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找不到回家的路:失智症的最新發展與對策

找不到回家的路:失智症的最新發展與對策

庫存=1
將於1個工作天內出貨
9789866664830
吳潮聰
元氣齋
2014年9月01日
67.00  元
HK$ 56.95  






ISBN:9789866664830
  • 叢書系列:家庭醫師系列
  • 規格:平裝 / 200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家庭醫師系列


  • 醫療保健 > 疾病百科 > 神經科

















      我國65歲以上人口已達11%,失智率超過4.4%,

      但癡呆絕非老年人專利!若出現嚴重健忘、喪失定向感、

      講話不清、脾氣變壞…就要小心。本書提供最新的

      電擊、食療、復健法,強調預防、「照護」最重要!

      附相關網站,必要時可尋求協助!



      常聽人說「寧可生病、早死也不願老年癡呆」,因為「一人失智,全家生活失常」,尤其活動力強的患者,全家人幾乎都要精神崩潰。



      問題是失智症的確實原因不明,治療效果自然不如理想。目前僅知可大致分為五種,而且女性好發阿茲海默症,男性則以帕金森氏失智症居多。依據國際失智症協會的標準,若出現:記憶力減退、日用品亂擺、語言表達不順、喪失定向感(時間、地點)、判斷力差、無法勝任原來熟悉事務(複雜工作更難)、行為與情緒異常,且活動力不足等十大警訊,就要小心。



      目前的治療重點仍在避免病情惡化,並提供可能的預防之道,包括:少用鋁鍋煮食、常吃綠色蔬菜、堅果或銀杏製品,採用地中海飲食法。如已出現症狀,最好加上職能治療。



      必須強調的是,失智症只會惡化,目前仍無法治癒,因此「照護者」的角色十分重要,不管是親屬自己照顧、請看護或托給養護中心(或日間照護),都應細讀本書。






    自序:人口裂痕愈來愈明顯的省思

    前言:老年癡呆、失智症與認知症——定義及判斷的幾個標準

    依病程及症狀大致分為五種

    什麼是「譫妄」?

    從症狀與臨床表徵評估

    失智症症候群�四大臨床表徵

    進行評估�評估後的診斷

    注意失智症的十大警訊



    第一章? 失智症的種類與症狀



    第一節? 阿茲海默失智症

    以德國神經學家阿茲海默命名

    注意可能的致病因子:遺傳或基因突變難以控制

    可能出現八種典型症狀



    第二節? 血管性失智症

    約有四種致病因子�早期診斷並不容易

    與阿茲海默症的異同

    預防與預後:攝取適量的維生素B群及葉酸



    第三節? 路易氏小體失智症

    以路易氏小體出現的位置而定�注意幾種特徵

    早期診斷不容易但很重要

    注意可能症狀及影響

    一、失語症、失用症及空間定向感障礙

    二、精神症狀:視幻覺及聽、味、嗅幻覺

    三、運動神經症狀:動作慢、面具臉及運動不能

    四、認知功能波動:意識模糊、注意力不集中、嗜睡、答非所問

    五、自律神經功能失調

    六、對抗精神病藥物過敏

    帕金森氏症不一定會演變成失智症

    多數會出現精神症狀



    第四節? 額顳失智症或匹克氏症



    第五節 其他原因引起的失智症

    一、腦部受傷�二、自體免疫疾病:多發性硬化症

    三、杭丁頓氏症�四、威爾遜氏症

    五、中樞神經系統的感染症�六、暴露於有毒物質

    七、必要物質缺乏引起



    第二章? 究竟失智症能否預防與治療?



    第一節? 藥物無法完全治癒但能延緩惡化

    認識現階段的主要治療用藥�藥物補充劑也許有助益

    怎麼選擇最好?——治療藥物本身也有副作用



    第二節? 多種活動「混搭」最安全有效——身、心與社交活動不能偏廢

    運動就是最佳生理(身)活動�盡量參與多樣化的心智、社交活動



    第三節? 怎麼做才有助於預防?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

    睡眠有助於預防失智症?

    陳榮基理事長呼籲:別做「廳長」,BMW防失智!



    第四節? 調整飲食,輕鬆防失智

    地中海飲食小撇步



    第五節? 有此一說:預防、延緩失智妙方大家談

    吃魚油預防失智症?

    飲食的關係最密切

    中醫預防失智症有一套

    另有新奇方法



    第三章? 照護問題更值得省思



    第一節? 精神行為問題

    認知症狀包括五大類

    一、記憶�二、知覺�三、思考

    四、溝通�五、衝動控制

    失智症合併精神行為問題

    一、睡眠障礙�二、帶有譫妄症狀

    三、帶有妄想及幻覺症狀�四、帶有憂鬱症狀

    五、帶有行為障礙症狀



    第二節? 建構一個健康照護團隊很重要

    盡早建構一個完整的醫療團隊

    善用住家附近的小診所�請專業機構照護比較方便

    失智症早期可將病人安置在家裡�留意機構設施上的細節

    不可忽視看護的壓力



    第四章? 生命終末期的安寧療護



    第一節? 及早規畫即將面對的結局——法律及經濟事務的處理

    法律事務是遺囑及財產清單

    經濟財務規畫可避免入不敷出

    善用反向貸款



    第二節? 安寧療護保障最終階段的生命品質

    失智症患者的預期生命約二至九年

    末期多無法飲食、言語�不要說出讓病人痛心的話

    安排安寧療護是最好的選擇

    什麼情況才要送安寧療護



    第三節? 家屬的態度與應有的對策

    多加了解疾病與醫藥知識

    預後�遺傳

    對家庭的衝擊無可避免�否認行為與投射心裡

    別忽視患者的性事

    倫理議題:自己照護好還是送去安養機構



    跋? 醫者心.關懷情——基層醫師對高齡化社會脈動的第一手觀察?? 吳易澄

    附錄一? 簡易智能狀態測驗

    附錄二? 簡易心智狀態問卷調查表(SPMSQ)

    附錄三? 社會福利資源

    附錄四? 國內失智症相關網站






    自序



    人口裂痕愈來愈明顯的省思�吳潮聰




      這些年來,我發現診間的老年病人漸漸增多,街道上、公園裡坐輪椅的老人也愈來愈多,而嬰兒車愈來愈少,顯然現代社會的人口裂痕愈來愈明顯。



      根據統計,我國的老年人口從1993年起就已超過總人口的7%,2012年更挺進到11%;若以這個趨勢推估,15年內(2027年)應可衝到21%;經建會更認為2060年將高達39.4%。如果依照聯合國的定義:凡一個國家65歲以上的人口達到7%,就稱為「高齡化(aging)社會」,那麼我國早已達到這個標準,且即將進入「高齡(aged)社會」(老年人口比例超過14%),並向「超高齡(super aged)社會」(老年人口比例超過20%)邁進。平均起來,目前每6.9個青壯年就須扶養1位老年人,估計50年後每1.2個青壯人口就要養1位老人,負擔不可謂不大。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預計2050年美國阿茲海默症將從現行的550萬人增至1600萬人。而我們的鄰國日本,以前大家都認為是世界上最長壽的國家之一,他們2012年時65歲以上的人口已經突破3千萬,等於四人之中就有一個老人,其中約一半超過75歲。該國的知名作家三浦展甚至預測,到2035年,日本65歲以上的人口將為年輕人(20∼30歲)的三倍,雖然人口老化的程度相當嚴重,但我們也不遑多讓,已經算是一個「準」老人國家。



      過去五千年來,傳統醫學都在追求「長壽」或「長生不老」,現在幾乎已經達成目標,我們卻開始為人口老化發愁。因為人口快速老化除了對精神健康醫療(mental health and psychiatry)造成衝擊,也將挑戰健康醫療產業。根據流行病學的研究,現代社會變動劇烈,大家庭瓦解,長輩的權威不再,加上生活型態轉變,年輕人多數出外工作,形成平時只有老人在家的現象(鄉下地區的村莊多半是老人與小孩);社會孤立、經濟能力降低,生活功能變差,加上疾病的折磨,在在令老年人陷於憂鬱的淵藪。一項南台灣居民的情緒性疾病調查研究顯示,老年人的憂鬱性疾病盛行率約21.2%,其中重鬱症占5.9%,輕鬱症占15.3%,可見情況相當嚴重。但現在精神醫學發達,憂鬱症等相關疾病的篩檢、發現、轉介、治療都已經不是問題。起而代之、令人憂心的反而是「老年失智症(Dementia)」。



      根據一項流行病學的調查統計,我國的失智人口在101年已近16萬人,社區盛行率超過4.4%,若加上機構內的老人,粗估失智症已佔所有老人的5.4%。若以精神醫學推估,「凡65歲以上,大約每增加5歲,失智症的盛行率就增加一倍」來看,那麼在85歲至90歲的人口群中,高達三分之一可能罹患失智症,我們若不趕快未雨綢繆,未來恐怕會出現嚴重的精神行為問題(Behaviour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 BPSD),甚至是社會問題。



      失智症的成因很多,並非單純大腦退化而已。失智症之所以可怕,在於毫無生命與生活品質可言,甚至笑罵由人,也就是過去所說的「老年癡呆」,對病人及其家屬都是一個沉重的負擔。更令人擔憂的是,到目前為只可說無藥可救、無法治癒,頂多只能延緩病情發展而已。所幸經由世界各地頂尖醫藥人員的研究,目前已露出一線曙光。



      中央研究院士蔡立慧致力於阿茲海默症研究多年,去年她於中研院第31次院士會議中發表演講指出,失智症已成亞太地區流行病,「阿茲海默症不只是健康問題,更是社會、經濟和人類共通問題!」未來10年,科學界可望以大腦模型驗證失智症新藥的有效性,另從基因分析找出適合個人的失智治療,能修補受損大腦區塊、迴路,使失智病人病情從重變輕,延緩失智。目前研究也發現,電擊刺激能有助重啟記憶力。蔡立慧說,透過每周電擊1次老鼠海馬迴,每次電擊1分鐘,結果記憶衰退小鼠竟能成功找回記憶,一次電擊效果能維持2周,未來10年可望用於臨床治療,透過電擊刺激延緩失智症狀。



      由於短期內醫學上對於失智症的治療,尚有待突破,所以眼前我們社會上非常重要且急迫的課題,反而是失智症的照護需求;台灣的長期照護體系雖然經過十餘年的規劃與實踐,卻仍然停留在政府預算短缺,而以殘補方式來應付,使得體制內所能提供的服務量僅達需求者的一成多而已。大量近貧民眾被拒於門外,偏遠地區的服務量與品質更是嚴重不足,使得長期照護成為台灣人民邁向高齡化社會的共同惡夢。



      所以個人呼籲,政府應積極面對國內社會高齡化與照護體系能量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由於台灣社會的多元化發展,家庭照護的功能早已弱化,使得許多失智症病患不是高度依賴語言溝通上有困難、風俗習慣極大差異的外勞或外傭,就是被棄置於品質不佳的私人安養機構, 對於這些曾為台灣社會奮鬥了大半生,到了生命的終末卻遭如此不堪待遇的銀髮國民來說,實在有欠公允,更讓人於心不忍。



      個人已經投入「精神醫學」領域三十餘年,臨床上發現,老年失智症患者普遍有憂鬱症、認知缺陷等障礙,似乎失智症與精神神精科脫不了關係。而今老年人口與失智症患者愈來愈多,人口裂痕愈來愈嚴重,身為精神神精醫學的老兵,似乎應該有所作為,所謂「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假如能貢獻所知,為眾多的失智老年人盡一己之力,人生應該更有價值。因此將多年來蒐集、整理與研究的資料,編整成書,希望有助於患者及其家屬參考。



      近日翻閱日本文獻,發現他們多將「老年癡呆症」或「失智症」改稱為「認知症」,似乎更能減少對患者及及家屬的衝擊。國內近年來亦因為人權意識的提高,及對醫病關係能趨友善的期待,已近乎全面性,以「失智症」來取代過去的「癡呆症」,並因國人對「認知症」的了解還不夠及使用習慣的不同,所以本書也不採用「認知症」的名稱。



      雖然已有專家學者發表研究報告,認為在不久的將來,失智症應該有藥可醫,有法可救,但就目前來看,可能還有一段長路要走。本書盡量蒐集、介紹最新、最完整的資訊,提供給需要者參考,但仍可能有掛一漏萬之處; 如有不足,還請專家指正,以便於再版時補充。





    其 他 著 作
    1. 向焦慮、恐慌說Bye Bye
    2. 不醉才上道
    3. 拋開憂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