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秘密花園
定價93.00元
8
折優惠:
HK$74.4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數戰數決:台灣數學資優生出國比賽記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6032707
傅承德
商業周刊
2014年10月02日
107.00 元
HK$ 90.95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866032707
叢書系列:
紅沙龍
規格:平裝 / 272頁 / 17 x 22 cm / 普通級
紅沙龍
分
類
社會科學
>
教育
>
教學法/實例
同
類
書
推
薦
史丹佛線上高中課:用最頂尖的學習方法,實踐全球化趨勢的未來教育
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15
線上學習新視界——高中篇:台達磨課師深耕高中職STEM課程
IPOE科技誌08:程小奔火星拓荒挑戰賽
提問力:啟動探究思考的關鍵
內
容
簡
介
念數學有什麼用?怎樣找出孩子的數理天份?
台灣學生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亞競賽,已拿下33金、77銀。
他們是怎麼做到呢?讓領隊教授傅承德老師告訴你。
國際科學奧林匹亞競賽中的數學項目,每年有約100個國家、近600名選手角逐,是歷史最悠久、選手最多、競爭最激烈的項目。傅承德從1996年參與培訓國家代表隊至今,並擔任12年台灣區團長兼數學組召集人。已協助台灣學生拿下33金、77銀及20面銅牌的好成績。
本書帶讀者回到緊張刺激的競賽現場,也了解競賽背後,台灣國際數奧人才的養成故事。作者傅承德期待藉此書傳達一種觀點,希望學生們在高中時期,能透過數學競賽,建立起獨立思考的習慣,養成對知識的看法及求知能力,把數學培養視為一種基礎工具,而不只是成就的指標。本書也以部分篇幅說明當今台灣數奧的培訓流程及方法探討,並探討數學教育的現況與難題。
第一部分:詳述2009年及2011年兩場數奧競賽,我國選手在國外參賽的實況,從會場內外狀況到試題進行,每位參賽者的心情思緒、作戰策略等,以獨白手法呈現,讓讀者充分感受到現場的緊張感與刺激感。
第二部分:描寫參賽者的培育過程及個人背後的故事。如2012年阿根廷國際數奧競賽金牌陳伯恩,曾在2011年賽前發現罹患血癌,冒著生命危險打國際數奧競賽。另有好幾位選手,都是才華洋溢,並不僅限於數學表現。每個故事背後,更可以看出其父母及師長用心培育的角色,非常值得父母讀者參考。看了他們的故事,才能真正體會一場比賽背後的酸甜苦辣。
名人推薦
聯電董事長洪嘉聰、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高雄大學統計所前所長黃文璋
目
錄
推薦序 面對競爭,全力以赴
自序 數學與人生
導讀
傅承德──台灣國際數學奧林匹亞競賽的總指揮
Part I出國比賽
第一章? 台灣在國際數奧創下歷史佳績
? ?
第二章? 一隻蚱蜢打敗世界562位數學高手
──2009德國IMO分數協調攻防戰
第三章? 明天,一分也不能掉!
第四章? 強悍美麗半世紀
──隱形賽前賽:選題前哨戰
第五章? 考場外的搶分賽局
──決勝賽後賽:評分協調會
PartⅡ數奧之路
第六章 血染盔甲我揮淚殺
──數奧英雄榜
第七章 好手變高手,好勝變好奇
──台灣數奧選訓的幕前幕後
第八章三年數戰塵與土,千里爭鋒雲和月
──一位滿分金牌國手的數奧之路
第九章 費爾茲獎小心,IMO選手來了!
──IMO 50週年盛會記事
第十章 數奧生好手,科展有玩家
──數學好手另一個追夢舞台:數學科展
第十一章 沒看過不努力的數學天才
──數學神童們的其他「特異功能」
第十二章? 病魔也檔不住的數學天才
──2012年金牌陳伯恩的抗癌奮戰故事
Part III? 數決
第十三章 念數學有什麼用?
──職場與生活必備的數學知識
第十四章
不確定也要做決定
──解讀生活上的不確定性數據
謝辭
序
推薦序1
面對競爭,全力以赴
聯華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洪嘉聰
2010年3月,《商業周刊》在一篇傅承德教授的專訪中,提出了台灣學術界菁英人才外流的問題,也因此讓我們思考:在跨國的人才競爭中,企業能為台灣做些什麼?因著這個念頭,開啟了聯電與傅教授的緣分。
十餘年來,傅教授帶領台灣數奧團隊出國參賽,推廣數學資優教育不遺餘力。而聯電透過科技文教基金會提供多元的教育協助計畫,致力實踐「企業為社會之公器」。在公益理念上,雙方可說十分契合,也因此展開合作計畫。其中之一,就是希望能整理教授多年的帶團經驗並記錄傳承,出書的想法因而成形。
數學這門學問並不討喜,數奧比賽更不是一般人熟悉的活動,這兩個主題如何透過書本推廣給普羅大眾,對教授來說是個很大的挑戰。《數戰數決》一書還原了競賽現場實況,讓讀者得以身歷其境一窺緊張的比賽過程,見識了國際競賽的規模,也體會到比賽所需面臨的壓力與挑戰。此外,本書還介紹了幾位數學奇才;在金牌之外,他們背後的精彩故事,更值得讀者認識與思考。
除了數奧比賽,傅教授也結合他在跨領域研究的經驗,為讀者提點幾項職場與生活上必備的數學能力。以代數為例,傅教授說:「透過理解並將問題簡化與計算結合的能力,就是『代數演算能力』。不論你當初代數學得如何,國高中6年代數,讓我們或多或少都具備了這種能力,在生活上或工作上幾乎天天都會用到。能把複雜問題有效率的用最簡單、最清楚的方式陳述出來,從而迅速找到答案的能力,不管在哪個行業,都是非常有用且重要。」另外書裡也提到解讀不確定性數據,「即使不確定,還是要做決定」,不正是每個人經常面臨的問題。
本書得以出版,源自於傅教授對數學的熱愛以及對學術研究的執著。期望透過這本書的發表,拋磚引玉,讓台灣學術研究的成果得以被保留、並與大眾分享。特別推薦此書給想要認識或深入了解數學競賽的讀者。
《數戰數決》,始於國際數奧競賽,但不以競賽結果為終。勉勵年輕人,以正面的態度面對競爭,全力以赴,激發潛能並享受參賽的過程,每位參賽者都將是自己人生路上的第一名。
誠如傅教授所說:「不要只是展望2015,讓我們一起來展望更長遠的未來吧!」
推薦序2
數學界的小華山論劍
國立高雄大學統計所前所長 黃文璋
承德兄於1989年學成歸國,至中央研究院統計科學研究所任職。由於同樣數學出身後來念統計,又有共同的朋友,很快便與他熟識,至今已有25年。他在學術上的表現,一直令人刮目相看,已數度得到國科會傑出研究獎。研究之外,他對中學的資優數學教育,也積極參與。2000年8月,我離開中山大學,轉至新成立的高雄大學任教。隔年1月起,承辦一國科會的高中數學資優班計畫,請他來講課。那時高雄大學仍在填土整地階段,全校只有一棟建築,但他仍很爽快地答應。由於他參與的工作很多,經驗豐富,從科學展覽到數學競試,講了一整天,讓台南、高雄及屏東,一群喜愛數學的高中生,大開眼界,收穫極多。
台灣自1992年開始,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亞競賽。原本都是師大的教授負責,2002年開始,由承德兄擔任召集人。中央研究院是個學術至上的機構,大家在拚研究,對手是同領域的世界一流好手,不容許閃失,他卻願意擠出時間,攬下從選拔、培訓至參賽,每一年長達八、九個月,那些想起來便很繁瑣的事務,朋友們都很佩服他。承德兄接的第一年,便要我協助面試兩個國中生,一位是高雄的黃信溢,一位是台南的葉仲恆。原來能參與我國奧林匹亞數學國手的選拔,有一些不同的管道,但一向只能是高中生。那時黃信溢及葉仲恆,年紀雖小,志氣高,要求也能參加選拔。承德兄一向不拘泥於固有框架,他看參賽辦法中,只限制20歲以下,且不可是大學生,並沒規定非得是高中生,便覺不必橫加限制。因兩位都在南部,遂找我跟他們面試。我分別見兩位,都是不到10分鐘便決定推薦。兩人從小便展現過人的數學天分,在父母有心栽培下,開始沉浸在數學,因此雖還是國中生,但數學的涵養,早超越大部分的高中生,沒有話講,就是推薦。
從總共約130位經由各管道來的好手開始,經過一關又一關的篩選,最後產生6名國手,及2位備取國手。葉仲恆脫穎而出,名列備取。名單產生後,每兩週一次,每次5天,進行5個梯次的培訓。以往的培訓都在台北,承德兄特地安排兩梯次在高雄大學,我們都說是移地訓練。備取跟著參加培訓,只是可想而知,少有機會能備上。都是熱愛數學者,誰會放棄?機會給有準備的人。每年比賽都是7月中旬,輪流在各國舉行,旅程加上調整時差,代表團通常就早幾天出國。但2003年很特殊,那年比賽在日本,而因台灣有SARS疫情,日本遂要求我國,提前至日本或其他非感染區隔離觀察10日。提前出國,便與7月初的大學指考衝突。有位高三的應屆畢業生,為了參加指考,不得不放棄國手資格,葉仲恆因而補上。國中生何妨?英雄出少年,葉仲恆獲得銀牌,且以得分而言,在同年我國6位選手中排第2。之後,屢有國中生擔任國手。國中生參賽這扇門,就是承德兄開的。
承德兄負責國際數學奧林匹亞競賽至今已12年了,他很有組織能力,且知擴大參與,讓國內數學、統計及資訊等領域的很多教授,都先後加入數學奧林匹亞競賽的團隊。另外,以往都在台北舉行的亞太數學奧林匹亞競賽,自他接手後,先在高雄大學設個南部考場。幾年後又設中部考場及東部考場。既方便考生,且達到推廣的功能。又為了傳承,有時還找仍是學生的「老」國手協助培訓,甚至共同帶隊出國。承德兄可說善於開風氣之先。
這個工作到底有沒有意義?經年累月,一大群人花那麼多精力在幾位中學生身生。畢竟每年那6加2位的國手,後來走上數學這條路的人並不多。有些人可能會存疑。
培訓期間,從早上8點到晚上9點,做題目、上課、聽演講,課程排得滿滿的。若在高雄,傍晚我們有時會帶學生去外面餐館好好吃一頓,也算是透透氣。但即使面對美食,他們常就拿起紙筆,討論起來。你可感受到,他們真的都樂意與那些無比困難的題目,整天黏在一起。就是被這些十來歲的孩子,對數學的熾愛所感動,才有那麼多教授,願意投入協助這項競賽。這些教授心裡可能想,自己少年十五二十時,若有人帶領,說不定可少走很多冤枉路,且提升到另一境界。這些在少年時,數學是世界頂尖的孩子,若選擇走上數學這一行,當然很好,會讓曾帶過他們的教授欣喜不已。但即使走上其他領域,能善用數學,也很可喜。至於無心插柳柳成蔭,雖每年遴選過程中,大部分的人無法晉級,但藉由這項比賽,捲起千堆雪,讓許多中學生被數學激勵一下,有形及無形的效益,可能都不小。
承德兄將這12年來,他主持我國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亞競賽的經過,整理成《數戰數決》一書,我有幸先睹為快。看到那些國手描述培訓時的點點滴滴,勾起我很多美好的回憶。從這本第一手的資料,將讓人對數學界一年一度的小華山論劍,有深入的了解。這個攻頂過程,相信不論老師、家長或學生,從中都可得到不少?發。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