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路過的味道
有人在臉書上留言問我,從事的是什麼行業?有機會到處行走遊逛,吃喝玩樂。之所以會有人這麼提問,當然是因為我有時在臉書放上路過各地時隨手拍下的風景和小吃的照片。對於他的提問,我沒有回答,因為我四處旅行,和我的職業並沒有必然關係,應該和我的生活形態關係比較大,我不買基金不買股票,不買名牌不跟隨流行,不作微整形手術不養小孩,工作餘下的錢利用工作之餘的時間,上網買特價機票,訂特價酒店,我前面沒有用遊山玩水這樣的字眼,因為我到的地方不一定是風景名勝,任何地方都可能因為不同的原因引起我的興趣。四處行走遊逛,所到之處總得吃吃喝喝,我吃的也不一定是名店,甚至不見得是網路上網友推薦的美食,遊逛是隨興,逛到哪裡餓了,難道還要忍饑挨餓專為尋找名家推薦?我挑選自己當時最感興趣的料理類型,以及人多的店,在地食客多,總有他的原因,這是我旅行多年後累計得到印證的經驗。
當然,我的確當過多年旅遊記者,也採訪過許多國家,那是網路還沒有這麼普及的年代,許多旅遊資訊得依靠媒體傳播。如今網路普及,大家可以輕易在網上取得所需訊息,分享別人的經驗,報紙的旅遊版也因此萎縮,我卻覺得這才是真實世界。別人的經驗不能作為你的,尤其是美食介紹,國外的美食家往往有多種變身造型,怕被餐廳認出來,不然就沒法嘗到真實的味道,而會得到額外的款待,如此寫下的食評很可能與事實水準有出入。而我,並非美食家,也不是什麼旅行達人,我只是喜歡到處走走看看,吃吃喝喝,並且剛好文字對我而言是最習以為常的表達方式,便將旅途中路過的地方,看過的景物,嘗過的味道,以文字記錄了下來。
蘇轍的詩句:「花開南北一般紅,路過江淮萬裡通。」這是一本記錄路過時相遇種種的書,而在網路語言中,「路過」已經成為一個新興的用語,我說的仍然是原本的語義,兩者各有不同聯想,我更喜歡原本所傳達的情味。多年前,臉書正盛之時,和朋友在臺北一家印度餐廳吃飯,年輕的服務生在拿來菜單時興高彩烈的在桌上放下兩枚亮片,希望我們貼在臉上拍照,然後上傳臉書,即可得到用餐優惠;朋友說:我們的手機不具備拍照功能,服務生熱心地說:不要緊可以使用店內的數位相機,朋友說:我們的手機也沒辦理上網,服務生說:那也不要緊,可以使用店內的電腦上網。朋友勉強維持耐性說:我們沒有臉書。服務生一臉愕然,他大概想都沒有想到在這個年代有人沒有使用臉書,這種人即便存在,似乎也不該會出現在他的生活。面對服務生的啞然無語,我的朋友慢條斯理地問:沒有臉書的人,還可以在這裡吃飯嗎?服務生??的點了點頭,黯然收走了桌上的亮片。
我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人類的生活一致性愈來愈高,似乎也是在網路普及後,有愈來愈多的管道可以瞭解別人怎麼過生活,於是有了網路名店網路達人和網友意見,大家雖然明白別人的經驗不一定適用於自己,但依然熱衷跟風。而我只是喜歡四處走走看看,這樣的嗜好,從很小的時候已經顯現,媽媽帶著我搭乘火車訪友,買月臺上的便當和我一起吃,有時也吃火車上的三明治,那時我總覺得火車上的便當特別好吃,我想其中部分原因就是因為旅行特有的氛圍、車窗外移動的風景和對於目的地的期待,讓食物的味道變得更豐富。
旅行讓路過時看到的景物有了不同的意義,吃到的食物有了想要記住的滋味,行走時的思考也讓步伐有了新的方向,而我希望記錄下這些。多年前一起在印度餐廳吃飯的朋友,如今依然不使用臉書,我雖然因為獨自客居香港想藉此打發無聊時間,以及方便朋友聯繫開始使用,但是我依然更喜歡傳統的書寫,記錄旅行時曾經有過的種種心情,街上浮動的麵包香,小館子裡出乎意料的好滋味,某位人物在某座城市裡留下引人聯想的痕跡,還有山水樹木雲彩花朵的姿態顏色……
我喜歡到處走到處看到處吃到處想,和我的職業無關,和我活著的方式,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