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超越概念,打破思考極限
記得以前國中第一堂輔導課就是「認識自己」,輔導室的老師盡其所能引導學生,但似乎成效不大。總覺得一個老師要面對四、五十個學生,太難了…。也有可能,老師本身都不曾真正認識自己…不能認識自己,如何超越自己。
我們都習慣向外看,很難耐下性子往內在省思。就算願意靜下來,也總是不敵妄念紛飛。曾經看過一則故事這麼說:「佛陀時代有一個老比丘,他妹妹生了一個兒子,長大之後也出家修行,成了一位年輕比丘。有一天年輕比丘得到兩件袈裟的供養,他很歡喜地拿了一件要供養老比丘,也就是他的舅舅。但老比丘執意不肯接受,說自己有一件袈裟就足夠了。年輕比丘很傷心,感覺自己被傷害了,於是就鬧情緒地想:『既然你不收袈裟,那我乾脆還俗算了。』」
然後他開始打妄想:「我還俗後把袈裟賣了,用錢買一隻母羊,母羊肯定生很多小羊,等我有了足夠的收入,就可以娶妻生子,到時候我帶著妻子和孩子去看舅舅。在前往的路上,我想照顧孩子,但妻子讓我駕車,她來照顧孩子,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兩個爭執不息。正在爭的時候,孩子不小心掉下去,被車輪碾死了。我非常氣憤,用棍棒使勁地打妻子……」
這時的年輕比丘本來是在用扇子給舅舅搧風,正想得入神,把扇子當作棍棒,狠狠地打在舅舅頭上。有他心通的老比丘,開玩笑地說:「你沒有打到妻子,怎麼反過來打舅舅了?」年輕比丘見自己的妄念被人識破,非常不好意思,想立即離開。老比丘攔住他,勸他一起去見佛陀。佛陀慈悲地開示道:「心如果沒有獲得自在,一直在外面散亂,即便是非常遙遠的事,也會胡思亂想。」
人腦消耗人體的能量相當多,胡思亂想更會加重負擔。我們疲倦了,就更不容易探索內心了,可能探索個兩三分鐘,就往夢鄉裡去了。而且要真正洞見真實自我,是有一定的方法,是需要超越概念的。
在正式這趟旅程之前,焦諦卡禪師提醒我們:放下過去,好好地活在當下並接受變化與成長。人往往害怕不確定性和成長的磨練,那是因為自己缺乏信心,不敢擔當。無論過去經歷了什麼,我們都必須對自己和曾經的遭遇負起所有的責任,而不是一味埋怨他人。
當我們注意到一個惡念產生時,必須嘗試換個角度想一想,看看你是否能夠從中學習到什麼,或是讓自己變得更為正面。儘量讓自己保持正面思考,也是一種禪修的暖身運動。如果一天到晚思緒都很負面,禪修時怎麼可能會安詳快樂呢?這是不可能的,因為你一點心理準備都沒有。積極良善的思維模式才能夠達到正觀和正思維。
「禪修前的預備非常重要,因為你準備得越充分,就越容易進入。」以前我聽過一些類似的故事,有人一聽到佛陀的教導就立刻開悟,甚至那些沒有誕生在佛陀時代的人,因為突然察覺到「緣起」、「生滅」的原理,馬上開悟。也有在佛陀百般教導下,卻沒有成就的人。關鍵就在於我們是不是準備好了,下定決心了。
裡面也特別提到,一個沒有慈愛的人,內心就如枯井,根本沒有辦法學習「洞察力禪修」。愛,是我們出發與持續的力量。
一般禪修共分為二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讓自己安定和開展專注的能力,讓心不散亂,思緒慢慢沉澱下來,然後全心專注在一個目標,這就是禪修的第一個要旨。
第二階段是了解事物的真相,這一點更為重要。不管你把這個部分命名為「實相」或是任何其他稱號,最重要的是如實地理解各種感覺、念頭、感受,切切實實地去覺知這一切。
對於焦諦卡禪師所教導的「洞察力禪修」是不需要開發很深的專注(定)。在「內觀」中,只要擁有「剎那定」即可進行觀照。這避免了實修上的一個強大危險:當進入太深層的禪定時,那是非常舒服輕安的狀態(有人說比性愛還快樂),一旦固著在這境界上,生命就會失去思考的能力,甚至自以為得到了「涅槃」,就此打住。除非你暫時離開這種狀態,否則要進行觀照是不可能的。
正式練習洞察力時,在傳統翻譯上有個字眼叫「名色」,這是很重要的名詞。其實簡單說「名」指的是心;「色」指的是物質。喜戒法師將名、色,做了兩個巧妙的比喻,一則為提線木偶。如果沒有線,木偶就不能起身做事情;沒有木偶,單獨只有線,也不能做任何事。如此木偶和線在一起,就能跳舞、走路或做其他事。同樣地,心與物彼此依賴,當他們在一起時,他們運作有如一個整體。
另外的比喻就是綑綁在一起的蘆葦:當你取走一捆,另一捆就會倒下。同樣地,當死亡時,心從肉體被抽離,身體就倒下,身體一點也不能運作;當身體死亡時,心也不能獨自運作。心需要身體,而身體需要心,才能整體運作。這是禪修者所進而洞悉的:覺知只有心和物,以及他們是一起運作的。
另外一個常會提到的字眼是「因緣」,也是重要名詞,粗淺的解釋就是原因、條件。舉例來說,種子是植物生長的原因,土壤、陽光、水、空氣是生長的助緣。佛陀常說「因緣所生」,指的就是只要條件齊備了,該發生的就會發生,如果因緣不足,即使是希望發生的也不可能發生。透過洞察力仔細觀察,更能察覺與體驗細緻的變動與生滅。所以我們更清楚知道,一切由因緣所生的條件,都是無常的。
我們深刻體驗無常後,很多心態與能力就會改變。如清明覺知越強,呆滯減少,可運用時間相對增長。不易受到負面磁場干擾,思緒與情緒容易安穩…等諸多好處。其中讓人很重視的:自然不自私、自動做善事。裡面提到幾個真實案例,一個喜歡偷用公司資源的人,自動改掉壞習慣。一個很貪心的人,慢慢開始喜歡分享。
對於我們個人會創造更多「善的循環」,如禪師所說「如果想要得到真正的快樂,就必須先學著與他人分享快樂。您施得越多,成長也就更多。」也會因為個人善的擴散,開始改變身旁的能量場。對家庭、組織組織而言,這無疑是在創造「善的空間」。
另外,洞察力禪修造就的直覺力提昇,會讓我們更容易覺察盲點與發現錯誤。如此,我們更不會落入「惡性循環」,傷害自己,傷害他人。
整個洞察力共分為十一個階段,焦諦卡禪師指出第一到第四階洞察力的練習很重要,尤其剛開始我們要顛覆平常用「概念」思考的模式,會相當不習慣。
到第三洞察力時,「對身體的狀態會有越敏銳細微的覺察」,不會等到你已經病入膏肓,無可救藥時才猛然醒覺。禪師敘述:當觀者在經歷此階段的時候喝飲料,可能會見證令人震撼的景象,因為他將清楚看見和感受到飲料進入胃腸的所有細節。幾分鐘之後,飲料的感受會遍佈觀者的整個身體,水分子接著進入每一個細胞,然後看到每一個動作的能量變化。他每吞下一口食物,都可以感受到食物帶起的效用…。另外某些得到輕微憂鬱症者,到了這個階段,也會不藥而癒。
禪師勉勵學生:達到第四洞察力的人,就不再犯錯,能夠明辨是非(瞭解何為正法與邪法,哪些會造成惡性循環?哪些會創造善的空間)。而且能同時具備滿深的專注力,不容易恍惚。
而到了第五至第十階洞察力時,我們已經可以切換到「超越概念」的運作,反而這時要學著保持與處理情緒。同時也是在累積第十一階洞察力的能量。…
一旦超越後,「苦」就止息了。換句話說,痛苦會自然與生命絕緣。
另外奇妙的是,疼痛耐受力會增強。甚至到最後,如佛陀所說:「雖然我的身體在痛,但我的心不苦」。換句話說,身體的痛覺依然存在,這是要提醒我們避免受到更大傷害,但是我們並不會因為痛而感到苦,引發更大的煩惱。痛只是痛,只是一個提醒、感受而已。我們平常會感到很痛得受不了,往往是「苦」給痛加倍了。尤其是我們痛的時候,心中還不斷浮現「痛」、「痛」的概念,自然我們就會感覺「很痛」…。
而裡面也提到,當我們心能保持長時間清明的覺知,相對我們可運用的時間會變長。也許比別人多出二十四小時。原理在於,我們有時思緒會呆滯與緩慢。一個念的消散到下一個生起中間,存有一個細微空隙,覺知越清明,心越細膩之時,空隙就會越來越少。有人一秒才能覺知一個念頭,覺知清明的人可以五個、十個…更多以上。而這些清明的人,所需的睡眠時間不但很少,並且睡眠品質極高。甚至獲得阿羅漢果的人可以說是無夢,可以不用擔心會被惡夢嚇醒。
焦諦卡禪師擁有豐富的實修經驗,加上他天賦的優美文筆與口才,常常可以把艱深的「法」比喻與詮釋的很巧妙易懂,感動很多人。如果你看過《覺知生命的七封信》,會發覺那是能啟迪思考生命的好書,而本書正是覺醒生命的實踐地圖。
馬克思.艾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