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愛情謊言

愛情謊言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5896799
馬丁.蘇特
沈錫良
寶瓶文化
2014年7月02日
117.00  元
HK$ 99.45  






ISBN:9789865896799
  • 叢書系列:Island
  • 規格:平裝 / 336頁 / 14.8 x 20.8 cm / 普通級
    Island


  • 文學小說 > 翻譯文學 > 其他地區












    欺瞞、算計、背叛、死亡……

    為了愛情,你願意付出多少代價?





    譯者序(摘選)



      若問當今德國文壇最熱門、最受歡迎的作家是誰,恐怕非瑞士德語作家馬丁.蘇特(Martin Suter)莫屬。馬丁.蘇特,一九四八年二月二十九日出生於瑞士蘇黎世。二月二十九日,這個日子四年才一次,而且那天還是星期日。也許,正是這個特別的日子成就了特別的蘇特。



      ◎多面寫手馬丁.蘇特



      身為多面寫手,蘇特集廣告文案、新聞記者、編劇、歌詞作者、專欄作者和小說家於一身。蘇特早年投身廣告界,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廣告詞,被譽為「廣告神人」,二十六歲即擔任創意總監一職,後和人合夥成立廣告公司,並擔任瑞士創意總監俱樂部主席多年。身為新聞記者,他為大眾科學雜誌《GEO》撰寫通訊報導,在世界各地漫遊。蘇特為電影、電視和舞臺劇創作劇本,獲得了多種重要獎項。他還是著名的專欄作家,擁有固定的讀者群,其專欄文章結集出版後成為暢銷書。蘇特深知金錢在現實生活中的意義,無論是創作廣告詞和劇本,還是撰寫歌詞和專欄文章,他都是在為自己的作家夢打下堅實的經濟基礎。他也從來沒忘記從十六歲便立下成為作家的遠大志向。後來他受邀為《世界週報》的每週專欄「公務艙」撰寫專欄文章,一篇專欄文章價值兩千瑞士法郎,那只是一開始的稿費,後面的還要更多,如此豐厚的酬金讓他再也沒有經濟上的後顧之憂,他發現自己終於擁有了難能可貴的自由之身,知道從此可以開始自由自在地創作小說了。



      當被問及自己為何很晚才開始寫作時,他回答:「我十六歲的時候,希望靠寫作生活。我只是始終想著賺錢。我不希望自己成為的作家,是像我同行那樣靠國家津貼和文化基金會生活。雖然我一直很敬佩這些同行,但我始終也喜歡過著有錢人的生活。」當發覺自己不再需要為了生存而撰寫廣告詞時,他毅然決然地放棄了廣告人的身分。從一九九一年開始,他專事寫作,並且在一九九七年四十九歲那年,才出版了第一部長篇小說《小世界》(Small World),讓讀者見識到小說家馬丁.蘇特。



      ◎「馬丁.蘇特現象」



      《小世界》一炮打響,自一九九七年出版至今已累計發行八十萬冊。其他作品加起來,恐怕也已被售出好幾百萬冊。不僅是馬丁.蘇特的所有小說成為了暢銷書,他的專欄文章結集成冊後也同樣暢銷不衰,因此德語媒體紛紛熱議所謂的「馬丁.蘇特現象」。當記者詢問蘇特接下來的一部暢銷書是否面臨壓力時,他如此回答道:「我在寫書,不是寫暢銷書。至於這書能否成為暢銷書,那是由讀者決定的。而且我也沒有任何壓力。」



      他的五部小說《完美的朋友》、《愛情謊言》、《最後一個威英費爾特》、《小世界》和《米蘭的魔鬼》先後被拍成影視作品。



      ◎《愛情謊言》成功的奧祕



      《愛情謊言》的情節可謂簡單明瞭:大衛是一家酒吧的服務生,他在那裡認識了瑪麗,但瑪麗對他不感興趣。這種狀況直到大衛在從舊貨商店淘來的床頭櫃的抽屜裡發現了一部小說稿子之後才得以改變。阿爾弗雷德.杜斯特創作了一部未曾公開發表的小說《蘇菲,蘇菲》。大衛經親自調查後確認杜斯特已不在人世。他將稿子改為《莉拉,莉拉》交給了瑪麗,聲稱這部小說是他自己寫的。瑪麗看完小說很興奮,在大衛不知情的情況下將稿子寄給了一家出版社。稿子被出版社採用了,大衛就此突然陷入了兩難境地。為了不失去瑪麗,他同意出版社出版該小說。



      從小說出版一開始的波瀾不驚到後來的風起雲湧,大衛自然無法預料,更無力掌控。



      「《莉拉,莉拉》是一部我們期盼已久的小說,是那些幼稚小說的終結。」當令人敬畏的大書評家約阿希姆.朗德曼在《共和國星期日報》上撰寫這樣一篇佳評之後,他不是僅僅簡單地讚揚該書,還發起了一場辯論會,並且宣稱現在是結束後現代文學,回歸古老價值和偉大主題的時候了。



      於是,迄今為止幾乎尚未被人關注的大衛.柯恩的小說處女作《莉拉,莉拉》一躍成為暢銷書。大衛到各地參加朗誦會,接受媒體採訪,成為炙手可熱的德國文學新星。然而有一天,一個老人出現了,自稱是小說作者。自此以後,大衛被老人玩弄於股掌之間,難以擺脫他的糾纏,直到老人發生意外……



      這部小說架構新穎,一部小說裡包含另一部小說,前者發生在二十世紀五○年代的蘇菲和彼得身上,後者發生在二十一世紀初的大衛和瑪麗之間。兩部小說平行發展,首尾相連。而小說的妙處在於,你可以採用各種不同的模式去閱讀,或許將它當作扣人心弦的騙子小說,或者是一部愛情小說,或者作為對文學圈和「何謂好書」的問題之演繹。另外一個值得稱道的則是,小說的結局是開放性的。讀者不禁要問:大衛重新贏得瑪麗的心了嗎?瑪麗愛的是他本人,還是僅僅愛上了「作家」這個頭銜?大衛冒充自己是作者的那部作品真有那麼好嗎?究竟誰是更大的惡棍:是那個令人討厭的傑克,還是我們一直寄予同情的大衛?由於結局的不確定性,讀者便有了更多想像的空間,而在閱讀時一起參與體驗乃是一種真正的享受。



      《愛情謊言》具備暢銷書作品的基本元素。一方面,其語言簡潔,沒有繁瑣冗長的附屬句或者超級複雜的詞彙;另一方面,讀者很清晰地發覺,這是一部發生在我們所處的時代的故事。與此同時,小說也諷刺了當今文學圈內製造暢銷書過程中的種種怪現象,暴露了出版商、出版社和經紀人之間的驚人黑幕……



      或許以上這些就是《愛情謊言》成功的奧祕所在吧!



      《愛情謊言》出版後依然受到讀者和評論界的熱捧。德國《世界報》讚頌它是一座文學迷宮。《新蘇黎世報》評論道:「馬丁.蘇特憑藉《愛情謊言》的故事情節,成功創作了一部技巧嫻熟的作品。」德國「電視二臺」讚譽馬丁.蘇特是當今最好的一位德語作家。《明鏡》週刊稱頌他說:「馬丁.蘇特以其故事性強且構思精妙的小說,征服了一大批忠實的讀者。他善於保持心理驚悚小說和偵探小說之間的平衡── 極具文學水準。」北德意志廣播電臺也為馬丁.蘇特叫好:「馬丁.蘇特做到了德國文學舞臺上少有的事:他以優雅而又看似輕鬆敘述的故事,穩穩地淡化了娛樂和文學之間的界限。」也有評論家將馬丁.蘇特的文字,和德國的徐四金、尤雷克.貝克爾(Jurek Becker)和美國的派翠西亞.海史密斯的文字媲美。徐四金以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香水》和《鴿子》等中篇小說享譽世界,貝克爾以《說謊者雅各》(Jacob the Liar)一書名揚天下,該書兩次被改編成電影,一九七四年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提名;而海史密斯則是美國心理犯罪小說的頭號作家、一代宗師,以《雷普利》系列作品最為著名。聽到有人作如此比較,蘇特感到很榮幸。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