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一間截然不同的「巷弄裡的那家書店」
「巷弄裡的那家書店」這部電視劇,是夢田文創龐大閱讀計畫的起源,也是面向新時代,我們嘗試突破產業困境,尋求跨業匯流、發揮共創精神的一項試驗。它不只是一部電視劇,而是更像一個「故事概念」,從這個故事概念延伸,我們有了侯季然導演拍攝的四十家獨立書店紀錄短片、有了這本《巷弄裡的那家書店 原創小說》……還有更多更多「相似卻不相同」、「具有自身媒材特性」的共創商品。
聽起來是否讓人一頭霧水呢?過去三年來,當我們嘗試進行這項試驗時,不知有多少人提出質疑,或者是感到無法理解。我最常聽到的提問便是:「怎麼會選書店這麼嚴肅的題材拍電視劇?」
其實,書店這個主題一點都不嚴肅。過去三年,我們在不斷的探詢和摸索後,發現台灣的獨立書店裡,有著濃濃的「人情」。像是為了小朋友一句「我想一直來聽故事」,便咬牙借貸維持書店營運的老闆;或是只因見老闆店務繁重走不開,便主動買來便當的客人……。書店裡的好多故事,不但是台灣「人情味」的縮影,
同時還有台灣特有的獨立精神和文化個性。因此,我們才會選擇以「書店」做為故事主題,試圖帶出專屬於台灣的文化內涵,並探索更多樣的多媒材創作可能。
這樣的嘗試,對過去的影視產業來說,可能礙於收視率的考量,難以成為選項。但我們卻相信,打破邊界的跨業合作,從一個故事概念連結出更多內容獨特的商品或服務,是值得冒險的創新作為。很幸運的是,這樣的想法,得到楊照先生和遠流出版社的認同,楊照慨然允諾擔任「巷弄裡的那家書店」整體計畫的總顧問;遠流出版社則是一連與我們合作出版兩本書:《巷弄裡的那家書店》劇本改編小說、介紹台灣四十三間書店的圖文書《書店本事》(預計二○一四年八月出版)。
有朋友告訴我,這本原創小說和一般偶像劇出版的周邊小說產品很不一樣。它雖然和電視劇相同,都是在講「妹妹追尋失蹤姐姐」的故事,但這本小說卻充分發揮了故事中的懸疑和神祕性,和電視劇較多故事線及如詩般的沉靜氛圍截然不同,完全可視為一個獨立作品來看待。
是的,這便是我一開頭所說,從「巷弄裡的那家書店」這個故事概念延伸,進而創造出來的「相似卻不相同」、「具有自身媒材特性」的共創商品。我們很開心與相當優秀的創作者烏奴奴與夏佩爾合作,他們兩位僅僅與顧問楊照開過幾次會,便充分掌握這個故事的精髓,用文字演繹出不同的韻味。這小說用文字說了影像無法完整表達的內容,也說出了自身想說的話。正如影像的呈現給人的感覺更為具體和直觀,同樣的故事透過不同的媒材,自然有其獨特的創作樣貌。
我們都玩過「故事接龍」的遊戲,當不同人接手故事時,就會開出不一樣的花朵,最後可能發展出的創意,往往讓我們驚呼連連。誠摯邀請讀者們進入烏奴奴與夏佩爾為我們鋪陳的「巷弄裡的那家書店」,相信我,你會愛不釋手,一章接一章地往下閱讀。同時,除了感謝楊照、感謝遠流外,我還要特別感謝石芳瑜、朱平、朱國珍、李全興、沈方正、邱明慧、封德屏、商台玉、張大春、陳郁敏、陳清河、曾國峰、黃巾倪、黃海鳴、黃麗燕、詹宏志、蔣顯斌、鄭俊德、鄭國威、謝榮雅、羅智成這些好朋友(請原諒我用姓名筆畫順序這麼沒創意的方式來介紹你們),謝謝他們一路支持「巷弄裡的那家書店」,常常二話不說就協助提供資源。這個充滿冒險精神的計畫,因為有這麼多人的鼓勵和協助,更顯得完整及珍貴。
◎夢田文創執行長 蘇麗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