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這本書談的是創作,就是創作大眾藝術,大眾藝術的意思就是:莫札特以外的人創作出來的作品,畢竟,創作很少出自像莫札特這樣的天才之手,其實從數據來看,本來就沒有這種人。天才可能是百年難得一見,但是好的作品卻經常出現。
創作是常見、私密的人類活動,充滿各種伴隨努力而來的風險和報酬。創作者面臨的困難並非遠在天邊或轟轟烈烈,這些問題普遍存在,而且你我都很熟悉。
因此,這本書專為你我而寫。筆者皆為現職的創作者,每天努力解決在現實世界中創作所面臨的困難。本書所提出的觀察皆來自個人經驗,比起創作欣賞者的興趣所在,本書所談的和創作者的需求較為相關。本書講的是坐在工作室或教室裡,面對機械轉輪或琴鍵、盯著畫架或相機,試圖完成必須完成的作品,是什麼感覺;如何將未來掌握在自己手中,把自由意志看得比素命還重要、把選擇看得比機遇重要;以及,如何找到自己的創作。
關於本書
既然你都在讀了,顯然這本書最後有寫完,不過要描述這個過程很困難。最直截了當的說法應該是寫得很慢,畢竟這是七年中,前前後後反反覆覆修改草稿後的最後一章了。然而對我們來說,這個成書速度很自然。我們早就是舊識了,所以合作非常愉快,寫作變成一項工具,讓我們釐清平常聊天時就在討論的議題。
偶爾,當進度真的太過緩慢的時候,我們試著想像合著作者一起工作的作法,以此來鞭策進度:排定時程,選定題材,甚至開會時還用上錄音機,把一長串對話中稍縱即逝的想法記錄下來。但就像其他完美的理論一樣,這種作法也行不通。最後這本書能完成,靠的還是老方法:個別挪出時間,一字一句斟酌,一次寫下一個想法,一點一滴累積起來。
就像很多書籍一樣,這本書也希望闡述創作有哪些熟悉的風險,愈詳盡愈好。儘管我們當朋友很久了,也常常討論本書探究的議題,但事實證明我們各自的強項並不相似,反而彼此互補,因此最後的分工水到渠成,再適合不過了。事實上我們從來沒有事先協調過分工。一陣摸索後,我們漸漸習慣這種合作模式,已經滿意的地方就不再修改,以免弄巧成拙。我們不聚在一起工作,而是分頭進行,各自著墨自己最有共鳴的議題。然而,創作者很少討論這個議題,我們真的不曉得我們兩個人的觀點、盲點;願意假裝沒看見的特質加總起來,而且還不完全吻合,到底和其他合著的作品像不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