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序
【童年的聲音】
我的育兒方式,全來自直覺。我寫的親子文章,裡面沒任何理論基礎,如果硬要套上一種,只能說,我是依照「人性」來養育小孩的。
例如:沒有人喜歡被罵、被囉嗦、被貶低,所以我喜歡好好跟孩子說道理。
例如:人類學語文的天性,就是先多聽。天生聽不到的人,是很難學會說話的,所以我幫孩子唸故事書。
當我幫姊姊弟弟唸第一本英文故事書時,他們還是嬰兒——漫漫長日,我不可能預測這麼一路唸故事書給孩子聽,十五年後會是什麼結果。唉,別說十五年了,我連五個月後的事情都預測不了。
但是,直覺告訴我,它沒有錯。直覺告訴我,沒有一個方法比它的影響力還深還遠。
**
真討厭,十五年,一轉眼就在眼前了。
我從來不跟別人比,姊姊弟弟「英文考了幾分」。
我從來不跟別人比,姊姊弟弟「會背多少單字」。
我從來不跟別人比,姊姊弟弟「全民英檢考到哪一級了」。
十二歲那年,姊姊開始用英文寫小說,然後一發不可收拾。十五歲之前,她利用課餘時間,寫了八本小說,超過五十萬字。
你到底會背三千個,或是一萬個英文單字?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會不會用這些字在腦子裡重組,然後用自己的思想邏輯表達出來。這些都不是短視的、填鴨式的教育方式可以給孩子的。
今年,弟弟十四歲了。有一天,全家都睡了,我在弟弟的書桌上瞥見了他的英文作業。直覺告訴我,這個作業「非同小可」——英文課的指定閱讀作品是《Looking for Alaska》(尋找阿拉斯加),作業要求學生挑出書裡出現過的字眼,製作一張海報來呈現整本書的樣貌。弟弟手繪了一張圖。畫圖的技巧不是重點,而是你如何把文字轉化成圖像。
一週後,那個早在老師之前已經被我讚嘆連連的作業,得了滿分。其實原來是不能滿分的,老師把弟弟叫去,說他忘了寫書名在海報上,但老師覺得因為這樣不拿滿分不合理,還先問過其他老師這不算違規,才讓弟弟拿回補上。繪圖的技巧不是重點,能背幾個單字、做對幾題文法也不是重點——能不能看到整本書的精髓,挑出代表性的文字轉成圖像,才是。
隔了四週,英文課的指定閱讀作品換成《麥田捕手》。弟弟知道哪個方法可以最快完成作業,還可以拿高分,但他卻捨棄這條路。他說:「我的做法很危險,如果老師不喜歡,分數就高不了了。」我沒說話,我知道他寧願用他有興趣的方法做,少幾分不要緊。
當成績出來時,我沒看過他這麼以自己為榮的神情;除了滿分,老師說他沒有小看讀者——也就是說,他做的東西有深度,而且不怕別人看不懂。弟弟用自己的語言、自己編的故事,重新詮釋了一個他自己版本的《麥田捕手》。而且他還用了好幾個晚上畫了十幾頁的連格漫畫來呈現這個故事。西方的教育雖然活潑,卻不馬虎,作業事先就告知了十幾項要求,每個環結都要達標,缺一個也不行。
你到底會背三千個,或是一萬個英文單字?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會不會用這些字在腦子裡重組,然後用自己的思想邏輯表現出來。這些都不是短視的、填鴨的教育方式可以給孩子的。
現在,我還是無法預測十五年後的姊姊弟弟。我只能確認我的教育方式不填鴨,其他的,我都不能多想。
「專心走好眼前的那一步,就好。」是我喜歡的話,也想把它送給你。
後記:
哈利波特有聲書,第五、六、七集,我一直沒買。因為後來姊姊小四時,我們全家隨爸爸的工作移民香港,孩子轉入國際學校。學校已經是英文環境,所以媽媽就把自己的工作轉向孩子的中文教育。
直到七年後,姊姊已經高二了。有一天我在網路上幫朋友買英文書,姊姊突然湊到旁邊對我說:「媽媽,可以順便買我們還沒買的哈利波特有聲書嗎?」
「好。」
當哈利波特有聲書的開頭音樂一響起時,姊姊說:
「這就是我童年的聲音。」
汪培珽二○一四年春天,寫於香港九龍馬鞍山
汪培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