學習面對與調適,即可有效改善病情!





    【總? 序】 視病如親的具體實踐??? 高淑芬

    【主編序】 本土專業書籍的新里程碑??? 王浩威、陳錫中

    【自? 序】 天天開心,迎接人生??? 謝明憲



    【前??? 言】是病非病的界線

    一、病名大會串

    二、這樣算是病了嗎?



    【第一章】什麼是精神病?

    一、精神為什麼會生病?

    二、精神疾病中的精神病

    三、精神病的特徵



    【第二章】在病與非病之間

    一、是生病還是沒病?

    二、精神病可以檢測嗎?

    三、診斷為什麼那麼難?

    四、常用來判斷病與非病的依據



    【第三章】日常生活中的精神病

    一、精神分裂症

    二、妄想症

    三、其他常見的精神病

    四、併發精神病症狀之其他疾病



    【第四章】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日常生活

    一、從小說一窺精神分裂症

    二、S的故事:走不出去的旋轉門

    三、C的故事:戒慎恐懼勇敢挺進

    四、Z的故事:重整步調自在人生

    五、家人也要學習與病共處



    【第五章】精神病前兆或是青春期風暴

    一、打開機會之窗

    二、到底會發展成什麼病?

    三、別急著說孩子有精神病

    四、及早介入處置的可行性



    【第六章】如何與病共處?

    一、精神病會好嗎?

    二、藥物扮演什麼角色?

    三、病人與家屬是命運共同體

    四、調整期待與壓力因應



    【結語】 期待雨過天青、撥雲見日

    【附錄】 延伸閱讀





    【自序】



    守護精神健康




      「這人怎麼那麼奇怪,是不是有病啊?」通常人們這麼說的同時,還會夾帶特定的手勢,食指中指交扣指著太陽穴比畫兩下,搖搖頭。有時是嘆息,有時是挖苦、嘲笑,有時則是憤怒,甚至恐懼。對於不熟悉的現象和反應,人們習慣尋找一個方便的解釋,以緩和陌生帶來的不安。「有病」,特別是指「有精神病」,就經常被拿來當做「這人好奇怪」的理由。



      奇怪就是病嗎?身為精神科醫師,我常面對「這到底是不是精神病」之類的問題。



      精神病,特別是精神分裂症,是所有精神科專科醫師訓練過程必修的第一課。就算不夠精熟,也絕不陌生,換言之,每位精神科醫師應該都能診斷精神分裂症。然而對於非精神健康相關的專業人員來說,「精神病」仍是令人難以捉摸、無法理解,甚至常被誤解的一個命題。為什麼在專業人員與一般讀者之間會有這麼大的鴻溝?這是寫這本書時的一大挑戰。於是我站在一個微妙的立場:一方面提的是專業醫師們早已耳熟能詳的老生常談,另一方面則試圖讓普羅大眾對精神疾病有正確的認知。我深信專業知識也能深入淺出,執筆本書的初衷,就是希望讀者擺脫莫須有的臆測與誤解,獲得正確的知識,守護自己和家人的精神健康。



      本書第一章先用比較多的形容詞讓讀者習慣精神科有趣的現象,介紹什麼是精神疾病、怎樣才算是精神病;第二章摘取生活周遭常見的故事或新聞事件,來釐清「病」與「非病」之間的界線;第三章列舉常見的各類精神病,簡介個別病症的主要症狀及可能的因應方式;第四章記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長期病程中的日常生活,期盼讀者能有多一點的瞭解、包容與尊重;第五章是近來進行早期精神病相關研究常碰到的兩難,希望在強調「預防」的同時,不至於造成過度擔心;第六章是慢性精神病的日常生活重點提示,只求特效藥或是一味排斥用藥都不妥。在復原的路上,除了就醫服藥外,還有其他功課要修煉。



      全書不提供個別精神病的診斷準則,也沒有提供自我篩檢的量表工具,避免自己對號入座,或是用這樣的框架將周遭看不順眼的人貼上標籤。我也試圖打破追求「確診」的迷思,把重心回歸到出現哪些現象時可能是病了、精神生病時該怎麼辦會比較好這幾點上。全書大量直接使用「精神病」三個字,儘管有人提醒我有些人可能不太習慣,讀了會不舒服,我還是決定用這個方式,試著讓讀者對這三個字「減敏感」(desensitization)。



      書名來自大師佛洛伊德的名著《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 (The Psychopathology of Everyday Life,直譯為「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類比精神病其實也是日常生活中,不經意間就可以察覺到的狀況。只要願意接受「或許是病了吧」的想法,就可以明瞭一些原本令人納悶的現象,不一定非得用專業的眼光才能解析。同樣的,當我們嘗試從心理角度去分析,卻還是很難解讀某些特別的現象時,也別忘了考慮或許是生理疾病的可能性。



      書中提到相當多故事,除了媒體新聞的案例大致依其報導來描述,原則上是我直接接觸過的個案,或是同事、機構中的見聞。當然也都會增刪部分當事人特徵及病情相關內容,避免個人病歷赤裸呈現。由於有些精神病的症狀較常見,讀者請別急著問「是在說我嗎?」,通篇讀完後應該可以知道只是巧合,就算真是用某人的故事,也只是雛形而已。



      感謝高淑芬主任的領導,胡海國教授在精神分裂症研究上的指引,台大精神醫學部同仁的互相鼓勵,以及心靈工坊的出版團隊,特別是這本書的文稿統籌周麗玲小姐,除了提醒第一次寫書的生手該注意哪些事項,還容許我在全書的安排和寫作上保有一些小小堅持。更感謝二十多年來跟我有緣互動的個案和主要照顧者,這本書是我從您們身上學習和體認到的精華,希望您會樂意透過這個媒介,來幫助許多跟您有一樣困擾的朋友。




    劉震鐘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