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上帝、魔鬼與傻子
這36篇故事是以撒辛格用淺白的文字、清晰的邏輯、完整的架構所組織成。
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情節,便是在傻子村海烏姆裡發生的種種趣事。在有關海烏姆的故事裡,處處都是傻子,有的自己為是,有的固執可笑,有的單純可愛,而他們所鬧出的一切笑劇,看似荒唐,卻實實在在將真實世界的醜陋與美麗反映出。
此外,堅持推廣民族文化的以撒辛格,更結合猶太人的信仰與民間傳說於故事裡;所以我們能見到好幾篇故事的背景,都發生在「再獻聖殿節」;也會看到「拉比」存在其中,發揮智慧來啟發百姓;更會見到某些角色名字取自《聖經》,以及他們的熱愛的食物──馬鈴薯煎餅。
這些內容更不避諱超自然事物的出現,他認為,宗教通常具有邏輯,反而講求物質實利的社會,往往毫無邏輯可言。於是,天使、魔鬼、巫婆、神蹟、法力等事物,都自然地結合在情節裡,既像宗教故事,也像民間故事,最重要的,它更像床邊故事一般,讓人讀得津津有味。
編輯的話
真正的故事
人們的思維模式往往受生活習慣影響,處於資訊爆炸環境的我們,接受電視廣告、新聞、網頁、跑馬燈等大量訊息跳轉,致使大量無厘頭、片斷式的敘事法成為這個時代的特色。成人如此,生於E世代孩子更是如此;儘管無關乎好壞,但邏輯與架構難道不重要嗎?
以撒辛格的生活年代,資訊量雖不及現在,卻已出現類似的問題,他曾在自己的文學觀中,提到:「在這個新時代,說故事已成了一種被遺忘的藝術。並且被不夠專精的社會學和過度氾濫的心理學取而代之。」、「有些童書甚至出現前後完全不相干的句子;事件發生得沒頭沒腦、毫無道理,完全脫離了孩童的經驗與想法。」他所要的故事,是像人們說了幾千年,那種有開頭、中間、結尾的真正故事,而非一個片面的心理狀態或生活狀態。
因此,閱讀以撒辛格的作品就像小時候聽床邊故事般,它有著引人入勝的開頭,將讀者逐步帶入情境,悠遊在每個細節,體會每個角色,感受難以字面形容的真理。
也許沒有深奧的寓意,沒有抽象的前衛意識,但它們總能被引來,給你向散步中的友人說,給老奶奶對膝上小貓說,或給孩子對月亮說。因為清晰有趣,以撒辛格的故事,永遠適合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