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中國傳統生命禮俗

中國傳統生命禮俗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1176819
葉國良
五南
2014年7月25日
117.00  元
HK$ 111.15  






ISBN:9789571176819
  • 叢書系列:博雅文庫
  • 規格:平裝 / 328頁 / 25k正
    博雅文庫


  • 宗教命理 > 民間信仰











      趣味禮俗的來龍去脈,你知道多少?

      一.為什麼古代的孕婦在產前和產後都要與人隔離,連丈夫也不能見面?

      二.中國從哪個朝代開始提倡胎教?

      三.古人如果生男或生女用什麼方式向大家傳達?

      四.為什麼古人不過生日?

      五.你知道古人命名字時,哪些字絕對不能用嗎?為什麼?

      六.古代的女孩子幾歲開始就不能外出?原因是什麼?

      七.古人流行指腹為婚,拿什麼當憑證?如果對方悔婚怎麼辦?

      八.古人迎娶時,女方會藉故拖延上轎,這時候男方親友團會怎麼應付?

      九十.洞房花燭夜當天,新郎和新娘喝交杯酒的起源是什麼?

      十.為什麼新娘子結婚第二天才拜見公婆?

      十一.為什麼新郎迎親當天一定要帶雁去拜見岳父?

      十二.你知道古代女人也可以休夫嗎?條件是什麼?

      十三.古時候家庭成員不可以擁有私房錢,真的嗎?

      十四.令人驚聳的「懸棺葬」其原因為何?

      十五.我們的老祖先相信有殭屍卻不認為有吸血鬼,為什麼?



      上述有趣又饒富文化意義的禮俗,都透過作者以深入淺出的筆調來為讀者介紹,除了驚訝老祖先的智慧外,也驚覺生活中的禮俗一點也不俗氣唷。近幾年與死亡禮俗相關的電影廣受人們採討,例如:賣出佳績和獲獎的《父後七日》,以及日本的《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都是從生命禮俗中以死亡為主題,來認識生命的價值和尊嚴,本讀物以簡潔的文字和輔以精美的插圖來介紹五花八門的禮俗,讀者閱讀後對自己的人生大事也有所領悟和有了更進一層的認識。



      中國傳統生命禮俗,包含生育、成人或成年、結婚、慶生、喪葬、祭祀等,大部分都從西周時期傳承到當代,淵遠流長。期間儘管有所變革,但仍保有特定的精神與儀式。本書就上述六種禮俗,引據必要資料,參酌前人研究成果,融入筆者個人心得,講解其源起、意義、變革,同時涉及與該等禮俗相關的文學與文物。論述範圍,起自周朝,止於當代,期使今人了解傳統,以提升生命的價值,豐富人生的內涵,並增進對社會的認同。內容深入淺出,用接近口語的文字陳述,適合中高教育程度的社會人士閱讀,亦可充大專院校通識課程教材之用。






    自序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生命禮俗與過渡儀式的定義

    第二節、 外在的禮文與內在的禮意

    第三節、 資料與論述方式



    第二章、 生育禮俗

    第一節、 生命的起始

    第二節、 產前產後的預防措施

    第三節、 胎教

    第四節、 接子禮與命名



    第三章、 成人與成年禮俗

    第一節、 成丁禮、成年禮、成人禮的區別

    第二節、 先秦的冠笄之禮

    第三節、 歷代漢族男女成年禮俗

    第四節、 與成年禮俗相關的文學



    第四章、 結婚禮俗

    第一節、 人類婚姻的形態與演變

    第二節、 漢族婚禮的演變

    第三節、 與婚禮相關的文學與文物



    第五章、 慶生禮俗

    第一節、 漢族慶生的源起

    第二節、 漢族慶生禮俗

    第三節、 與慶生相關的文學與文物



    第六章、 喪葬禮俗

    第一節、 人類喪葬的形態

    第二節、 漢族喪葬禮俗及演變

    第三節、 與喪葬相關的文學與文物



    第七章、 祭祀禮俗

    第一節、 人類祭祀的形態

    第二節、 漢族祭祀的理論與禮俗

    第三節、 與祭祀相關的文學與文物



    第八章、結論



    附錄一、各章讀後的自我測試

    附錄二、引用資料索引

    附錄三、進一步的參考書目





    自序



      近代教育,遠較古代普及。但教育學子的責任,往往都推給學校。如果學校真的能夠同時肩負起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等等的責任,未嘗不好。無如在中小學時,本是人格與視野形成的重要階段,升學主義卻使得學校偏重於知識的傳授,不僅所謂四育、五育不能落實,而且因為高中階段便進行分科,以因應大學的專業要求,遂導致考試領導教學,更進一步的使得學子的習得嚴重偏差。這便逼迫掌理大學教育方針的人士苦思對策,設法解除或改善學子的偏頗傾向,因而世界若干著名大學有了推行通識教育的呼聲。



      大學階段推行通識教育的目的,消極方面是為了補救上述的偏差,積極方面則是希望教出人格、知識都健全的青年,就現今的狀況而言,的確是必要的。不過,通識教育的課程,應該安排什麼內容?恐怕見仁見智,且需要視國情與現實條件而定,但其內容須包含人文素養則似無爭議。



      所謂人文素養,較難定義。依筆者的淺見,不外對人性有一定的了解,對社會禮俗有一定的認知,對人類歷史有一定的素養。而除了第三項,學校卻幾乎未曾傳授,因之而導致的個人悲劇、社會問題不可勝數,確實應該予以改善。



      筆者研究經學出身,專業在《三禮》,也注重禮俗從古至今的流變,憂心風俗的日漸澆薄,樂意對社會有所貢獻。因此數年前臺灣大學徵求通識教育課程時,欣然開設「中國傳統生命禮俗」一課,連續三年,每年一學期,選修學生累積超過五百人。三年之中,資料略有增刪,講授方式略有調整。至第三年,將口述內容錄音,再做成文字稿,並與上課時錄製的影音及典籍資料PPT同時公布於學校的對外綱站中。



      該課程二學分,除期中考、期末考外,講授十六次,每次兩小時,因此公布的文字稿為十六講。本書根據該課程的文字稿和典籍資料PPT改寫,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上課的情境。但出版品無需考慮上課時間的長短,而應重視主題與內容,最後編定為八章,其中附有論述所依據的典籍資料,並非僅有口授的語言,因而仍可當作教材使用。再者,本書採取接近口語的文字行文,不做學術論文式的討論,以避免枯燥艱澀。各章節若有引用典籍原文處,都用語體文再予闡釋,務使讀者能夠掌握其意,因此本書也適合中高教育程度的社會人士閱讀。



      本書在臺灣出繁體字版,大陸出簡體字版,另有電子版。如果能讓讀者有一點感觸,便是筆者莫大的安慰。



    葉國良序於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第五研究室?? 2013年8月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