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魔法森林(《秘密花園》第二集,中文版獨家附贈32頁練習本)
定價93.00元
8
折優惠:
HK$74.4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內藤廣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1176475
Nikkei Architecture/編
龔婉如
五南
2014年5月25日
217.00 元
HK$ 206.15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571176475
叢書系列:
博雅文庫
規格:平裝 / 308頁 / 25.7 x 18.2 cm / 普通級
博雅文庫
分
類
藝術設計
>
建築
>
各式建築
>
東方建築
同
類
書
推
薦
你所不知的香港建築故事
城彼東瀛:日本城郭建築全解讀
築覺VI:築遊香港
中國古代建築美學與文化:都城╳宮殿╳祭壇╳陵墓╳古塔,以歷史的語言形態講述「雖過去,卻實在」的物、事與人情
古建古風:中國古典建築代表
內
容
簡
介
在建築界閉塞的現況之中,本書將帶領讀者看見「建築的希望」,從「海之博物館」到最新的「旭川站」,除了收錄內藤先生的主要作品以外,也刊登採訪和特別會談,是內藤廣個人首次的作品和採訪全集。2010-2011年擔任東京大學副校長,本書並首次談及「東京大學的內藤式教育法」。
內藤廣的風格迥異於伊東豐雄與隈研吾。伊東豐雄和隈研吾隨著掌握時代的變化,將新的元素融合到自己的建築之中,所以會感覺20年前的作品風格和現在完全不同。
而同樣活躍於日本建築界的內藤廣,其作品都可以找到共通的特色,他的理念就是「不追求流行,經得起時代的考驗」、「返回生產system思考空間的存在」。
這樣的理念充分地顯示於成名作品「海之博物館」之中。他在獲得日本建築學會獎作品獎之後,發表感想:「我認為建築原本就是超越人類的生命的,一想到這些,就會更著眼於建築的成立及生產過程,並且著重於細節與結構的各項作業」。
「不追求流行」表現出他對於目前的「舒適的狀態」有著不信任感。而回顧他過去的訪談內容,也會有「這個人對未來很悲觀」的感覺。但他絕不是悲觀主義者。他認為沒有必要教導學生流行,而著重在傳授「確實且不變的東西」。
他對於自己的作品經得起時代的考驗也相當有信心。旭川車站完成時,他在演講會場中提到「我有信心這個設施在100年後、200年後一樣能夠繼續為旭川服務」。是一個能夠在所有市民面前保證自己的建築能夠使用超過100年的建築家。
他的主要建築作品有:海之博物館(1992)、安曇野CHIHIRO美術館(1997)、USHIBUKA海彩館(1997)、茨城縣天心紀念五浦美術館(1997)、牧野富太郎紀念館(1999)、十日町情報館(1999)、倫理研究所富士高原研修所(2001)、CHIHIRO美術館.東京(2002)、島根縣藝術文化中心(2005)等。
目
錄
CHPATER 1 「海博」之前 〔1950-1995年〕
INTERVIEW 01 「37歲那年第一次有了繼續做建築好像也不錯的想法」
PROJECT 01海之博物館˙收藏庫〔1990年〕
READING 01海之博物館、業主和建築家的25年
INTERVIEW 02 「從建築生產體系這扇窗可看出整個社會及經濟」
CHAPTER 2 「牧野」之前〔1996-2000年〕
INTERVIEW 03 「當今時代的困難點不在於有沒有拿到案子」
PROJECT 02 安曇野知弘美術館〔1997年〕
PROJECT 03茨城縣天心紀念五浦美術館〔1997年〕
PROJECT 04古河綜合公園管理棟〔1998年〕
PROJECT 05牧野富太郎紀念館〔1999年〕
INTERVIEW 04 「如果真的要撐到一百年,就要重新審視結構形式」──與柏木浩一對談
CHAPTER 3 「益田」之前〔2001-2005年〕
PROJECT 06 倫理研究所富士高原研修所〔2001年〕
PROJCET 07 最上川故里綜合公園管理中心〔2001年〕
PROJECT 08 知弘美術館˙東京〔2002年〕
PROJECT 09 FOREST益子〔2002年〕
PROJECT 10港未來線馬車道車站〔2003年〕
PROJECT 11 RIVER RETREAT雅樂俱ANNEX〔2005年〕
PROJECT 12島根縣藝術文化中心〔2005年〕
DIALOGUE 特別對談
GUEST 01 談施工──加賀田正實+大川郁夫〔皆為工地主任〕「「建築是由人所創作」這是最重要的」
GUEST 02 談結構──岡村仁〔結構家〕「結構家真正的職務不僅止於分析」
GUEST 03 談住宅──太田理加〔原所員〕「人與人直接碰撞的住宅設計是「修練的地方」」
CHPATER 4 走向「土木」〔2006年-〕
INTERVIEW 05 「只靠皮膜的建築設計已經到了極限」──與藤森照信對談
PROJECT 13 日向車站〔2008年〕
INTERVIEW 06 「了解土木之後重新體認到建築的扭曲、個人主義」
PROJECT 14 高知車站〔2009年〕
PROJECT 15 虎屋京都店〔2009年〕
PROJECT 16 旭川車站〔2010年〕
CHAPTER 5 設計手法•教育觀
READING 02 內藤事務所的成本管理術
INTERVIEW 07 「迎接新的技術,以理論方式來創造型態」──與遠藤勝勸對談
READING 03 繪製於圖面上的內藤流草圖
READING 04在東大10年所見的教育觀
內藤廣年譜
後記
員工名單�執筆者�報導刊載號
序
序
本書為「NA建築家系列」的第三冊,所收錄的內容為建築專業雜誌「Nikkei Architecture」(以下簡稱NA)裡曾刊載過的內藤廣訪談及對談、主要建築作品的完成報告等內容,並加入數篇全新內容編輯而成。
本次為各位介紹的是內藤廣,其設計風格迥異於之前的伊東豐雄與隈研吾。伊東豐雄和隈研吾隨時掌握時代的變化,將新元素融合到自己的建築之中。因此若將20年前的作品和現在的作品相比,會感覺風格完全不同。這兩位可以說是以其「改變」的風格屹立於日本建築界。
而同樣在日本建築界屹立不搖的內藤廣,他對於時代的態度卻迥異於前兩位。隨意翻閱本書即可發現每一項作品都可以找到某種共通的元素。其共通性就是「不追求流行,製作出經得起時代考驗的作品」、「以生產system角度來思考空間的存在」的設計想法。
這樣的態度從他出道後的第一項作品「海之博物館」就已經確立。他在以此項作品獲得日本建築學會獎作品獎之後,曾發表感想(P38)說:「我認為建築原本就是超越人類生命的。(中略)一想到這樣的時間,就會更著眼於建築的成立及生產過程,並且著重於細節與結構的各項作業」。在閱讀後續訪談之後也會發現,這樣的態度幾乎都沒有改變過。
「不追求流行」表現出他對於目前眼前的「舒適狀態」有著不信任感。而當我們在進行此書編輯、回顧他過去的訪談內容時,也對於「為什麼這個人對未來這麼悲觀呢?」感到不可思議。但隨著編輯作業的進行,我們才發現這種悲觀只存在於文字表面,內藤本人絕不是個悲觀主義者。
例如在本書最後的單元「在東大10年所見的教育觀」(P282)即非常具有象徵性。內藤於2001年起擔任東京大學教授,他認為「沒有必要教導學生流行」,因此只會教導學生如細部施工和素材性質這些「確實而不變的東西」的東西。而這比教導表面的流行需要更多的勞力。內藤的工作那麼繁忙,為什麼願意在學生身上花費這麼多心力?或許是因為他堅決相信建築根本的力量和年輕人改變社會的力量吧。
此外,我們還看到了這樣的光景。2010年10月旭川車站試營運當天,內藤參加旭川市所舉行的演講時曾經對聽眾這麼說:「接下來我們還會繼續完成100年後、200年後一樣能夠繼續為旭川服務的設施。」有多少建築師能驕傲地對市民保證自己的建築可以使用超過100年呢?
很長一段時間,大家都認為建築界正處於閉塞的現況之中。期待本書能超越作品集的範疇,將帶領各位讀者看見「建築的希望」。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