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序
臺灣地區解嚴後,人民權利意識覺醒,從生活周遭小事到國家大事,人民勇於爭取自己權利,在醫療領域之醫病關係,也從早期之醫療父權轉成權利義務對等關係,發生醫療糾紛時,病家尋找醫療真相時,常透過訴訟方式行使權利,而訴訟期間因等待鑑定,致一審終結時間平均達3年多,三審定讞時間平均更高達5、6年,等待判決結果過程中,不論醫生或病家均飽受身心煎熬,醫界輕則採取防衛性醫療,甚而有「五大皆空」,年輕一代醫學生轉向「五加皮科」之說,醫病間的信賴關係受到考驗,如何重建醫病信賴關係,成為當務之急。
本院前任院長李彥文院長鑑於醫病信賴關係發生危機,因而指示以重建醫病信賴關係為中心,研議解決醫療訴訟延滯問題。經與臺中醫界討論後,參考先進國家醫療糾紛解決方式,以本院堅強之調解團隊為後盾,加入中部醫界菁英,於2012年9月起陸續試辦醫療調解、醫療諮詢、醫療鑑定制度,希望透過訴訟外紛爭解決方式的醫療調解,於訴訟前提供醫療及法律專業意見作為醫病間調解之基石,達到「無真相、無調解」目標。如未能調解成立,於訴訟中則透過醫療諮詢方式,協助法官發現醫療爭點及鑑定提問,解決法院與病人不諳醫療專業所生訴訟延滯問題。實施以來,醫療調解成立比例維持在50%上下,而醫療鑑定時間則由衛生福利部醫事審議委員會的平均10個月時間減至1.5個月,醫療案件大多可於法定1年4月辦案期限結案,有效減少訴訟延滯現象,已達到初步成效,並於2013年9月1日「第一屆臺中醫法論壇」向各界報告,參與論壇專家學者,咸認已達到重建醫病信賴關係之初步目標,而醫試辦過程中所得本土實證資料及經驗,亦足供審議中之醫療糾紛處理及醫療事故補償法立法參考。
而在醫療試辦制度實施過程中,李院長及接手之陳東誥院長鑑於醫療訴訟遲滯原因,主要來自於法官與病家不諳醫療專業,因而同時舉辦「醫療專業研習」及「法官醫療實地觀摩研習」。前者延攬國內醫事法專家學者為專題講座,並廣邀臺中地區司法官及醫生參與,提升司法官醫療訴訟之專業能力。後者則經由法官至醫學中心現場觀摩,實地跟診、手術等醫師一天行程,瞭解醫師在忙碌之醫療工作現場,是否有過失情事,提升醫療裁判正確性。參與研習之司法官及醫生均認受益良多,且初步收到醫學及法學跨領域溝通之用。
元照出版公司肯定本院醫療試辦制度及醫療專業研習內容,認為足供全體法界、醫界及關心醫療糾紛之有識之士參考,除將本院醫療試辦制度成效與專家學者有關醫療調解新知編輯成為「醫療糾紛處理之新思維?──以臺中地院醫療試辦制度為中心」一書外,並取得各專題講座同意,擇其足供參考之專題編輯成書,邀請本人擔任「醫療糾紛處理之新思維?──臺中地院醫療專題研習系列」主編,鑑於上開專題講座內容,重在提升司法官辦理醫療訴訟時之爭點整理及鑑定提問能力,確有助於減少醫療訴訟延滯現象,並提高醫療訴訟裁判品質,足供醫界、法界處理醫療糾紛時借鏡之用,欣然同意,特為文序之。
臺中地方法院醫療庭庭長
陳學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