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至美國入學時,紀伯倫被錯誤註冊為他父親的名字Khal?l Jibr?n,他雖數次反應,並未被訂正,因此西方人都以Khalil Gibran來稱呼他。在美國求學之初,老師便發掘他的繪畫資質。1896年校長請攝影家兼出版商Fred Holland Day來指導他藝術理念。Day介紹他認識藝文界朋友,年少的他便闖進藝術圈,開始設計書籍封面,繪畫的技能成為他日後困頓經濟的生機。他對藝術的看法則如同作詩一般:「藝術是要表現出樹的魂,而不是去描繪樹的樹幹、樹枝、樹葉;藝術是要表現海的良心,而不是掀起泡沫的海浪或藍色寧靜的海水。」
紀伯倫從黎巴嫩返回波士頓後,開始在Al-Muh?jir(移民)阿拉伯文報紙上刊登名為Dam‘ah wa Ibtis?mah(一滴眼淚與一絲微笑)的作品。以後陸續出版許多詩、散文與小說,探討自由的真諦與社會問題,尤其在文章裡抨擊鄂圖曼土耳其的統治,並呼籲找回伊斯蘭的榮耀。他在「一位天主教詩人給穆斯林的信」裡說:「我厭惡鄂圖曼帝國,因為我喜歡伊斯蘭及伊斯蘭的偉大,我懷抱著恢復伊斯蘭榮耀的期待。我不愛缺陷,但我愛殘缺者的軀體;我厭惡癱瘓,但我喜愛身障者的肢體。」
1911年紀伯倫遷居紐約,住在藝術家聚集的老社區,與國際著名的藝術家、文人、思想家的切磋更趨頻繁。他更勤奮的寫作、繪畫,濃咖啡、香菸都是他強迫自己工作的幫手。他投入所有精力,種下無法痊癒的病根。此間他連續出版許多阿拉伯文作品,並以英文寫作。1918年出版第一本英文作品The Madman﹣His Parables and Poems,文辭簡單,意義深遠,表現冥思與昇華的靈性。此後他的英文書陸續出版。1919年出版阿拉伯文書Al-Maw?kib(隊伍),是一首浪漫主義的哲學性對話長詩,表現出純淨、自然與冥想的特質,詩中揭露人類的虛偽、迷惘,呼籲擁抱大自然與純真,探討許多人類社會的議題,譬如愛、幸福、正義、知識、宗教等,也為後來的《先知》揭開序幕。
《先知》是阿拉伯移民文學的經典著作,也是紀伯倫思想的精華。作者運用詩人的技巧,表達對生命的樂觀與希望。字裡行間他是一位社會改革家,是詩人,也是哲學家。此書內容敘述先知穆舍拓法(al-Mu??afa)從居住十二年的城市返回他的島嶼故鄉。臨行時,城中居民向他請教物質與精神生活的問題,以便將真理世代相傳。書中共包含二十六個主題,探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闡明「愛」是生命的核心,靈魂渴望掙脫束縛,回歸原始,得到完全的自由。由於書中探討的人生哲理非常令人省思,得到世人的共鳴,而被譯成五十餘種語言。後來紀伯倫再寫The Garden of the Prophet (先知園),相同的主角,更深奧的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