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版序
母親的故鄉
對我而言,台灣,是「母親的故鄉」。
話雖這麼說,其實我的母親是道地的日本人,她於日本殖民時期在台北出生。不僅母親,母親那邊的家人也幾乎都在台灣出生。直到一九四五年日本戰敗為止,母親一家人都住在松山機場附近。當時我的外曾祖父是台北車站的站長,外婆則在台灣銀行服務。因此,我從幼年時期,就聽著母親或外婆細數在台灣生活時的美好回憶而長大。米粉等各種「夜市小吃」,更是母親及外婆的拿手菜。
二十多歲時,我第一次造訪「母親的故鄉」。當時花了一個星期,走遍台北的大街小巷。因為不論哪一條街道,都令我覺得充滿母親一家人的回憶。有時候,當我迷了路在街上攤開地圖,總會有台灣人以流利的日文主動協助。台灣人真的充滿溫情。此外,就是故宮博物院非常迷人!
完全對台灣著迷的我,之後曾經好幾次往返台中、高雄等地。成為記者後,主要是為了採訪而到台灣。我曾經採訪過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這三位總統,也曾和《中國時報》有合作關係。
我認為台灣文化是巧妙融合了台灣既有的文化,以及中華與日本文化之後,發展出的獨特「結晶」。不正是台灣人巧妙地以現代精神呈現出日本平安時代就被視為理想的「和魂漢才」嗎?
得知本書將要在這樣的台灣出版時,我除了興奮,也感到些許緊張。本書原本是為了不太嫻熟日本文化的中國讀者,以淺白的方式來論述中、日兩國的文化差異(簡體中文版書名為《中國缺什麼,日本缺什麼》)。在中國上市後,廣受好評,曾登上Kindle電子書排行榜,名列第六。此外,我還接受了五十多家中國媒體的採訪。
這一次本書要呈現在早已成功「合成」中日文化的台灣讀者面前,究竟會產生什麼樣的評價呢?我的心情有如即將面臨考試的學生般緊張。
不過,另一方面,若能讓台灣讀者感受到少有的「從日本人的角度看中國樣貌」,我深感榮幸。同時,對於願意嘗試讓本書在台灣問世的野人文化,也致上我衷心的謝意。
今年四月下旬,我造訪了春光爛漫的台北,並為台灣讀者重新撰寫了當時思考的〈台灣缺什麼?不缺什麼?〉。我希望以後有機會多多訪問台灣,與台灣的朋友交流。
近藤大介
二○一四年夏天寫於東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