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被更新變化的生命與成長
那一天(2011/5/25)寫完院訊的專欄「從聖地看聖經」第十五篇(完結篇)文稿、以及「專欄特別說明」時,已是凌晨一時整。聽到窗外瀝瀝細雨聲,我不禁伏案獻上禱告,感謝主三年半以來、屢賜恩典得以陸續完成這個專欄,更感謝天父引導我在十六年前進入門訓大家庭!
1981年吳勇長老設立門訓,同一年(註1)主帶領我放下軍職、進入全職事奉,迄今正好滿卅年。1995年4月,當我還在蘇格蘭亞伯丁大學進修時,主藉著汪川生院長的邀請、「約4:34-35」經文的感動、以及收到門訓第57期簡訊汪院長所寫「為神作大工」一文的印證,確定要在當年九月返台,正式進入門訓事奉。5月間得知6月底台灣有一聖地旅行團要出發。經過禱告、並寫信給當時一百多位奉獻支持我到英國進修的弟兄姊妹們,向他們報告,我擬就地利之便、參加「聖地旅遊團」,以便為返台後在門訓之訓練主工人的事奉做預備。感謝神,因著他們的支持,我第一次進到埃及、以色列。
1995年6月30日中午,我隨著旅行團,由埃及西乃半島、從Taba邊境海關(以色列最南邊的城市Eilat)第一次踏入「以色列」、聖經所說的「聖地」的地土!我當時以為,能夠一生一次來到聖地,已經是神莫大的恩典,哪知,我內心為了「門訓學生的需要」的一點心願,竟蒙神大大的施恩:一方面,得著當時汪院長的支持,將「聖地教學」列為必修課程之一,同學多蒙其惠;十多年來竟使門訓在台灣的眾神學院中,成為擁有最多的以色列文物、與關心猶太人福音事工的先驅者。又藉著現任王良玉院長的安排,使「聖地教學」的課程納入「門訓外展部」所開設的「信徒神學課程」內,得以讓眾教會的弟兄姊妹也能按需要一同前往「聖地」學習。
另一方面,只一次進入「聖地」,所得著之益處(靈裏的更新、生命的委身、對聖經的再認識……)絕對是肯定的,然而要想有更準確的認知、以致能將所得用在教學上,顯然一次是不足的;在過去這十六年中,神竟讓我有機會前往「聖地」八次之多(除第一次、與帶領門訓之師生前往教學外,尚包含1997.8.2-8.26在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上課:「A Chronological Study of the People and the Land of the Bible」;以及2003.1.30-2.9 在埃及開羅Pentecostal、Faith兩間神學院教「釋經學原理」後,於2003.2.9-2.20獨自赴以色列,得張實賢老師與當年奉派駐以色列特拉維夫的徐俊誠弟兄之助甚多),並且逐漸在我裏面將「從聖地看聖經」的概念成形化,進而組成一個可以傳遞、書寫、與講授的課程,與此同時孕育的,則是另一門課「聖經史地」(分別在外展部、校本部、與西班牙歐華神學院講授)。期間,香港中國神學研究院的雷建華老師曾於1999年3月受邀,到華神神碩班講授一個學期的「聖經背景」,我因早就從他所著的「從別是巴到但」一書獲益良多(該書是我講授「從聖地看聖經」課程的主要課本之一,本書更多次引用該書),於是在汪川生院長支持下,我得以以「旁聽生」的身分,受教於雷老師席下數月之久,使我對「聖經背景」有更深的認識、和啟發。
在門訓王良玉院長的鼓勵下,自2008年2月起,於門訓的院訊上開始撰寫專欄「從聖地看聖經」。為了有限篇幅之限制與準確性,我學習字斟句酌、細查相關資料,以致經常遲遲不能落筆、總在最後一刻才交稿,造成同工之不便,甚覺虧欠。十多年來,在數千個晨昏中,常常默想、遊走「聖地」與「聖經」,令我有時不知身在何處,每次到了「聖地」,卻好似從頭讀「聖經」;在台灣或外地,每日讀「聖經」,又好像回到「聖地」去體驗神自己的作為,而在這些來回之中,神的話卻好像越來越清晰了!
今年(2011)八月適逢門訓成立卅週年,王院長主持籌備會議,決定將該專欄集結出書以為賀禮之一。由於2006年,我曾受「中信月刊」主編連瑣姊妹之邀,在該月刊連載六篇「聖經文物與史地」專文,因此趁此出書之便,將兩者放在一起編印成書。
由於「聖經文物與史地」六篇專文是針對「中信月刊」的一般讀者,寫作之時並未加上「附註」,因此編入本書為第二部分,除對內文部分措詞、以及圖說稍作修改、並更新了少部分照片外,仍然保留了原來之風格。
本書第一部分因從原來十五篇「從聖地看聖經」專欄稿整編而成,為了成書的連貫性,在例證的次序上稍作修改,並修正了原來專欄中圖說之些許錯誤、與更新部分照片,特別是照片來源之說明、均一一獲得原提供者的同意。同時為了原本門訓之友對院訊的熟悉度,本書仍然使用該專欄之名-從聖地看聖經。
當我校對從編輯同工傳來完整的書稿時,內心再次為了神在過去十六年中所賜下的各樣恩典(包括機會、時間、經費、健康……等)感謝祂,祂纔是這本書真正的作者!
莊百億
基督門徒訓練神學院 外展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