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 定價64.00元
  • 8 折優惠:HK$51.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先知:中英文經典收藏

先知:中英文經典收藏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590279
卡里•紀伯侖
謝靜雯
木馬文化
2014年7月02日
93.00  元
HK$ 74.4  






ISBN:9789863590279
  • 叢書系列:經典文學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3 x 19 cm / 普通級
    經典文學


  • 文學小說 > 翻譯文學 > 其他地區












      ●黎巴嫩作家紀伯侖代表作,有「小聖經」的美稱

      ●出版至今被翻譯超過50種語言,全球發行量破千萬

      ●此書被歐美評論家喻之為「東方世界最美妙的聲音」

      ●匯合東方神秘意識與西方浪漫主義,獨樹一幟的「紀伯侖風格」

      ●同時收錄中英文經典版本,值得永久珍藏





    船來了•愛•姻婚•孩子•施予•飲食•工作•歡喜與悲傷•房屋•衣物•買賣•罪與罰•法律•自由•理性與熱情•痛苦•自知•教導•友誼•說話•時間•善與惡•祈禱•享樂•美•宗教•死亡•告別





    導讀推薦



    不朽的靈魂─紀伯倫�政治大學阿拉伯語文學系教授 鄭慧慈




      世人總會在紛擾的時刻想起他,追求寧靜時尋找他。他猶如阿拉伯人觀念裡居住在詩人內心,啟示詩句的精靈,在人類的軀殼裡注入靈魂。他又如精選的(al-Mus?afa)「先知」,洞悉我們靈性的過去、現在及未來…。



      阿拉伯人擁有輝煌的文明,曾經在中世紀建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龐大國度。他們在東西文明的交流與融合上,扮演承先啟後的角色,在各領域所達致的創意成果,至今仍為全世界各民族所享用。



      十六世紀初,鄂圖曼土耳其的統治阻礙了他們文明的進程,直到1798年拿破崙大砲打進埃及領土,才震醒阿拉伯人昏睡已久的覺知,擴展他們的視野。從此掀開阿拉伯人文嶄新的一頁,堪稱是一場「阿拉伯文藝復興運動」。這股風潮從埃及迅速擴散到敘利亞和黎巴嫩地區,有識之士無不關懷國家民族的政治、經濟與文化前途。黎巴嫩詩人、作家、畫家暨思想家紀伯倫.卡立勒.紀伯倫(Jibr?n Khal?l Jibr?n, 1883-1931)在這種時代背景與氛圍下誕生。



      一、紀伯倫的感情世界  



      紀伯倫出生在北黎巴嫩山區,以保育類植物─黎巴嫩杉景色著名的卜夏里(Bsharri)鄉村,一個貧窮的馬龍教派天主教家庭裡。秀麗純淨的故鄉,將最原始的純真注入紀伯倫的血液。紀伯倫母親出生於虔誠的天主教家庭,在第一次婚姻裡,生下紀伯倫的哥哥,第三段婚姻生下紀伯倫和兩個胞妹。1891年父親因為職務的關係,導致傾家蕩產,被鄂圖曼政府監禁,直到1894年才出獄。



      在紀伯倫的生命中,父親始終是一位言語粗暴的醉漢,是與他格格不入的「親人」。在他返回祖國受教育期間,得以和故鄉的父親相聚,兩人的相處依舊是兩條歪斜線,毫無交集,直至日後父親過世,狀況也不曾改善。1895年母親帶著他、哥哥和兩個妹妹移民波士頓定居,父親則獨自留在黎巴嫩。

    ?? ?

      在波士頓期間,紀伯倫母親每天扛著床單、衣服、敘利亞絲,挨家挨戶販賣,回家後還得做針線活。兩個妹妹受傳統思想的束縛,留在家裡幫忙母親。母親用辛苦攢下來的錢,協助紀伯倫的哥哥開店,改善家庭經濟。她經常不忍心看著年紀僅長紀伯倫六歲的哥哥,為全家生計不眠不休的工作,屢次要求紀伯倫幫忙,年少的紀伯倫卻說:「畫家的一根小指頭比得上一千個商人。」或說:「一頁的詩詞,抵過全世界工廠的紡織品。」紀伯倫就這樣被這個窮苦的家庭捧在掌心,家人給予他充足的愛,他儼然是家中唯一能夠自在讀書、追夢的閒人。



      他對女人的情愫,或許便是來自對母親的愛以及母親所呈現的堅毅、慈祥。他認為人類雙唇說出最甜美的話便是「媽媽,…」,認為女人應該擁有自我,與男人一樣站在太陽底下。母親在紀伯倫的靈魂深處象徵著一切力量的根。兄弟姊妹的情誼,是紀伯倫對人類的愛與關懷的源。



      1903年紀伯倫從黎巴嫩知識之旅返回波士頓時,么妹因肺癆已過世兩週,隔年哥哥也死於肺癆。緊接著,最愛的母親抵不過喪子之痛與癌症病魔的糾纏,也隨他們而去,留下大筆的醫藥債務,由他和大妹扛起。這一連串的打擊讓他嚐盡生命的苦澀。苦難的經驗成就了他超凡的哲學思想,他用一幅幅的畫作詮釋痛苦與死亡,並且消化它們。我們因此能在《先知》一書中看到他面對「痛苦」的樂觀以及洞悉「死亡」的豁達:



      「你的痛苦大多是自己的選擇。

      是你內心的醫生用來療癒你病痛自我的苦藥。

      信賴那個醫生,緘默平靜地飲下他那帖藥方吧:

      雖說他下手又重又狠,指引他的卻是上帝溫柔的手,

      他端來的藥杯,雖然燙灼你的嘴唇,卻是上帝用祂聖淚滋潤過的泥土所塑造出來的。」



      「什麼是死亡?不就是在風中赤裸佇立、消融於陽光裡?

      什麼是停止呼吸?不過是將氣息從騷動不止的潮汐解脫出來,好讓它升騰擴張、毫無窒礙地追尋上帝?

      唯有啜飲靜默之河,你才可能真正歌唱。

      唯有抵達山巔,你才可能開始攀登向上。

      唯有大地佔有你的四肢,你才可能真正手舞足蹈。」

    ?? ?

      紀伯倫闡揚愛,但他的第一段感情狀況以及為何終身不婚,至今仍是一個謎。紀伯倫或許曾經歷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誠如他在Al-Ajni?ah al-Mutakassirah(破碎的翅膀)一書中所描述的女主角莎樂瑪(Salma Kar?mah)的境遇,最後他嫁且過世。這位書中神秘的女主角,被猜測是紀伯倫在返回黎巴嫩求學期間認識的一位故鄉寡婦,與他的么妹蘇樂坦娜(Sul??nah)同名。他因此被稱為「二十世紀的但丁」,兩人皆因熱愛祖國而被放逐;皆因經歷偉大的的愛情,分別寫下不朽之作《破碎的翅膀》和Divina Commedia(神曲)。



      1904年他結識改變他人生的Mary Haskell小姐。Haskell欣賞他的才華,不僅在物質上支助紀伯倫,在精神上更是紀伯倫的終身摯友。由於Haskell年長十歲,成為兩人更進一步發展情感的障礙。Haskell結婚後,仍然持續關懷並支持紀伯倫。



      紀伯倫生命中有一位風靡於開羅文壇的黎巴嫩才女麥.奇亞達(May Ziy?dah)。1912年麥寫信給紀伯倫,讚賞《破碎的翅膀》一書,兩人開始通信,展開柏拉圖式的心靈交流,探討人生哲理。信件往返持續至紀伯倫去世前半個月,為期約二十年。從後來問世的兩人信件中呈現,他倆的關係從保守到友情,而進展到親密的書信戀人。紀伯倫的死,讓麥的精神受到嚴重打擊,她的精神疾病始終無法治癒,最後卒於開羅。



      紀伯倫的朋友麥卡伊勒(Maykh?’?l Nu‘aymah)在Jibr?n Khal?l Jibr?n(紀伯倫傳)裡提及,紀伯倫在美國尚有其他世人不知的秘密感情。許多將紀伯倫尊為愛與美化身的人,卻寧願將它視為謠言。



      或許誠如紀伯倫在?aff?r al-Qub?r(掘墓人)裡藉由魔鬼的語言所說:「結婚代表人類被持續力量所奴役。」他選擇不被奴役。從他在《先知》對夫妻相處的詮釋中,可理解他如何重視性靈的獨立:



      「奉獻你的心,但不要交託給對方保管。

      因為唯有生命的手,才能容納你們的心。

      你們站在一起,但不要靠得太近:

      聖殿的柱子也是各自頂立,

      櫟樹與絲柏也不會長在彼此的遮蔭裡。」

    ?

      二、思想背景

    ?? ?

      紀伯倫童年受教於故鄉的神父,他學習聖經、阿拉伯文和古敘利亞文,並研讀歷史、文學與科學書籍。他自幼便顯露藝術天資,經常用木炭在牆上畫畫,四歲時曾經把一張紙埋進土裡,等著紙長大。

    ? ?

      初至美國入學時,紀伯倫被錯誤註冊為他父親的名字Khal?l Jibr?n,他雖數次反應,並未被訂正,因此西方人都以Khalil Gibran來稱呼他。在美國求學之初,老師便發掘他的繪畫資質。1896年校長請攝影家兼出版商Fred Holland Day來指導他藝術理念。Day介紹他認識藝文界朋友,年少的他便闖進藝術圈,開始設計書籍封面,繪畫的技能成為他日後困頓經濟的生機。他對藝術的看法則如同作詩一般:「藝術是要表現出樹的魂,而不是去描繪樹的樹幹、樹枝、樹葉;藝術是要表現海的良心,而不是掀起泡沫的海浪或藍色寧靜的海水。」



      1898年8月紀伯倫返回祖國,在息柯馬學院(Madrasah al-?ikmah)接受阿拉伯文和法文教育。他在同儕間始終文采洋溢,成績優異,是同學們稱羨的詩人。此間他所研讀的古典文史書籍,包括中世紀伊本.卡勒敦(Ibn Khald?n)的史書、穆塔納比(al-Mutanabbi)的詩、伊本.西納(Ibn S?na)的哲學思想及蘇菲詩等。他的老師包括當時貝魯特的詩人與戲劇家。這趟黎巴嫩知識之旅,奠定了他的古典阿拉伯語文基礎,作品裡也因此能透露阿拉伯傳統學術對他的影響。



      紀伯倫從黎巴嫩返回波士頓後,開始在Al-Muh?jir(移民)阿拉伯文報紙上刊登名為Dam‘ah wa Ibtis?mah(一滴眼淚與一絲微笑)的作品。以後陸續出版許多詩、散文與小說,探討自由的真諦與社會問題,尤其在文章裡抨擊鄂圖曼土耳其的統治,並呼籲找回伊斯蘭的榮耀。他在「一位天主教詩人給穆斯林的信」裡說:「我厭惡鄂圖曼帝國,因為我喜歡伊斯蘭及伊斯蘭的偉大,我懷抱著恢復伊斯蘭榮耀的期待。我不愛缺陷,但我愛殘缺者的軀體;我厭惡癱瘓,但我喜愛身障者的肢體。」



      1908年在Haskell的鼓勵與經濟支助下,紀伯倫赴巴黎學習藝術,進入最著名的藝術學校,師承雕塑家Rodin。在巴黎期間,紀伯倫喜歡駐足羅浮宮,這也讓他的畫中有詩,詩中有畫的作品特質,朝向更深層面扎根。



      1911年紀伯倫遷居紐約,住在藝術家聚集的老社區,與國際著名的藝術家、文人、思想家的切磋更趨頻繁。他更勤奮的寫作、繪畫,濃咖啡、香菸都是他強迫自己工作的幫手。他投入所有精力,種下無法痊癒的病根。此間他連續出版許多阿拉伯文作品,並以英文寫作。1918年出版第一本英文作品The Madman﹣His Parables and Poems,文辭簡單,意義深遠,表現冥思與昇華的靈性。此後他的英文書陸續出版。1919年出版阿拉伯文書Al-Maw?kib(隊伍),是一首浪漫主義的哲學性對話長詩,表現出純淨、自然與冥想的特質,詩中揭露人類的虛偽、迷惘,呼籲擁抱大自然與純真,探討許多人類社會的議題,譬如愛、幸福、正義、知識、宗教等,也為後來的《先知》揭開序幕。



      三、《先知》



      十九世紀中葉,大敘利亞地區在鄂圖曼土耳其的統治之下,經濟蕭條,民不聊生,迫使信奉基督宗教的黎巴嫩和敘利亞人紛紛移民美洲,期盼獲得更好的生活品質。他們通常在移民地從商,以維持生計,同時創辦報章雜誌,彼此聯繫頻繁,他們的作品稱之為「移民文學」。旅居北美的文人多數居住在紐約,作品深受美國文學影響,被稱之為「北派」,譬如紀伯倫、麥卡伊勒、阿布.馬弟(?liya Ab? M??i)等人。旅居中南美洲的文人主要居住在阿根廷、巴西,思想較為保守,稱之為「南派」,譬如夏菲各(Shaf?q al-Ma‘l?f)、米夏勒(M?sh?l al-Ma‘l?f)等人。南、北兩派都各自成立「筆會」,發行報章雜誌。1920年紀伯倫和麥卡伊勒等人在紐約創立北派的筆會,成員有十人,紀伯倫被選為會長,Al-Fun?n(藝術)雜誌專為該筆會發聲。該雜誌停刊後,Al-S?’i?(旅遊者)雜誌繼續此任務。紀伯倫去世後,北派的筆會也隨之瓦解。由於北派在作品中所呈現的多數是西方思想,而被許多阿拉伯文學批評家所詬病,然而對阿拉伯現代文學的影響力卻遠勝於南派。



      移民北美的阿拉伯文人融合了阿拉伯文化及新國度文化的思想,是阿拉伯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他們掙脫古典主義的理性與束縛,重視愛,談論女人,緬懷快樂的時光。大自然在他們的眼裡,是模範世界的象徵。他們描寫痛苦的現實,如貧窮、疾病、無知等主題,認為生活應是完美無缺的,現實生活一旦不符合理想,便難保持沈默。「冥想」是他們詮釋宇宙真理和生命意義的方式,譬如對善與惡、不朽與毀滅、生與死現象的沉思。他們的作品深具創意,文筆流暢,意義清晰,擅長於使用象徵性的辭彙。



      《先知》是阿拉伯移民文學的經典著作,也是紀伯倫思想的精華。作者運用詩人的技巧,表達對生命的樂觀與希望。字裡行間他是一位社會改革家,是詩人,也是哲學家。此書內容敘述先知穆舍拓法(al-Mu??afa)從居住十二年的城市返回他的島嶼故鄉。臨行時,城中居民向他請教物質與精神生活的問題,以便將真理世代相傳。書中共包含二十六個主題,探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闡明「愛」是生命的核心,靈魂渴望掙脫束縛,回歸原始,得到完全的自由。由於書中探討的人生哲理非常令人省思,得到世人的共鳴,而被譯成五十餘種語言。後來紀伯倫再寫The Garden of the Prophet (先知園),相同的主角,更深奧的人生哲理。



      紀伯倫年輕時便用阿拉伯文寫《先知》,書寫之前曾經更改過書名四次。《先知》內容經過多次的修改,最後用英文再寫一次,Haskell協助他作語言修正,於1923年9月出版。1918年他寫信給麥,談到這本書時說:「我想寫這本書已經想了一千年啦!」1919年至1923年,他將大多數時間都花在這本書的撰寫上,他曾說:「這本小書耗費我一輩子的光陰,我要確定裡面每一字句確實是我所能呈現的最佳狀態。」並認為此書是他的「重生」。



      《先知》除了受到德國哲學家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的哲學書Also sprach Zarathustra(瑣羅亞斯德如是說)的影響之外,也受到阿拉伯古典文學的影響。在內容上,許多中世紀的阿拉伯文故事,亦純粹以呈現人生哲理為目的,譬如伊本.西納的?ayy bn Yaq??n(亥也.本.亞各詹),便在探討人類與宗教、大自然的關係。故事敘述一群人出遊,邂逅故事的主角亥也.本.亞各詹,象徵著人類找尋智慧,認識宇宙的真理。主角象徵的是人類的理性,而這群陪伴主角的人象徵的是人類的感官、秉性和慾望。又如阿拉伯傳統的講詞與訓囑,通常以格言式的內容及兼顧音韻協調的詞句呈現。此外,傳統阿拉伯詩也經常以對話、獨白、故事手法鋪陳,使用表達哲理的詩句作結尾。中世紀詩人穆塔納比便因詩中充滿人生哲理,成為詩人的楷模。紀伯倫以文詞簡潔,意義深邃的哲理作為主體,以思想引導形態,未嘗不是承襲了阿拉伯傳統,西方人更譽之為東方的神祕主義。阿拉伯文藝復興之後,紀伯倫思潮成為一股新的動力,影響阿拉伯現代詩、散文、小說、戲劇、音樂的形態與內涵。



      《先知》出版後,紀伯倫的聲望達到巔峰,健康狀況卻每況愈下。1931年他死於肺病,依據他的遺願,遺體被運回故鄉,葬在他生前囑咐妹妹買下的一座七世紀古老的修道院中,並在此設立紀伯倫博物館,展出他的遺作、遺畫與生前遺物。紀伯倫的墓誌銘是他生前的囑咐:「我和你一樣活著,現在我站在你身旁,請你闔上雙眼,轉過來,會看到我就在你眼前。」



      的確,這位我個人心靈的導師─紀伯倫,伴隨著我走過漫長而崎嶇的生命路,從年輕到白髮兩鬢,從小島到遙遠的沙漠。因為他,在人煙稀少的荒漠裡,我彷彿身懷Zamzam聖水,豐盈而滿足;在人群熙攘的小島,我彷如身處深山幽谷,寧靜而自由。猶記大學二年級愛上他的阿拉伯散文詩,從欣賞到背誦,每天總有一股莫名的喜悅督促我接近他。儘管當時的我,不盡了解他的深意,卻會感動得淚流滿面或獨自會心的微笑,因為他的聲音能自然的觸動所有清純的心靈。年輕的我從此不曾衰老,心靈如同潛入大海一般,不斷的渴求向下探底,尤其是探究阿拉伯語言、文學及文化底蘊。紀伯倫的文筆儘管清晰,意義卻彷如宗教聖典,需要細細品嚐。有時候他短短的一句話,要耗費你一生的時光去體會。然而你一旦理解,卻已經擁抱著真理,成為你思想的一部份。長年來,對他的言語,我從懵懵懂懂的附庸風雅到銘心刻骨的共鳴。今日,我將閱讀他的作品視為「回歸原始的樸真」,是擁抱母親的溫暖,是面對災難的勇氣,更是掙脫束縛的自由。紀伯倫所賜予的,是我無法捨棄的生命價值,更是古老靈性的呼喚。我時常叮囑學生:「去背紀伯倫的文章吧!它不僅能奠定你的阿拉伯文學底子,更重要的是,它會改變你的人生,讓你永遠擁抱著希望與赤子之心。」



      本書譯者謝靜雯小姐亦秉持對此書的熱愛,誠如紀伯倫所說,用「從內心抽出的線縷來織布,彷彿你的摯愛就要穿戴那塊布匹」的精神,用清麗的文筆,忠實呈現紀伯倫不朽的哲理。而令人更期待的或許是,透過此書,紀伯倫詮釋的愛能廣佈在現代社會裡,讓心靈不再徬徨。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