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定價99.00元
8
折優惠:
HK$79.2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重看民國人物:從張愛玲到杜月笙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5729332
蔡登山
獨立作家
2014年9月21日
127.00 元
HK$ 107.95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865729332
叢書系列:
Do歷史
規格:平裝 / 314頁 / 16 x 23 cm / 普通級
Do歷史
分
類
人文史地
>
中國史地
>
朝代史
>
民國
同
類
書
推
薦
閻錫山故居所藏第二戰區史料:第二戰區抗戰要役紀(下)
閻錫山故居所藏第二戰區史料:第二戰區抗戰要役紀(上)
閻錫山故居所藏第二戰區史料:第二戰區之過去與現狀
緣起日本:蔣介石的青年時代(三)
緣起日本:蔣介石的青年時代(二)
其
他
讀
者
也
買
御用捉刀人--韓非
圖說元朝(18K)
中國藝術史綱
香港我的愛與痛
三十六騎(下)
公民社會:辯護之餘,反思政治、哲學與文化
內
容
簡
介
民國人物雖說是距離我們最近的,但某種程度卻也是最為隱晦不明的。作者藉由他們的作品,日記書信、回憶錄、檔案資料等等文獻,追本溯源詳加考辨,試圖去還原歷史的真相。
歷史真相,常常見之於細微之處,儘管資料蒐集匪易,儘管一鱗半爪,但常會有驚人的發現,甚至改變您對這些民國人物的既定印象。
張愛玲、蘇青、姜貴、胡適、徐芳、林語堂、許壽裳、張大千、杜月笙……有多少不為人知的事!一一為您揭開!
本書特色
1.張愛玲身後事與其他著名文人的交遊與八卦。
2.兩岸文史權威蔡登山老師,分享考據民國人物史料(如胡適、杜月笙等人)的心路歷程。
目
錄
張愛玲「上海十年」(一九四三— 一九五二)與其他作家交往初探
張愛玲夢魘——讀《張愛玲給我的信件》札記
難忘兩代情——訪宋以朗談張愛玲及《小團圓》
從一篇佚文看蘇青與姜貴的一段情
??????? 附:姜貴〈我與蘇青〉
口述歷史不可盡信——從胡適給許世英的信說起
胡適與徐芳
從《無所不談》看晚年的林語堂
許壽裳在臺灣(一九四六— 一九四八)——讀許壽裳日記、書信
從「現代」派作家走向政論家的杜衡
永遠的「文藝鬥士」——張道藩
從作家到臺大文學院院長的錢歌川
翻譯家黎烈文教授
吳稚暉與章太炎何以成死對頭?
江東才子楊雲史坎坷一生
張大千在藝壇文友間
林庚白和《孑樓隨筆》
沈葦窗與《大人》雜誌
陸丹林和《當代人物誌》
日本名醫眼中的民國人物
我編《上海大亨杜月笙》
最後一位掌故大家——高伯雨
陸澹庵力捧名旦綠牡丹
汪希文及其岳父江孔殷(霞公)二三事
《睢陽五老圖》的被奪及最後流向 ?
也談王蒙《青卞隱居圖》——對陳定山的質疑
創下許多「第一」的性學專家——姚靈犀其人其書
民國奇人李晉(組紳)和他的回憶錄
序
前言
一九四三年春天,張愛玲透過母親黃逸梵娘家的親戚,也是園藝家黃岳淵的介紹,帶著兩篇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和〈沉香屑─第二爐香〉,去拜訪《紫羅蘭》雜誌的主編周瘦鵑。周瘦鵑讀後「深喜之」,決定馬上在剛復刊一個月的《紫羅蘭》第二期(五月號)刊出,然因篇幅所限,「兩爐香」分五期,到同年九月刊完。雖然在這之前張愛玲已開始賣文為生,但那是在《二十世紀》英文月刊,賣的是洋文。因此在《紫羅蘭》順利邁出第一步,對張愛玲而言,不啻是極大的鼓舞。從此張愛玲的作品像開了閘的水,源源不斷地發表在上海的主要雜誌上。在兩年的時間內,她發表短、中篇小說共十七篇,約二十六萬字;另外散文有四十二篇,約十五萬字。分別刊登於柯靈主編的《萬象》月刊、《新中國報》(社長袁殊)系統的《雜誌》月刊、女作家蘇青主編的《天地》月刊、周班公主編的《小天地》月刊、《新中國報》副刊「學藝」、胡蘭成創辦的《苦竹》月刊、周黎庵主編的《古今》半月刊和由一九四○年三月在南京創刊,後來編輯部移到上海的《新東方》月刊。張愛玲快速地「占領」了上海灘幾乎所有最著名、最具影響力的雜誌,她成為名噪一時的女作家。
而在一九五○年三月二十五日起,張愛玲以「梁京」的筆名在《亦報》連載她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十八春》,邊寫邊登,直到一九五一年二月十一日登完。八個月後,張愛玲的另一中篇小說《小艾》在一九五一年十一月四日的《亦報》連載,直到一九五二年一月二十四日刊完。不同於《十八春》的邊寫邊登,這次則是她全部寫好,再逐日刊登。同年七月,張愛玲持香港大學批准的申請復學證明,從廣州坐車經深圳赴香港,她離開上海、離開通俗刊物、離開小報,也離開她的「傳奇」故事。
張愛玲在「上海十年」(一九四三─一九五二)的時光裡,其實她和其他作家的交往,並不活絡,這跟她的孤僻個性有關。她和這些作家的關係,大都由於投稿而建立的,也可說是編輯與作者的關係。雖然後來和柯靈、蘇青等人,有進一步的交往,但較之有些作家的人際網絡,張愛玲顯得十分單薄。因之在這時期張愛玲的文章中,除了〈我與蘇青〉一文外,還找不出其他懷友的篇章。唯在最近出版的《小團圓》中,我們看到了一些陳跡殘影,雖然《小團圓》不是自傳,而是小說,但其中真實的成分還是很大。加上與她有過交往的作家的一些陳述,筆者試圖梳理張愛玲在這段期間與其他作家間的互動,甚至想進一步瞭解她和一些作家後來凶終隙末的原因。但由於資料的蒐集,無法完整;觸及的層面,無法全面。名為「初探」,正是有待補闕,並求教於方家也。至於張愛玲與胡蘭成的交往關係,談論者已經很多,故不在此論文之列。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