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一場山海屯之戀
年初時,林佳龍興奮地在臉書分享,自己和幾位民代、官員勘察筏子溪的訊息。
面對這條穿越台中盆地的大溪,除了顧及上游大雅地區的防洪工程,他提到從劉厝堤防段起,整條筏子溪和高鐵並行,未來將是進入台中重要的門面意象。溪岸最好以自然工法整治,同時在考量生態多樣性下,或許可以栽植適合的景觀樹,做為綺麗的迎賓大道,讓它成為像塞納河般明媚的地景。
以前,我從北部搭乘高鐵回台中,過了中港路一線,都會選擇靠左的窗口。這時筏子溪便與高鐵並行,我貪圖的便是這一溪景的俯瞰。在進站前最後兩分鐘,彷彿欣賞一段短短的自然田野記錄片。我的家園大溪泱泱南流,岸邊田野風光旖旎明媚,還有高樓大城輝煌地矗立於平野,盡在眼裡。此時,我也密切注意著,堤岸是否有市民在散步,或者垂釣者蹲伏於溪邊的身影。
佳龍對筏子溪未來美好藍圖的想像,自是引發我的共鳴。隔沒幾日,我還從劉厝堤防段走到烏日去,像年輕時在這條溪岸的漫遊,記錄一路所見的樹種,進而思考著哪一種較適合這兒栽植,可以成為迎賓大樹。
我年輕時,筏子溪位於都會邊緣,如今它隨著城市重心的位移,成為地標之河。一座城市如何保持田野風光,生活在此半世紀,我常有美好的綠色人文想像。佳龍認為防洪和生態必須並重,卻還有觀光旅遊面向的前瞻思考,顯見一個全面觀照的視野,早已存藏於他的胸臆裡。我隱隱感覺,他觀看台中家園的角度,跟我這個老台中人有著重疊性甚高的同調。顯見長年居住台中後,他成熟地內化出一個多樣兼容的在地思考。
以前的旅遊書多半以吃喝美食為主,難免流於浮光掠影。這本書大膽的以文史做為引導,更加顯示他對在地風物的認識有十足信心,方能勇於做此一嚐試,跟市民,乃至於和外來的遊客深度對話。
文史型的旅遊指南,往往源自於地方尋根的懷舊情結。再透過此一形式的拋磚引玉,積累生活情感的共識,進而創造地方社會的自我認同。社區營造也才能逐步帶動,見證一個地方多元文化風貌的過程,同時反思當下的社會生活方式。
佳龍採取此一書寫方法,不僅跳脫了傳統觀光的模式,還拉升了自己觀看台中的高度。這本以旅遊為經、文史為緯的指南,我的翻讀興味也增高許多。於是,初讀的基調,便有這樣一些些重溫著復古的美好鄉愁,但更多當在積極地尋找未來願景的圖像。
地方文史導覽如是取向,其實也是很新潮時尚的。希望這本書可以成為另一類型的火車頭,拉出台中不一樣的旅遊風情。在既有的美好基礎上,添增更多璀璨的彩光。
劉克襄