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格雷的五十道陰影I:調教(電影封面版)
  • 定價127.00元
  • 8 折優惠:HK$101.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翻鍋的滋味:開平餐飲學校24個愛與尊重的故事

翻鍋的滋味:開平餐飲學校24個愛與尊重的故事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6032684
夏惠汶/口述
商業周刊
2014年10月09日
107.00  元
HK$ 90.95  






ISBN:9789866032684
  • 叢書系列:紅沙龍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7 x 22 cm / 普通級
    紅沙龍


  • 社會科學 > 教育 > 教學法/實例












    這不僅是一則則愛與尊重的教育故事,

    更是一則個人探索、團體改革的經典範例。





    PartⅠ 開平成績單

    ◎令人驚豔的教育奇蹟

    ◎在不斷翻鍋中,翻轉人生

    如果父母留下的遺產是一所學校……



    PartⅡ 24個愛與尊重的教育故事

    1. 那一年,是誰迷了路?-放手,等待孩子重新找自己

    2. 阿發師女兒的烘焙夢-孩子的決定就是好決定

    3. 夏山的裸泳性教育-給孩子自由空間,讓他活出自己

    4. 乖順或叛逆,背後都是愛-孩子是效忠父母的

    5. 孩子個性衝,八成有個衝動的爸-關係會平行位移

    6. 曠課大王變身召集人-同儕感染,挑起學習動力

    7. 失敗的成果展,有什麼值得慶祝?-策略性無能,培養出有能的兒女

    8. 到瑞士學餐飲比較好嗎?-放下判斷與執著,站在孩子這邊

    9. 愛釣魚,養成一位魚的達人-沒有兩個人是一樣的

    10. 「壞孩子」背後的故事-別給孩子貼標籤

    11. 乖寶寶不能只期待被拯救-每個人都是解決自己問題的專家

    12. 上課前,全班先睡十五分鐘-重複舊方法,只會得到舊結果

    13. 好朋友之間,有沒有界線?-千萬別和孩子做朋友

    14. 電玩到底有什麼魔力?-無條件信任,孩子做的事一定有價值

    15. 你愈想抓緊,孩子愈想跑遠-放開就能成全,放下就能超越

    16. 誰受得了一言九「頂」?-安全的對話平台,讓孩子學說真話

    17. 你表達的是想法還是情緒?-從傾聽開啟有效對話

    18. 你想聽我才講-先處理情緒,不能只講道理

    19. 我當乖小孩,你才會愛我嗎?-別用胡蘿蔔與棍子讓孩子就範

    20. 不愛上學,那你愛什麼?-不問為何發生,只想如何解決

    21. 可以讓孩子做自己嗎?-通往地獄之路,是由糊塗善意鋪成的

    22. 逆流還是順流?-不要干預,運用感染力影響孩子

    23. 如何輕鬆切割愛恨糾葛?-「六步」書寫,訓練反思能力

    24. 改變從自己開始-換個方式,孩子也跟著改變



    Part Ⅲ 開平的有與沒有

    一、沒有校規處罰,有法治教育

    二、沒有教科書,要寫自己的書

    三、沒有導師,有關懷老師

    四、沒有訓導處,有團體生活委員會

    五、沒有段考、期末考,有期中成果、期末成果展

    六、沒有班級競賽,有學生合作

    七、沒有分科老師,有學群老師

    八、沒有強迫升學,有延後升學

    九、沒有傳統家長會,有親師合夥、易子而教

    十、沒有週會,有全校對話平台






    大膽辦學,細緻實踐開放式教育

    台灣觀光協會名譽會長 嚴長壽




      台灣經濟起飛的八?年代,可以說是台灣餐飲發展最顛峰的時期,因為一九四九年政府撤遷來台,因緣際會將中國各省菜薈萃在這裡,再加上經濟發展,吃得精緻的欲望被提了起來,所以廚師無形中大大打開了眼界,不再只是做自己的菜就好,得開始學會跟消費者、不同師傅交流溝通。



      當時我看到台灣這樣的優勢,站在那個時代的交叉點,深深感受到美食是行銷台灣最佳的素材,身為亞都飯店總裁,也身為台灣觀光協會會長及中華美食推廣委員會主任委員,我帶著台灣廚師到世界各地參加各種旅展,行銷台灣。



      過程中,我發現幾乎每個師傅都跟我抱怨收不到徒弟,因為當時,教育普及、教育水準也拉高了,過去很多人小學畢業就去餐廳、飯店當學徒,但那時就算不會念書,也寧願去念職業學校。我這才驚覺到,那時興盛的技職教育裡,沒有餐飲科系,造成廚藝的接軌出了問題,再這樣下去,台灣好不容易擁有發展餐飲的條件,恐怕會因為人才荒而快速式微。所以我開始跟政府呼籲、建言,必須要有一個專業教導餐飲與廚藝的學校,而不是籠統的觀光系。



      第一個被我建言影響的是省立淡水商工(現為新北市立淡水高級商工職業學校),當時主管的台灣省政府教育廳長來拜託我,讓我利用亞都資源協助成立餐飲管理科,多年下來,出了一個名廚江振誠。接下來著手協助成立的餐飲科,就是與開平夏校長的認識了。



      跟夏校長的認識很意外,當時職業學校設立技術學院是個風潮,他也很心動,規劃了要在苗栗設立技術學院,透過朋友得知我積極輔導推廣餐飲教學,他主動來找我,希望我幫忙。我聽了之後,告訴夏校長不要設立學院、大學,這些都不是餐飲教學需要的,現在最需要的是要在技職教育裡把廚藝變成主流。畢竟餐飲,最重要的是技術而不是學歷,既然政府現在也鼓勵設立餐飲管理科,不如就把廚藝先當作主題。



      夏校長反應非常快,馬上說:「正好我也負責一所職校,開平有汽修科要結束,那麼我就在高中做。」要做餐飲科,首先最頭痛的就是找師傅,夏校長那時候完全外行,講究派系、人情的廚師圈裡,還沒有太多人認識他,我就跳下來幫他找。老師傅講究拜師學習,既然觀念沒辦法改,我建議他,不如就把傳統拜師學藝裡的點香、磕頭,帶進學校裡。



      夏校長一聽,馬上開始做拜師大典,而且愈做愈轟動,還邀請我當共同主持人,這一當,就是連續二十年。除了一開始針對廚房教室的規劃提供一些意見,我對開平餐飲學校的貢獻實在不多。後來開平餐廳的設計經營、教學嘗試、參加國際比賽等,全都是夏校長的努力,才有今天的成果。以一個行外人能夠如此快地進入情況,抓到重點,對他,我心中很是敬佩。



      開平成立餐飲科才兩年,他就靠著自己過去在國外的經驗,帶學生到加拿大參加比賽,第一次就拿到世界銅牌,這對學生跟師傅來說,都是很大的鼓舞,也幫開平打開了國際管道。教學上,我知道他在澳洲時,對教育心理就有涉獵,後來還花很大的心力在開放式教學,讓學生擁有自主學習、討論的空間,等於是讓技職教育擁有了不同風貌,不但讓孩子更有自信,學習效果也更好。廚房裡的工作是非常嚴謹、嚴肅的,我沒想到夏校長可以將孩子帶得這麼好,既讓孩子擁有自主能力,還能服從廚房裡嚴格的生活紀律。開平現在能開枝散葉,培養出許多大學培養不出的餐飲人才,我覺得夏校長的開放式教育是主因。



      這本書裡,集結了他多年來教學的心血精華,都是他常常掛在嘴邊的教育理念。以前看他在開平裡進行改革,總覺得他辦教育好大膽,透過書裡深入淺出的各種故事,我才知道,原來,大膽的背後,有許多後現代的理念,以及細緻的實踐方式。



      他施行的教育是營造環境,讓孩子主動去學,這比單純的教孩子知識還要難上許多,可是夏校長願意花這麼多心力,去建立起孩子的自信,勾引出孩子的學習興趣,甚至更進一步,在自主的環境裡,培養孩子獨立負責的人格特質,只能說,開平的成功,並非偶然。



      教養孩子不難,用對方法就行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洪蘭



      我第一次看到「夏惠汶」這個名字是從他寫的《摸著石頭過河》這本書中,當時心中非常驚訝,台灣竟有這種另類的校長,若他的父親不是開平中學的創辦人,以他這種「放任」的治校風格,在公立學校大概一天也待不下去。但是我心中其實非常贊同他的教育理念,也佩服他的勇氣,因此對開平的發展就特別注意。果然開平在夏校長的帶領下,一步一步的高升,他把那些別人認為無藥可救的後段班學生帶上來,也把開平的信譽帶到了「北開平,南高餐」(高雄餐旅大學),南北抗衡的地步。現在學生是磨尖了頭搶著要進開平,這一路走來不可謂不艱辛。校長把他這二十四年辦學的理念和效果寫成這本《翻鍋的滋味-開平餐飲學校24個愛與尊重的故事》,裡面每一個故事都值得家長和老師仔細琢磨。



      其實,書的名字就點出了教育的真諦──愛與尊重。書中有很多地方會使你不由自主的微笑起來,比如說:家長在嫌孩子不聽話、不用功、不……,校長只淡淡問一句:「孩子這樣,像誰?」家長馬上啞口無言,因為「像自己」。孩子是父母的鏡子,真是沒錯。



      書中也點出孩子為什麼會叛逆,因為父母常常言不由衷,他告訴你:「要吃什麼盡量點」,卻又馬上說:「別吃太多肉,蔬菜比較健康」;他說:「幾點回家隨便你」,「不過不要太晚」;「你將來想從事什麼職業都可以,只要你開心就好」,「不過,當醫生、律師、公務員比較有保障」。這種例子太多了,每天都看見,難怪孩子覺得父母是兩面人:每句好聽的話後面都有一條繩子綁著(以前念法律系時,老師說,這叫「但書」,前面講的都很好聽,但是……)。看到這,父母是不是該檢討一下自己呢?這本書用實例來告訴父母,教養孩子不難,用對方法就行。我極力推薦它。



    作者序



    享受人與人之間能量流動的美味

    夏惠汶




      常常有人問我,怎麼那麼有眼光,二十幾年前就辦餐飲科?十年過後,又有人問我,為什麼那麼堅持要辦開放教育?其實,從大學到研究所,學建築、學管理、學哲學的我,從沒讀過教育,唯一接觸過的是二十個學分的教育課程。我也根本不知道什麼是開放教育,只知道人活著好累,沒有錢過生活很累,賺了錢也累,接受別人的愛很累,去愛別人也很累。人為什麼要活得那麼累?不過,也慢慢知道,有人不管怎麼活似乎都不覺得累,但細究下來,發現大部分是忽視自己的累,用積極奮發的假想來偽裝,漠視自己的累。人怎麼能夠活得不累?



      人會覺得累,大部分是因為「在關係中受傷」。我自己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從小住家緊臨成功新村(眷村),看著小朋友打彈珠、玩官兵捉強盜、玩尪仔標(圓形紙牌),自己卻被管束不能出去玩,因為我爸爸苦讀當到醫生,就希望孩子複製他的經驗,也要寒窗苦讀。



      我猜,爸爸自己小時,鄰居的小孩子一定不多,也不太會玩。但在眷村旁,孩子們都很會玩啊!玩耍中才懂得怎麼交朋友,那是需要時間磨練學習的。我從小就沒有機會交朋友,當然也沒有好朋友,但我心都在外,好想和朋友一起玩,卻被困在家裡,也沒有認真讀書,所以到學校後就拚命玩。當然常常就被鞭子伺候,被貼上「叛逆小孩」的標籤。



      母親疼愛我,但她事業心強,處事能力高超,在情感面就比較溺愛,讓我們孩子可以恣意勒索。常常,碰到困難跟母親說,自己覺得還沒講清楚,母親就已經明瞭並做出正確判斷,交代三言兩語就解決了,我們卻完全沒有學到處理困境的過程。往後碰到類似議題,總是沒有自信。這也讓我苦惱不已。



      記憶中,面對關係,我沒有成功經驗。跟同學相處,要不就膩得想操控對方,要不就分開。辦社團時只想完成任務,忘了朋友情誼;出社會工作,因不會處理合夥關係,不圓滿收場;結了婚,因為不會處理夫妻關係、婆媳關係,走向離異;跟自己的孩子,也曾因嚴厲教導讓親子關係冷漠疏離;移居澳洲期間與人合作創業,更因輕忽關係中的界線分位而發生困境,導致破產。



      我前半生幾乎是關係中的失敗者,在開辦開平餐飲學校時,也曾在推動許多體制外的改革之際,因自己在關係中的賭氣、任性或輕忽,遭黑函密告;當我有深刻的反思與學習時,就成為我往前走的動力,不斷用舌頭舔自己的傷口,忍住痛苦揭開傷疤,一幕幕回顧不堪的場景,找到源頭,尋思「重來一遍我會怎麼處理?」就這樣從傷痛中學習後,讓我興起念頭,想辦一所「愛的不累」的學校,也就是用「順著大自然秩序」的思維、行動或語言來處理關係,讓人不論業績或成績好壞、不論權力大小、不論財富多少,都能在複雜的關係中游刃有餘、自在自得。希望自己曾經承受的痛苦,不要在下一世代重複發生。當我默默許下這樣的志願,就決定了辦學方向。



      我涉獵非線性科學,諸如混沌理論(Chaos theory)、測不準定律(Uncertainty principle)、耗散結構理論(Dissipative structure theory),也包括洪蘭教授專長的腦神經科學研究領域。加上我原有一些哲學的根底,特別偏好非主流的觀點,在西方就是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維根斯坦(Ludwig Josef Johann Wittgenstein,1889-1951)、德希達(Jacques Derrida,1930-2004)、傅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格根(Kenneth Gergen,1935-)、胡賽爾(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1859-1938)等,在東方就是老子、莊子、易經義理等,尤其偏好莊子,他承接了老子的思想,更用故事表達方式,豐厚並提升了整個思想境界,讓人了解面對未知不要害怕,只要順著大自然秩序,人生總有路可走。因此,學校的教育,就從「順性發展」和「在關係中成長」兩個關鍵詞,逐步演繹。



      雖說人生總有路可走,但碰到十字路口時該何去何從?還是會令人迷惘。被卡住時,心中就真的找不到出口,不然怎麼會有那麼多人自殺?那都是因為卡在自己跳不出的觀念裡啊!知道與做到之間,還有一段距離。我剛接手學校時,常常說道理,一講兩小時,自認說得很清楚,但陳義太高,學校同仁聽過之後的說法是:「不知所云。」當下真是挫折。



      直到發現有非主流的一些方法,為人治療「關係中的受傷」,才驚覺這就是我需要的操作方法,沒有這些,再好的哲學理論,無法從天上落到地面和光同塵。經由不斷的學習和磨練,讓我可以透過適合的操作技巧,把理念落實完成,也讓我更有信心。



      天生我才必有用,才與不才似是而非,原來全取決於用什麼樣的視眶看待外面世界。開平帶給我的經驗是,孩子的困擾大部分來自原生家庭,我的叛逆,也是原生家庭塑造出來的,雖然家庭成員都是善意,然而正如心理劇大師龔鉥常說的一句話:「通往地獄之路,是由糊塗善意鋪成的。」辦學的後期,我專注在對家長進行教育,開始辦各項公益課程,懇請家長參與,希望家庭圓融和諧,才有可能讓孩子愉快成長。



      家庭一旦和諧,孩子不再賭氣分心,就能專注。人只要專注投入,一定會快速成長、不斷超越。每天面對不同的家長,無形中更增加自己處理各類關係的能力。每一年,有幾百個家庭,因為孩子與開平結緣,而改變了家庭氛圍,享受親子間能量順暢流動的美味。餐飲專業呈現出表象的硬實力,而我實踐理念的依託,深層則是以關係能力為主的軟實力。



      很想把我在開平推動實踐的理念,及其背後的哲學整理出來,但老子說「大制不割」,我似乎很難分割歸類,也不易用嚴謹的邏輯下筆。這其實是自己的後設能力不夠,用老子的話來合理化自己的無能。所以,就用二十四個故事,從不同的面向,來呈現經歷過的真實面貌。書中的故事都是真人真事混合編輯而成。希望喜歡教育的夥伴們,看到故事時能與文本對話,也許會創造出更多屬於你自己的教育方法。



      未來一直在變動,沒有好壞對錯,只有結果是否令自己滿意。開平學校只是提供家長們一個另類的選擇,讓這個社會豐厚多元而已。而開平在歷史長流裡,仍然在不斷演化的進程中,永不止息。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