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 定價64.00元
  • 8 折優惠:HK$51.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製造音樂

製造音樂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9028769
大衛.拜恩
陳錦慧
行人
2014年6月30日
260.00  元
HK$ 221  






ISBN:9789869028769
  • 規格:精裝 / 340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藝術設計 > 音樂 > 音樂總論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2012年度百大注目書籍、AMAZON當月選書

      《連線雜誌》(TheWired)、《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滾石雜誌》(Rolling Stone)、《衛報》(The Guardian)專文推薦




      當代最多變原創的跨界音樂創作者,以近半個世紀的音樂生涯為本,提出「逆向創作」顛覆故有創造力觀念,直探音樂在時間、空間、科技、金錢、合作關係等影響下不斷被重新定義。大衛.拜恩透過如歌的文字將流動的音樂收入紙頁,完成了一場創新熱情的紙上演唱會。



      東倒西歪的桌椅、凌亂殘破的貼紙和塗鴉、隨地可見的垃圾,表演者一彎腰就消失在觀眾的視線裡,再配上一個狹小陰暗、臭味撲鼻的廁所──這個地方怎麼看都不像是個理想的表演場地,但是年輕時的派蒂.史蜜絲(Patti Smith)、音速青春樂團(Sonic Youth)、臉部特寫樂團(Talking Heads)都曾經在這裡表演──這裡是CBGB,已經歇業的美國紐約傳奇LIVE酒吧,曾經是愛樂者必定朝聖的音樂聖地,孕育出許多傑出的音樂人,改寫了龐克搖滾的歷史。問起成功的經營之道,很可能只是因為表演者能夠獲得免費啤酒,或因為觀眾能夠毫無顧慮地呼視台上的表演者。



      在麥克風和擴音設備被發明之前,音樂為了被聽見,嘹亮清晰是必備條件;麥克風和擴音設備被發明之後,含蓄細膩的音樂開始能被聽見,歌手可以用輕聲呢喃來表達細膩的情緒,也就是說,科技的進步給了音樂創作者更多的彈性。



      但這麼說來,我們聽見的音樂是純粹出於創作者個人靈感嗎?還是音樂創作在無形中受到了技術及表演方式的引導?



      音樂的形式、風格及技術日新月異,功能和意義也隨著時代、社會、經濟、文化等因素改變,當我們談論音樂,到底在談論什麼?「音樂」是什麼?從哪裡來?被創作出來的音樂在被聽見之前,歷經了什麼過程?誰決定了能被聽見的音樂?大衛.拜恩在這本書中,從音樂的創作、製作、經營、表演、接收等面向,闡述音樂的發展脈絡、圈內現況,試圖為讀者尋找其中的共通模式。



      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看見在四十多年的音樂創作及合作生涯中,大衛.拜恩對於音樂的看法不斷在演變,而這本書就是他用人生來演繹這個龐大複雜的主題的最佳例證。他以自身的音樂生涯為本,從高中時期跟同學合組翻唱樂團、就讀藝術學院期間與好友組成臉部特寫樂團、發跡於紐約CBGB並逐漸累積支持者、成為七○年代新浪潮時期最具影響力的樂團、解散單飛後持續與各領域創作者合作產出劃時代的作品,以及近十幾年來跨足各類型創作和寫作。大衛.拜恩的天才根本不需明說,但他這本書不是為了彰顯自己的成就或歌頌自己的才華,而是坦承謙遜地回看成果,深刻反思他的音樂創作和合作過程中,哪些是對他具有決定性的因素。雖然他常以個人經驗出發,可說有不少自傳的成分,但對讀者來說,反而嚐到了一窺從未曝光的幕後故事的甜頭。



      在第一章「逆向創作」中,大衛.拜恩從非洲打擊樂談到巴哈的教堂音樂,從自然界鳥叫聲談到人類社會性的樂音生產,提出「創造力適應環境」理論,顛覆一般認為創作發自某種內在情感的觀念;接著在「我的演藝生涯」中,他述說著當初與音樂相遇的故事,以及投入音樂作為職業後每次創作及演出的概念,不僅是上一章論點的舉證,也同時讓我們窺見音樂史的趨勢演變;在「科技塑造音樂」中,他論及音樂創作不只受到環境影響,也同樣受到科技的影響,比如錄音設備和傳播技術的發明,讓音樂不再只存在於「現場」,進而重新定義了音樂;在「經營與財務」中,他以確切的統計及分析,完整呈現音樂產業中創作方與發行方的合作關係,為有志成為音樂創作者的讀者提供了最跟的上時代的建議;「場景的誕生」章節中,則以孕育出無數音樂界重要人物的傳奇LIVE酒吧CBGB為例,論及表演場所經營及音樂人�環境育成之間的關係,乃至於對地方�全球文化現象及音樂史的影響及貢獻;最終章「世界之聲」探討音樂的起源及本質,東方及西方相異的宇宙觀對此提出了不同的想像,大衛.拜恩在梳理前人與世界對話的過程中,彷彿也在走過近半個世紀的音樂生涯後,為自己摸索所熱愛的對象的源頭。



      「了解音樂的創作機制,並不會剝奪你欣賞音樂的樂趣,只會讓你在欣賞之餘,能更有意識、深一層去思考某些音樂之所以打動你的背後原因。」大衛.拜恩說,這很可能正是他在創作這條路上能夠不斷創新突破的內在動力,也是你閱讀完這本書之後的最大收穫。



    名人推薦



      1976阿凱

      Earwax戴子

      陳德政──作家

      馬世芳──樂評人

      張鐵志──樂評人

      葉雲平──樂評人

      張世倫──藝評人

      陳玠安──文字工作者

      何東洪──輔仁大學心理系

      李明璁──台灣大學社會學系

      朝聖推薦



      「我還記得,80年代末台灣那百無聊賴的三台螢幕上,偶然播出了應是唱片公司置入行銷,但內容極度精彩的臉部特寫樂團演唱會實錄,螢幕裡的大衛.拜恩時而歇斯底里地搖晃擺臀、時而穿著碩大而滑稽的西服發暈顫抖,完美扮演那集狂亂瘋癲與預言先知於一身的先鋒歌者角色。多年來引人好奇的是,臉部特寫樂團那墊基於音樂傳統卻又解構重建,將知性思考與身體動感彼此混搭,但又時而辯證碰撞的迷人向度,究竟是在什麼樣的思考背景下形成的?大衛.拜恩結合了聲音理論、個人歷史、樂種比較、趨勢潮流、趣聞雜談的《製造音樂》,深入淺出、不吊書袋地多點探究了作為文化現象的『音樂』一事,是如何在各種歧異文化背景、聲音傳統與社會脈絡下,形成今日這般繁複多樣、但又不失路徑線索可讓人回溯探索的深厚樣貌。本書尤其提醒:狀似重複單調裡的細微變革,與創新顛覆所墊基的傳統基石,此種辯證乃是音樂作為一個文化現象,得以持續運作的底韻邏輯。」──張世倫 藝評人



      「時常聽到看到『懂不懂』音樂這種事情。



      這實在使人沮喪。音樂當然可以拿來懂,但從不是為了懂不懂而生。



      在為數不多的音樂閱讀經驗中,讀過不少狂妄的語言,述說著與自己無涉的事。越是不知道的故事,越是言之鑿鑿,於是自以為是已經算是比較好一點的情況。這種烏煙瘴氣的心情已成習慣,能讀到大衛.拜恩的作品,呼吸順暢許多。



      作者展現約束與節制的能力,遠高於自述豐功偉業的企圖。像畫出美感的地圖,熱愛音樂且願意放下執念的讀者,可以舒適地在其中按圖索驥,科技與人文交會時,作者以『邏輯』,而非『道理』,串連起所有的知識面,運用於他自己深信的藝術價值與觀察。旁徵博引毫無刻意,論述並非為了彰顯個性,而是帶著溝通的誠懇。



      當一個具備實踐與美學高度的慷慨之士,行雲流水,態度堅定對自己傾訴,異中不再需要求同,志同道合裡反而有更多值得討論的部分,讀來豈止反思,簡直愧疚。觸及了所能想見的各種藝術面向,大衛.拜恩創造潮流,而非追趕,然他的語彙平實,不試圖佈道教誨。



      如果名聲與豐功只是述說裡的佐證實例,而非先行的閱讀前提,作者是誰,真的不是最重要的事。許多時候,閱讀或聆聽都只是為了尋覓某一種謙卑的可能。在藝術的真實前,我們都應該謙卑。」──陳玠安 文字工作者



      「在這本擬自傳體的書裡兼論玩團作音樂、音樂產業know-how、以及當代�流行音樂之於社會、文化與聲響的諸多理論。



      從英美音樂人自傳或是傳記的出版世界看,大衛.拜恩這本書不流於俗套,它既不賣弄英雄主義,也不嘩眾取寵。臉部特寫樂團的音樂之所以迷人,部分不正是由於它們不玩『雄雞搖滾』(cock rock)以及大衛.拜恩那種把『自閉、瘋癲、神經質』轉為面對疏離的特質嗎?他說道,我們的『歌曲乃自表演主要還是圍繞在自我檢視以及對外在世界的憂慮與困惑……放克律動始終都在,充作某種肢體導向的物理解毒劑,抒解那連串的不安與焦慮。但那份律動從來不會喧賓奪主,它是一張聲音與心理的安全網,一種與軀體的連結。』真的,不管是臉部特寫樂團或是個人作品,大衛.拜恩從不刻意、不做作,因為音樂或是藝術不是用來裹糖生活的。



      歷經約40年的音樂生涯,大衛.拜恩從科技史角度鋪陳了錄音室裡如何挪用科技、與樂手製作人(重要推手布萊恩.伊諾﹝Brian Eno﹞)合作、創造與實驗著可能的聲響。過程的鉅細靡遺描述,對音樂人或是研究者而言都是珍貴的紀錄。



      本書最為特別的,是『經營與財務』(音樂人的行銷與生存選擇)與『場景的誕生』(紐約CBGB與包里街區的獨特場景)兩章。經常被我們對立看待的商業與創作的二元對立,在他看來,不是規範意義的對立,而是生存與音樂創作上的必要張力。真實面對,找到出路,抑或珍惜孕育你的場景中的人際網絡與創作社群。



      至於他論及的各式各樣學說與理論,尤其是終章論及音樂的存在本質,道出了耳順之年的他,對於音樂內構於人類生命的探求欲望。順著精彩的書寫,我們不再苛求理論之間的矛盾緊密與否,相反地,從他的創作歷程裡,我們可以用新的視野與感受來豐富音樂、聲響或是藝術的理論。」──何東洪 輔仁大學心理系



      「《製造音樂》並不是一本「如何在音樂圈揚名立萬」的教學手冊,雖然書中的確提到了名與利可能給樂手帶來的影響。它是大衛.拜恩憑著在樂壇打滾數十年的功力,集結許多身處第一線的觀察與領悟,細膩書寫的音樂文集:談錄音室與現場的差異,也談類比與數位分別形塑的聲響性格;談樂團內的化學效應,也談創作過程的種種微妙轉折。



      書中著墨甚多的搖滾場館CBGB,那低矮的舞台、狹長雜亂的空間及鮮活生猛的音場,我印象深刻,讀起來彷彿重回其中。無論是玩音樂、聽音樂的,消費音樂或做出音樂讓人消費的,《製造音樂》都是值得一讀的好書,它讓人重新理解音樂、看待音樂。



      更重要的,大衛.拜恩試著回答這個問題:我們被音樂觸動時所獲得的感動,究竟如何產生,而樂手的靈感又從何而來?」──陳德政 作家



      「大衛.拜恩是臉部特寫樂團的主腦,如果喜歡搖滾樂一定聽過這個團名。



      這是一本相當艱澀的書,每字每句都需要細細咀嚼才得以消化。從鳥類的叫聲至現代已比過去高昂到音樂產業上的經營財務、甚至音樂受到建築物的影響等等都是書中內容,宛如音樂上的達爾文進化論。蝴蝶效應聽來並不陌生,但作者寫進音樂鏈中卻讓人分外驚訝,不停被直球擊中:『居然是這麼一回事!』、『原來如此』等等讚嘆不停穿插在閱讀當中,你知道宇宙彈的是藍調嗎?



      我們可以從各式各樣的文獻、論文、書籍中找到討論聲音有趣的論點,卻少見由純粹音樂人(而且他琢磨的並不是年華老去的搖滾樂手自傳)撰寫漫長音樂生涯中所累積的點滴,以科學理性的角度去探討。喜愛音樂的人多半感性無比,時常難以言喻為何會對某首歌、某些專輯無法自拔的喜愛,這些難以探求的部分通常正是迷人之處,被大衛.拜恩慧黠點破後,聆聽音樂的方式變得更加開闊。



      可以寫出這本書的人肯定有一個很大的腦袋配上一顆很大的心。他說過一句話: I am more interested in how people can manage a whole lifetime in music.(我對人的一生如何被音樂造就感到非常有興趣),對於任何專精之事物永遠抱持熱情去探索,最後未必能造成不朽,卻可以讓一生變得有趣。」──Earwax戴子



      「(拜恩)對音樂的熱愛一如往昔。……這是一本關於持續發展的藝術形式的集大成之作,能改變我們觀看自身與世界的方式。……考證嚴謹、引人入勝的音樂史。」──《獨立報》(Independent)



      「精彩非凡……大衛.拜恩秉持一股瘋狂的企圖心,想把這些浩瀚的理論轉變成深具可讀性的學術作品,他辦到了。……(他)向我們揭示了聲音背後隱藏的力量。……拜恩在他不凡的著作中,以精準專業的熱情,探索著如全本交響曲般的論述。」──Mark Ellen,英國《衛報》(The Guardian)觀察家專欄(Observer)



      「年度最佳書籍……裝幀帥氣、印刷精美、插圖巧妙,是藏書人值得收藏的單品,但設計之外還有更精彩的。細節豐富、半自傳與半理論研究,皆出於自由流洩的好奇心……拜恩帶領你回顧源頭,讓你從嶄新的角度去聆聽。」──Neil McCormick,英國《電訊報》(The Telegraph)



      「由美國McSweeneys出版社創辦人Dave Eggers親自操刀的傑出設計。這本書透過聰明、易懂的研究,討論音樂如何受到環境──時間、地點、金錢、科技、人際關係──影響,以及環境如何改變我們聆聽音樂的經驗。」──James Sullivan,美國《滾石雜誌》(Rolling Stone)



      「大衛.拜恩是一位出色、原創又獨樹一格的搖滾明星,寫出了一本與他多變才華匹配的書……最棒的是,拜恩將焦點放在他的個人經驗,從青少年怪胎時期,疊接爸爸的錄音機傳出的吉他反饋聲(他寫道,他曾自我診斷說自己有點亞斯柏格症狀),到臉部特寫樂團早期在CBGB演出的新原始搖滾(neo-primitive)明星時期,到經驗豐富、巡迴世界,與世界各地音樂家及流行音樂科技創新者合作的藝術搖滾樂手時期。」──John Rockwell,《紐約時報》書評(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 ?

      「前臉部特寫樂團主唱,在本書中以絕頂聰明的精煉文筆,深刻剖析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和生活方式的音樂。……拜恩觸及各年代地域的各種音樂類型。……極度推薦,所有對音樂感興趣的讀者都能獲益良多。」──《重點書評》(Starred Review)柯克斯評論(Kirkus)



      「思考深刻,不只有個人經驗來源,臉部特寫主唱從社會及實際脈絡,探索歷史和個人職涯中音樂如何被形塑。……書中關於錄製音樂的章節,是目前所見著作中最富創見的論述。從他博學又富趣味的散文寫法,可看出這位真正的音樂知識分子,正嚴謹坦承地談論著他的藝術。」──《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這是本極富魅力、兼容並蓄的書,活潑地結合社會史、人類學調查、自傳、個人哲學、經營指導,有時交融在同一頁。……即使是最富熱情的探索者(拜恩便是其一),這仍是一塊尚未被開拓的領域。」──Joan Anderman,《波士頓環球報》(The Boston Globe)



      「據說,拜恩在紙上的風格和能量,跟在舞台上一樣獨特顯著。」──Kathryn Schulz,《紐約雜誌》(New York Magazine)



      「豐富燦爛,涵蓋的主題其規模令人難以置信……幾乎每一頁都是一首歌。」──Jason Heller,美國《洋蔥報》視聽俱樂部評論專欄(The Onion A.V. Club)



      「拜恩依據個人經驗,整合所有與錄製音樂和現場表演的相關議題,雖有時不免流於回憶或自傳,但想找出拜恩生命各時期幕後報導的樂迷絕對不會失望。……這是一份必備指南,關於表演和錄製,真誠又跟得上時代,兼顧實用建議和富洞見的評論。」──Ted Gioia,《舊金山紀事報》(The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近幾年包括Bob Dylan、Keith Richards、Jay Z,甚至Daniel Lanois都寫出有趣也值得一讀的著作,但都不及大衛.拜恩這一本。……談論音樂的進化時,他從動物談到人類,再談到音樂工作室工作模式的歷史演變,如此易讀、不矯飾又謙遜地自述著這些故事,我前所未見。」──David Rothenberg,加拿大《環球郵報》(The Globe and Mail)



      「一本明確大方的著作──以讀者為重、不拘束、細節豐富、思想與智慧處處可見──可愉悅感受到拜恩直接與讀者在對話,分享他過去數年累積而來的小小成果。」──Tim Page,《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



      「大衛.拜恩值得因這本書獲得大大讚賞。本書如流行音樂般容易上手,但每一個段落中都能看到深層又驚奇的原創思考和發現……這本書將改變你聽音樂的方式。」──Oliver Keens,英國《電訊報》(The Telegraph)



      「『經營與財務』這一章節應該列為所有用GarageBand軟體剪剪貼貼又想藉此賺錢的16歲少年的必備讀物;而『場景的誕生』則是城市想透過流行文化再生的不二指南。……這是一本關於一種意圖激勵人心的藝術形式,嚴謹又直接了當的報導。」──Peter Aspden,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張鐵志:永不停止的大衛.拜恩



    引言



    第一章 逆向創作

    第二章 我的演藝生涯

    第三章 科技塑造音樂:類比

    第四章 科技塑造音樂:數位

    第五章 錄音室裡

    第六章 共同創作

    第七章 經營與財務

    第八章 場景的誕生

    第九章 業餘創作者!

    第十章 世界之聲



    致謝

    注釋

    延伸閱讀

    專輯列表

    圖片出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