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近代教育,遠較古代普及。但教育學子的責任,往往都推給學校。如果學校真的能夠同時肩負起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等等的責任,未嘗不好。無如在中小學時,本是人格與視野形成的重要階段,升學主義卻使得學校偏重於知識的傳授,不僅所謂四育、五育不能落實,而且因為高中階段便進行分科,以因應大學的專業要求,遂導致考試領導教學,更進一步的使得學子的習得嚴重偏差。這便逼迫掌理大學教育方針的人士苦思對策,設法解除或改善學子的偏頗傾向,因而世界若干著名大學有了推行通識教育的呼聲。
大學階段推行通識教育的目的,消極方面是為了補救上述的偏差,積極方面則是希望教出人格、知識都健全的青年,就現今的狀況而言,的確是必要的。不過,通識教育的課程,應該安排什麼內容?恐怕見仁見智,且需要視國情與現實條件而定,但其內容須包含人文素養則似無爭議。
所謂人文素養,較難定義。依筆者的淺見,不外對人性有一定的了解,對社會禮俗有一定的認知,對人類歷史有一定的素養。而除了第三項,學校卻幾乎未曾傳授,因之而導致的個人悲劇、社會問題不可勝數,確實應該予以改善。
筆者研究經學出身,專業在《三禮》,也注重禮俗從古至今的流變,憂心風俗的日漸澆薄,樂意對社會有所貢獻。因此數年前臺灣大學徵求通識教育課程時,欣然開設「中國傳統生命禮俗」一課,連續三年,每年一學期,選修學生累積超過五百人。三年之中,資料略有增刪,講授方式略有調整。至第三年,將口述內容錄音,再做成文字稿,並與上課時錄製的影音及典籍資料PPT同時公布於學校的對外綱站中。
該課程二學分,除期中考、期末考外,講授十六次,每次兩小時,因此公布的文字稿為十六講。本書根據該課程的文字稿和典籍資料PPT改寫,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上課的情境。但出版品無需考慮上課時間的長短,而應重視主題與內容,最後編定為八章,其中附有論述所依據的典籍資料,並非僅有口授的語言,因而仍可當作教材使用。再者,本書採取接近口語的文字行文,不做學術論文式的討論,以避免枯燥艱澀。各章節若有引用典籍原文處,都用語體文再予闡釋,務使讀者能夠掌握其意,因此本書也適合中高教育程度的社會人士閱讀。
本書在臺灣出繁體字版,大陸出簡體字版,另有電子版。如果能讓讀者有一點感觸,便是筆者莫大的安慰。
葉國良序於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第五研究室?? 201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