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以基督為中心的《詩篇》詮釋
潘霍華強調,詩篇之所以被收錄在聖經乃是因為這些禱告詞或詩歌源於上帝的默示。上帝透過詩人的手和筆,為我們提供了一連串以主禱文為典範的禱告詞。
梅頓、魯益師、畢德生的詩篇觀點
在《耶穌的祈禱書:潘霍華談詩篇》以中文和讀者見面之前,已經有幾本和本書性質相同的中文譯作出版。例如,梅頓(Thomas Merton)的《我以詩篇來禱告》、魯益師(Clive Staples Lewis)的《詩篇擷思》和畢德生(Eugene Peterson)的《回應上帝:用詩篇禱告》。
梅頓從天主教靈修神學的角度理解詩篇,強調教會本身和禮儀與詩篇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此外他也認為詩篇是神職人員與平信徒靈修的不二選擇。身為一位文學家,魯益師理所當然地,首先呼籲讀者以文學的眼光閱讀詩篇。除此之外,他也認為基督徒「責無旁貸」地,必須讀出詩篇文學意涵之外的第二層(也就是基督教神學)意義,因為耶穌也曾宣稱自己就是聖經的第二意義。作為新教的靈修神學家,畢德生首先將基督徒定義為需要使用工具來與上帝溝通的器具人(homo faber)和禱告人(homo pecator)。但是他也強調,禱告不是一項讓人可以「因使用而獲得他想要的某物」的工具,而是讓人之所以成為人而存在的管道。畢德生相信,在眾多教導禱告的資料與課程中,「詩篇是最好的信仰工具」。因為,「一百五十篇精心撰寫的禱告,講述上帝施加於我們身上的眾多工程,並論到我們生活的各方面,如不同時間、不同方式的反叛與信靠,傷害與讚美。」
我相信只要讀者閱讀過上述三本有關詩篇的著作,都會同意它們是兼具靈修學、神學和文學深度的佳作。潘霍華的《耶穌的祈禱書:潘霍華談詩篇》除了具備這幾項特色與優點之外,還擁有歷史性的神學意義(historic-theological meaning)。
以基督為中心的「舊約神學詮釋學」
本書問世的時候是德國納粹貶抑舊約的價值和開始迫害猶太人的時期。這段時期,親納粹的日耳曼基督徒和反納粹的認信教會針對基督教會是否應該繼續正視「希伯來聖經」和「以色列人」(猶太人)的價值而針鋒相對。潘霍華對於瀰漫在教會和神學院裡這種除舊約化、去猶太化的趨勢感到憤怒且擔憂。潘霍華就是在德國這種教會掙扎的情境下,從事一種以基督為中心的詩篇詮釋。也就是透過突顯「耶穌基督以詩篇作為自己的祈禱書」來宣告:上帝絕未棄絕猶太人;祂仍然深愛著他們!面對「二十世紀的馬吉安」(日耳曼基督徒)這種危險的敵人,潘霍華認為,惟有以基督的眼光(sub specie Christi)來闡述舊約的現代意義才能力挽狂瀾。
當然,這本1940年出版的《耶穌的祈禱書:潘霍華談詩篇》並不是潘霍華最早的「基督中心之舊約詮釋」作品。早在1932至1933年間,他就在柏林大學開設一門名為「創造與罪——創世記一至三章的神學詮釋」的課程,不久後以《創造與墮落》(Schopfung und Fall)為書名出版。在此書中,基督自始至終都是舞台的焦點。潘霍華強調,基督乃是上帝發自歷史中心的「創世之言」。「我們只有從基督出發才可能認知開始時期的人」。潘霍華這幾句話清楚地道出了,墮落之後的人類沒有直接認識上帝的能力(finitum non capax infiniti),只能透過上帝在基督這一位中保(the Mediator)身上所啟示的來認識他。
《創造與墮落》可以說是潘霍華「以基督為中心的舊約神學詮釋學」初試啼聲的地方,儘管當時候的德國神學界不看好的《創造與墮落》,卻大受學生和一般信徒的歡迎,也讓潘霍華決定繼續朝此方向努力。
潘霍華對詩篇的基督中心詮釋
在《耶穌的祈禱書》中,潘霍華強調,詩篇之所以被收錄在聖經乃是因為這些禱告詞或詩歌源於上帝的默示。更正確地說,是上帝寫給祂自己的!上帝透過詩人的手和筆,為我們提供了一連串以主禱文為典範的禱告詞。換句話說,詩篇的內容,不論是禱詞或詩歌,都是以主禱文為藍本。因此潘霍華認為,禱告絕對不僅僅是一種傾瀉內在情緒的舉動!禱告不是隨心所欲的情緒發洩,而是重要的信仰課題。禱告是需要學習的!
由於受到路德的啟發,潘霍華更察覺詩篇與主禱文之間有驚人的相似處,他提到:「聖經中所有的禱告均被總結在主禱文裡,被它無法丈量的廣度所涵蓋了。它們並沒有因主禱文而成為多餘的,而是構成主禱文無窮盡的豐富性,因為主禱文是它們的總和。」
雖然潘霍華沒有明言兩者的主題是如何地契合,但是經對照之後,可以作如下的安排:
主禱文的內容(馬太福音六9∼13)?? ?潘霍華對《詩篇》的分類
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 ?教會、創造
願你的國降臨?? ?彌賽亞、救恩歷史
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律法╱誡命
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 ?生命
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 ?過犯、仇敵
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 ?苦難
因為國度、權柄、榮耀,全是你的,直到永遠。?? ?終末
潘霍華斷言,既然主禱文出自於耶穌基督,而《詩篇》與主禱文之間又存有極高的相似性,因此《詩篇》必定源自於基督。
透過《詩篇》,正確的向上帝說話(禱告)
潘霍華一直是我最欣賞的神學家。他的一生散發著生命的熱情,他的作品洋溢著信仰的堅持。潘霍華的《獄中書簡》(香港:基督教文藝,1970)成為我枯悶的兵役生活中最大的安慰。在我就讀神學院數年的歲月裡,《追隨基督》和《團契生活》如同摯友的鼓勵與叮嚀。回母校神學院服務時,他的《倫理學》帶領我走進入基督教倫理的殿堂。進入現在任教的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之後,於幾年前鑽研了《創造與墮落》和《基督論》。數年後的今天,重拾潘霍華的作品,並選定《耶穌的祈禱書:潘霍華談詩篇》作為自己靈修的書籍。翻開扉頁之後,深深被字裡行間對耶穌基督所表達的熱愛所吸引與感動!從那一刻起,我相信如果這些內容能夠讓以中文為主的基督徒讀者見面的話,必定能激發他們愛主之情與禱告之心。
孔老夫子曾經對他的兒子孔鯉說:「不學詩,無以言!」(《論語•季氏》)這句話的原意當然是指,不學(讀)詩(經),就無法適切地說話。然而,讀完潘霍華對詩篇的基督中心詮釋之後,這句話對我有更深的啟發:「不讀基督透過詩人所寫的詩篇,就無法正確地向上帝說話(禱告)!」
摘錄自《耶穌的祈禱書:潘霍華談詩篇》中譯者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