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黑暗時代的光輝
一九八二年,澳洲知名作家湯瑪士.肯尼利(Thomas Keneally)出版了《辛德勒的方舟》(美國版叫《辛德勒的名單》),在英語世界引起極大的回響。
一九九三年,導演史蒂芬.史匹柏將這本著作改編為同名電影,使得辛德勒的偉大事蹟在全世界家喻戶曉。辛德勒是個納粹商人和工廠老闆,二次大戰期間,當納粹亂捕濫殺猶太人時,辛德勒用盡一切方法——特權、賄賂、收買等——竭力保護他手下的猶太勞工。因為他的努力,大約有一千兩百個猶太人免於被送進各個集中營處死的悲慘命運。辛德勒所做的,相當於是納粹災難時的挪亞救命救世的方舟。後來辛德勒自己搞得傾家蕩產,一九七四年潦倒的死於西德。後來葬於耶路撒冷的錫安山墓園,他的墓上排滿了各種小石頭,那是被他營救過的人及其後代對他永遠的追思。
辛德勒逝世迄今已經四十年,當時他救的一千多人裡,年紀最小、當年只有十三歲的萊昂.雷森也於二○一三年逝世,在他生前動筆寫下回憶錄《辛德勒名單:木箱上的男孩》。這是一本極為感人的著作,不僅適合青少年,成人也應該閱讀。本書可視為《辛德勒的名單》的延伸閱讀,更重要的是,儘管納粹大浩劫的學術著作相當多,但以孩童青少年生活經驗為主的極為罕見,本書可說是一個猶太少年對大浩劫時代的最佳見證。
雷森的家族乃是世代住在波蘭靠近白俄羅斯邊界的猶太人,有的是佃農,有的是工匠。他的父親是玻璃工廠的模具技工。由於工作敬業,生活穩定,一家人和樂融融。雷森是家中老么,上面有一個姐姐、三個哥哥。雖然鄉下生活談不上物質享受,但一家人過得知足而快樂。後來雷森的父親因為表現好,當工廠老闆決定擴大規模並遷廠到大城市克拉庫夫,他父親就隨廠先行,準備存夠了錢後,再把全家搬過去。一九三八年,雷森八歲時,父親存夠了錢,全家便遷往克拉庫夫。
那時德國的希特勒已經掌權,但德國的變化並沒有表面化,更影響不到波蘭,因此他們一家和波蘭的其他猶太家庭仍過著安穩的日子。但一九三八年德國併吞奧地利,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德國坦克開進波蘭,於是波蘭猶太人的厄運漸漸臨頭。
猶太人一開始先是被集中管理,而後被分批送到集中營處死,種種非人的待遇和生活的折磨,令當時才十歲的雷森有了深刻的感受。所幸從一九四○年起,辛德勒接管了一家倒閉的搪瓷工廠,而雷森父親是員工之一,雖然沒有薪水,但偶爾可以多得一些食物,對他們家的生活危機幫了大忙。在辛德勒的幫助下,雷森的父母、三哥大衛和雷森這個小孩,都成了搪瓷廠的員工。他的家庭早已支離破碎,但幸而一家還留下五口,實在都是拜辛德勒所賜。雷森在書中提到,辛德勒的工廠要搬到捷克的小鎮布瑞恩利茲,但女工們包括他母親在內,卻被送去了集中營,幸虧辛德勒專程趕往,才救了全部的女工,電影《辛德勒的名單》也特別著墨這段情節。
《辛德勒名單:木箱上的男孩》將二次大戰期間猶太人承受的磨難和辛德勒的故事做了詳細記載。歷史上經常充滿黑暗,但在最黑暗的時代,總是有些人、有些事會發出人性的光輝。辛德勒就是這個時代最亮的光輝!
南方朔(作家.評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