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接觸太極拳,是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當時,我正在清華大學機械系讀本科。由於身體原因,我的體育課轉入學校的體療班。體療班開設的課程包括現在流行的二十四式太極拳等。對太極拳的瞭解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透過學習太極拳,也知道了太極的概念。
在清華的十幾年學習歷程中,我的業餘時間除了完成學習任務,幾乎全部花在了對太極拳以及與之相關的周易和孫子兵法的學習和研究上。我在2008年3月完成的一篇文章「太極文化的七步九點論」是對上述幾方面學習的初步粗淺綜合小結(見本書附錄)。
上個世紀80年代,中國流行武術熱,其中李連杰主演的《少林寺》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當時,我自己正是二十來歲的年齡,爭強好勝,總希望自己能夠像銀幕上李連杰所主演的豪傑人物那樣,有一身好功夫,也在想像的社會上、江湖中除暴安良,救民於水火,等等之類的情懷說來頗多。現在想起來,才覺當初有些幼稚,但那時卻渾然不知。現在想起,不禁啞然一笑。但也正是那時幼稚的所謂豪情,使我對與太極相關的文化癡心不已,持之以恆, 希圖究竟,以至於今。
談起學習太極拳的歷程,可以說讓我受益的師友非常之多。記憶中有內蒙古自治區陳式拳專家欽格勒圖(音) 先生、陳式拳專家著名畫家圖木斯(音)先生、大學時代體療班和校武術隊的教師和同學,精研道家功法的清華老學長以及許多北京、河北和山東一帶的武術家,等等。
應該著重說明的是,使我對太極拳的理解和認知產生較深刻變化的有兩人,一位是我的外祖父,一位是孫式太極拳家孫劍雲。
在清華讀書期間,我隨體療班上課,課間我便修習利用清華每年兩個月的暑假時間向外祖父學習的蒙古密法。蒙古密法是蒙元帝國時期太極文化的一種傳承形式,簡要內容和修習方法我已成文發表在2004年《武魂》第二期雜誌上(詳見本書附錄)。
1992年,遵照外祖父的囑咐,我師從孫劍雲修習孫式拳。劍雲師的孫式拳學幫我理清了許多關於太極文化方面的疑惑,使我認識到蒙古密法與孫式拳學殊途同歸,本無二致。此外,劍雲師對太極文化的深刻認知也使我進一步深化了對蒙古密法的認知。可以說,劍雲師不僅是我修習太極拳的導師,同樣也是我蒙古密法修習過程中的導師。劍雲師深厚的文化底蘊使我對太極文化的認知不斷加深, 並催生了「孫式太極拳文化內涵初探」和「太極文化的七步九點論」等兩篇文章的成文和發表(詳見本書附錄)。
十數年中,透過對孫式拳學的修習,我逐步認識到, 孫式拳學是一個集大成類的武學體系。可謂:綜合流派, 沉思精釀;參武當,訪少林;採形意,合八卦,證太極;據易品道,推陳出新,卓然獨立,自成一家;儼然武學一崑崙。
孫式拳學,與武與文,皆得要義。與武,頭、手、肩、肘、胯、膝、足「三、九」安排,並和精神相協,可謂聯動備至,精到無比。與文,一理、二氣、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宮,要言之為九點論, 可稱理法謹密,結構森嚴。文武相統,與時諧進。總之, 孫式拳學,是武學,也是道學。
本書的寫作始於2003年恩師劍雲逝世不久後的深秋季節,2010年5月間大致完成。在編輯出版過程中得到溫月芳、張殿山、張建偉、韓斌、法鋼法師、楊永崗、藏光法師、王卓峰、崔為民、郭玉強、柴永剛、隋小龍、馬海東、葉軍、唐豔華、張一凡、李國華等友人以及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幫助,在此一併致謝。
張大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