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斗室星空:家的社會田野

斗室星空:家的社會田野
9789868707115
夏林清
財團法人導航基金會
2012年10月30日
107.00  元
HK$ 96.3  





ISBN:9789868707115
  • 叢書系列:基進
  • 規格:平裝 / 360頁 / 17 x 24 cm / 普通級
    基進


  • 社會科學 > 心理學 > 概論

















      我們若只在身心適應與病理醫療的視框中了解家庭與家人關係,勢必無法由時空兩個維度,參與進入一特定社會的內部張力場域,人文社會科學的專業實踐若不能如此辨識,便不能綱舉目張地研發出在地的專業方法與知識。



      「斗室星空」的書寫,就是希望協助教育、心理與社工專業的工作者們,能以家庭經驗為土壤,「看得見,識得了」家人關係所承載著的多種差異結構,專業工作者若不能辨識台灣與中國家庭,在過去數十年中,社會存在與生活經濟政治條件的演變,對家庭內部經驗是如何發生作用的方式,就只會淪為歐美資本主義化小家庭理論與方法的搬運工,也助長了專業證照制度的錯用與浮濫。






    二刷感言

    序:家的田野 ~勞動的身體、錯置的層次、混亂的話語與沉默的呼吸

      

    第一部份 路徑知識1:社會田野中的家與工廠

    第一章 「家」的階層處境

    第二章 老李家庭小工廠的彈性-家族關係與雇傭關係的交互作用

    第三章 小金家的勞動與衝突

      

    第二部份 路徑知識2:共振參照與回溯返身

    第四章 由鄉入城 ~女兒回家的路

    第五章 尋覓噤聲的畫眉 ~走近父親的兒子

      

    第三部份 路徑知識 3:差異顯影的社會學習

    第六章 盈豐行 ~恨的爆衝與轉化路徑

    第七章 勞動父母的家庭帳本 ~兩個女兒的共振參看

    第八章 斗室星空 ~家庭經驗晒穀場

      

    第四部份 路徑知識4:學習的共同體.讓我們相互對看與參照的社會學習

    第九章 在地人形:政治歷史皺摺中的心理教育工作者

    第十章 實踐取向的研究方法

    尾 聲 離散斷裂後的遭逢對看 ~在政治歷史差異結構中長大與發展






    (摘錄自)〈序〉╱夏林清



    超載拼裝車上的社會母子盒




      1970~1990年代間的台灣家庭恰似包著小轎車外殼的拼裝車,國家以現代化生活為誘餌,工廠生產線與外包家庭小工廠鏈接運作的伸縮彈性,將千家萬戶納入了工業化的進程!只是拼裝車上了高速大道,全力奔馳地生產與消費,零件鬆脫、險象環生,燃油不足,形神耗盡。於是,「家人關係」像是膠皮紐帶,在承擔著工業化機器運轉巨大張力高速運轉的同時,回身組織綑綁了工人彼此之間與工人和他的家人們的關係方式。除了工業化的勞動力使用的軌道式力道外,家庭做為一個社會內部的基本單位,還同時承擔住多層次、多面向社會系統的作用力量,「母子盒」(Chinese Boxes)的概念,將交錯疊置與滲透作用到「家庭」之內的社會力量(social forces)鮮活的意象化了:



      「母子盒」(Chinese boxes )是用以形容人的經驗世界是具有階層性、遞迴性的,人與體制系統的關係就猶如母子盒般,每個個體都是各種層次之組織的一部分,而每個社會機制都被更大的社會機制包覆,並以遞迴的方式包覆下去。所有的系統和反饋迴圈都像母子盒一樣層層自我包覆【註1】。



      我們若只在身心適應與病理醫療的視框中了解家庭與家人關係,勢必無法由時空兩個維度,參與進入一特定社會的內部張力場域,人文社會科學的專業實踐【註2】若不能如此辨識,便不能綱舉目張地研發出在地的專業方法與知識。



      「斗室星空」的書寫,就是希望協助教育、心理與社工專業的工作者們,能以家庭經驗為土壤,「看得見,識得了」家人關係所承載著的多種差異結構,專業工作者若不能辨識台灣與中國家庭,在過去數十年中,社會存在與生活經濟政治條件的演變,對家庭內部經驗是如何發生作用的方式,就只會淪為歐美資本主義化小家庭理論與方法的搬運工,也助長了專業證照制度的錯用與浮濫。



      【註1】原文:「將這些層次看成是一盒包一盒的母子盒──系統內的系統再包含系統。盒子全部包起來的時候,我們可以視其為一個整體;全部拉開的時候,就能看出不同的節點、階級或層次。整體與部份是兩個不同的視角,卻也互補的觀點。」詳見《變的美學》,丘羽先譯,心靈工坊出版;Bradford Keeney 著,1983。



      【註2】夏林清(譯)(a2004, b2007):〈反映的實踐者──專業工作者如何在行動中思考〉。台北:遠流。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Donald A. Schon 原著, 1983,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其 他 著 作
    1. 大團體動力學(3版)
    2. 一盞夠用的燈:兩岸參看的振動
    3. 家是個張力場:歷史視野下的家庭關係轉化
    4. 大團體動力學:理念、結構與現象(2版)
    5. 組織學習:理論、方法與實踐
    6. 女性主義團體工作
    7. 大團體動力:理念、結構與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