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本書《生命等待逆襲的機會》集結了我在週刊誌《AERA》中連載的生物學專欄「杜立?醫生的憂鬱」的文章,再重新編輯而成。就這層意義而言,《生命等待逆襲的機會》是前作《生活中的微知識》一書的續篇。
那麼,杜立?醫生為何憂鬱?我想應該有許多人知道,杜立?醫生是兒童文學作家修•羅夫亭所創作出來的博物學家,共有一系列相關的作品。作品舞台設定在十九世紀前半,杜立?醫生是一位身型圓胖的英國紳士,有點無精打采的模樣,在他親近大自然的過程中,發現自己擁有與動物溝通的巧妙能力,進而學會與牠們對話。杜立?醫生一方面幫助受傷或者生病的動物們,一方面在世界各地旅行,甚至還跑到月亮上去。他絕對不會藉由自己的發現來追求榮譽,或者企圖賺大錢,只是單純地傾聽動物們的故事,期許自己了解這個豐富的世界。
因此,如果杜立?醫生活在現代,一定會對我們現在的行事作風、思考方式大為嘆息:「喔!這是怎麼了,人類並不是什麼偉大的生物,想要用粗淺的知識來控制生命,最終得到大自然的反彈」。
確實如此。人類認為自己站在進化的頂點,因此而感到自負,但真的是這樣嗎?生命的演化跨越了三十八億年,人類在最近才出現,幾乎所有的生物都是人類的大學長,而且牠們通過了進化的試練,現在立足於演化的頂峰。牠們經歷過更長的時間,因此演化的完成度更高,人類才是不成熟的物種。對於人類的意圖,本書四處考察了生物將如何實踐牠們的逆襲,雖說是逆襲,卻不是攻擊或復仇,而是一種內含教訓與展望的啟示,是大自然寬容的表現。我們也必須如同杜立?醫生一樣,對它們側耳傾聽,並展現出我們的敬意。
推薦序
迷惘之必要
福岡伸一教授這本《生命等待逆襲的機會》和前作《生活中的微知識》一樣,都是由他的專欄「杜立德醫生的憂鬱」集結而成,雖然其中確實有「知識」的成分,我卻認為這兩本書迷人的地方在於「迷惘之必要」。杜立德醫生會把豬當家人,也愛吃香腸和排骨,這看似矛盾的行為,實際上是代表他時時處在自我懷疑的狀態,而這是所謂「理智」的最低條件。福岡教授原本是一個熱愛昆蟲的少年,但為了科學研究必須殺死老鼠、磨碎碾壓細胞,或許這是他憂鬱的部分原因,不過他並沒有逃避這樣的矛盾,仍繼續保有對「活生生的生命」的熱情。我們一般認為科學就代表明確的答案,但作者卻說,讓孩子瞭解世界上充滿未知事物,比告訴他解答更重要。正是因為世界充滿未知,所以即使我們已經掌握部分基因資訊,也應該在生命的奧秘面前保持謙虛,千萬不要自以為能用「粗淺的知識來控制生命」──這也是杜立德醫生之所以憂鬱的原因。
福岡教授寫道,「生物學家原就不是解析自然的人,而應該是喜愛自然的人(博物學家)。」杜立德醫生和美國作家約翰.布洛斯(John Burroughs)都是博物學家,後者曾說,知識如果能歸結到生命、個性與衝動等「人性」特質,那麼它就是屬於文學的。因為迷惘、自我懷疑而保有溫度的福岡教授,無疑也是個文學家。
泛科學專欄作者 林書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